新冠疫苗接種計畫自3月26日正式展開以來,已有近60萬市民接種了第一劑疫苗,佔香港總人口約9%,但數字不太理想。事實上,這比例與由英國政府所統計的全球新冠疫苗接種率(4月9日版)相比,仍然偏低,例如英國的接種率是56.7%、美國是52.3%、中國(包括港、澳)只是10.8%。
儘管政府不斷地努力推廣,專家亦多番肯定疫苗能有效地加强免疫力,同時大大減低社區感染風險,但市民反應仍然冷淡。從公共衞生角度看,接種疫苗是每個市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但對個人利益而言,不少人認為儘管風險低,但既然自己「無病無痛」,為何要冒這個險呢?倒不如先看看其他人接種後有甚麽反應,才作打算。有見及此,為提升接種疫苗的個人誘因,政府近日推出多項「利誘」措施。
政府計畫於4月底推行「疫苗氣泡」,逐步開放不同的商業場所,其中食肆將會分階段先行先試。這安排對於「宅」在家中多時的市民,是個大解放,因此筆者估計不少人會樂於配合,並主動接種疫苗。然而,消息公布後,不少食肆負責人擔心落實時,員工難以確認顧客是否已有接種疫苗。其實他們毋須過分憂慮,最簡單的方法是「目測」。政府會發給已接種者一張證明,食肆員工可於顧客入座前,要求對方出示證明,進行人手檢視。
不過這做法出錯率高,特別是在繁忙時段,為優化檢視的操作,有資訊科技業界人士建議政府利用「二維碼」技術製造電子「疫苗證書」,然後採用類似「安心出行」App的做法,顧客在入座前掃一下作確認。然而,前車可鑑,政府在推出「安心出行」時被部分市民質疑,擔心政府會透過「二維碼」竊取用戶私隱及行蹤,筆者估計部分人使用「疫苗證書」時,亦會有此心理陰影。其實他們未免太杞人憂天了,用戶被追縱的真正風險不在「二維碼」掃描,而是在手提電話訊號本身,多數市民平日卻對此情況處之泰然,反而對防疫的「二維碼」有不必要的疑慮。話雖如此,筆者認為要市民接受「疫苗證書」,政府必須做好前期推廣工作,解開他們的心結。
另外,政府正與疫情相對穩定的地區探討建立「旅遊氣泡」,參與雙方將會互認大家所採用的新冠肺炎病毒疫苗,從而「開關」放人。例如,新加坡便是最早與香港探討建立「旅遊氣泡」的首個國家,計畫早前因為第四波疫情而推遲,待疫情回復穩定後,兩地政府將會繼續進行。
接種疫苗是早年到外地旅遊必須做的事,沒有認可的醫生健康證明信,是不能入境的。因此,筆者認為今次「旅遊氣泡」的操作安排不會太難。在數碼時代,兩地健康互認已簡單多了。歸根究柢,最關鍵的因素是雙方是否承認彼此所採用的疫苗。以新加坡為例,其採用的疫苗是Moderna及復必泰,而香港則是克爾來福(「科興」製造)及復必泰,兩者存在50%差異,需要雙方政府互認。
「旅遊氣泡」計畫是好事,但令人費解的是,既然雙方可在疫苗不完全一致的情況下,香港政府仍可與新加坡建立氣泡,那麽香港為甚麽不先考慮與內地城市互通呢?畢竟內地與香港通關的好處,肯定多於國外遊。反正政府亦正在大力推行「回港易」及「來港易」計畫,除了要求回港或來港者要進行核酸檢測外,如加上「疫苗護照」,就更加一勞永逸。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