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者:田飛龍
2021年4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提出了《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資料圖
【譯者按】2021年4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提出了《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在「兩黨共識」基礎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對華「新冷戰」觀念和策略框架。拜登路線被塑造為「特朗普+」,這不是個人或團體意願,而是美國的帝國性格、霸權利益與實力處境決定的。中文網路世界各種摘譯及分析多集中於法案的具體策略和影響,對於法案的「立法事實」部分(Findings)則關注不足。在譯者看來,這部法案的「立法事實」相比具體的冷戰策略更為關鍵和要害,建構了一種系統完整的美國的「中國觀」及帝國保衛戰的哲學基礎,是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的進一步清晰化和共識化。無論法案最終是否落地,美國的中國觀及其新冷戰框架不可撼動,不可逆轉,而只有如何執行、產生何種危害以及如何應對及馴化美國霸權的「實踐性」問題和空間。當然,與美國的「世界觀」戰爭因美國的主動挑釁而更加凸顯,無以回避,倒逼中國在軟實力和話語權上別開生面,定型成熟。中美關係範疇,過度反思與迎合的時代結束了,精神自立和體系鬥爭的時代開始了。這是中美關係與人類秩序的「新歷史」。鑒於國人對美國的新中國觀仍存在模糊幻想和一知半解的脫節現象,譯者全文依據法案譯出其「立法事實」部分,作為理解美國此次立法的權威參照系。(——田飛龍4月17日於北航)
【法案第二條 調查事實】
本條共分25點闡述新的「中國觀」,可稱為關於中國的「25條論綱」。
——國會確認如下事實
(1)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正在積極運用其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技術和意識形態權力以成為美國的一個戰略性、近似平等性和全球性競爭對手。中國在上述領域的政策追求日益與美國、美國盟友及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利益和價值相悖。
(2)中國的政策追求——
A)威脅到國際秩序的未來屬性,且正在塑造支配國家間關係的規則、規範與制度;
B)將危及美國維護其國家利益的能力;
C)將在未來數十年內危及國際社會的和平、繁榮和自由。
(3)1979年美中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積極促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確保中國參與並從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中獲益。美國通過如下措施追求上述目標並為中國人民謀求福利:
A)提升中國的外貿關係及全球資本市場的准入;
B)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C)提供發展援助資金和技術協助;
D)提升研究合作;
E)教育培養中國的頂尖學生;
F)許可前沿技術和科學知識的轉讓;
G)提供情報和軍事協助。
(4)顯而易見,中國今日已選擇追求一種國家本位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通過不斷限制個人自由來實現一種日益威權化的國家治理模式,並尋求建立一種進攻性和自我主張的外交政策。這些政策頻繁且細緻入微地損害了美國利益,並與美國核心價值及印太和其他地區國家的價值觀相悖。為應對中國共產黨(CCP)的這一戰略決斷,美國不得不重新檢驗和修正對華戰略。
(5)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為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核心。其計畫要求——
A)強大且集權化的黨的領導;
B)軍事權力的集中;
C)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與經濟領域的更強角色;
D)在廣泛的控制領土的主張中尋求一種進攻性外交政策;
E)否定任何威脅到中國共產黨的普適價值和個人權利;
(6)中國將其列寧主義治理模式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為具有優越性,並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憲法模式相悖。這一治理路徑被中國共產黨贊許為維護中國的全球領袖地位及塑造世界未來秩序的核心要素。在2013年的一次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堅定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更加顯著…我們國家的發展道路將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
(7)中國的首要目標是建立覆蓋印太的地區霸權,然後利用這一主導性地位推動中國成為「領導性的世界強權」,塑造一種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的國際秩序。為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將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利用其強大的軍隊和先進技術能力追求相關目標,使中國成為一個在中國共產黨嚴密統治下的富裕國家。
(8)中國正在通過如下方式重構當前建立在法治和自由開放理念與原則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操縱國際輿論和影響力,尋求重新定義與中國共產黨相一致的國際法和國際規範,拒絕承認國際公認的人權的合法性,以損害美國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方式謀求有利於中國及其他威權政體的多邊國際組織的領導權與議程。2018年12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不僅僅是治理中國,還將以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的方式深刻影響全球治理。
(9)中國鼓動其他國家追隨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在2017年的十九大,習近平主席指出,通過運用「中國智慧」和「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
(10)中國通過如下措施提升其治理模式並削弱其他治理模式——
A)破壞民主制度;
B)顛覆金融制度;
C)強制企業適應中國政策;
D)使用虛假資訊掩蓋上述行為的性質。
(11)中國在科學與技術領域已接近其成為全球領袖的目標。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指出,為了中國的「繁榮和復興」,中國需要努力成為「國際創新科技的主要中心」。中國已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教育、研究和發展,並建立了諸多的聯合科研中心和科技大學。
(12)中國成為「製造業和技術超級大國」以及推動「中國特色創新」的進程正在以犧牲人權和長期確立的有關經濟競爭的國際規則與規範的代價而呈現,對美國國家安全及盟友與價值觀類似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挑戰。特別是,中國通過大規模監控、社會信用體系以及國家在互聯網治理中的重要角色來推進其非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政策。通過這些手段,中國不斷提升對其公民日常生活的直接和間接控制。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要求其民用和商用領域的研究——推動全球創新——可用於發展新的軍事能力。
(13)中國正在通過其合法與非法的手段以實現其成為製造業和技術超級大國的目標。中國運用其國家主導的工業政策,以反競爭的方式確保中國企業的主導性。中國共產黨從事於並鼓勵從事那些積極危害自由開放國際市場的行為,如竊取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規制性與財政性補貼,以及允許中國共產黨強制接入屬於中外企業商業協議組成部分的有關專用數據。
(14)上述管制政策是設計用於將美國企業和其他外國企業排斥出中國市場,同時腐蝕在其他重要的市場範疇的競爭。對中國公司的巨額補貼包含了對WTO義務的潛在違反。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必須確保「創新動議和發展安全…掌握在自己手裏」。
(15)中國通過一系列方法推進其全球目標,包括其標誌性的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BRI),這一倡議寫入了中央文件,擴及數字絲綢之路和健康絲綢之路。中國將一帶一路描述為對所有國家都將產生直接和完全的利益。最終,中國尋求推進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將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全球雄心的最具體的地緣代表。一帶一路增強了中國國有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經濟影響力,提升了中國協調全球政治領導人的杠杆能力,提供了包括港口和鐵路在內的戰略節點的巨大接入度。通過一帶一路,中國以經濟依賴實現各國對它的政治服從。
(16)中國正在執行建立印太地區霸權的計畫,並謀求在這一地區取代美國。作為一個太平洋大國,美國業已建立和支持一種可持續的盟友體系與經濟夥伴關係,保護和平與繁榮,並促進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法治和政治多元主義。相反,中國在該地區運用其經濟和軍事強制力維護的只是其自身的利益。
(17)中國的軍事戰略尋求將美國軍事力量排除出西太平洋,並侵蝕美國對該地區的安全保障。
(18)中國更加積極地追求對印太地區關鍵陸地通道、海洋通道和空域的排他性控制權,希望最終超出這一地區而施展更大的影響力。這包括在相應區域根據國際法實施的商業活動、能源開採、運輸與安全操作的關鍵通道。
(19)中國尋求以一切手段實現與臺灣的所謂「重新統一」。中國共產黨堅持「重新統一」是台灣的唯一選項,這一目標具有內在的強制性。2019年1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擇」。台灣作為民主價值和經濟自由主義典範的存在挑戰了習近平主席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中國計畫利用台灣在第一島鏈上的主導性戰略位置並將自身力量進一步投射到第二島鏈及更遠區域。
(20)在南海,中國執行了非法的島嶼建設計畫,威脅到航行自由和商業往來的自由,破壞了海洋環境,提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投射能力,通過推進其非法主張並控制相鄰國家的水域來壓制和威脅其他的主權聲索國。儘管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的一次演講中聲稱中國不會實施南海軍事化,但在2017年十九大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在南海島礁上的建設活動穩步推進」。
(21)中國快速推進其軍事現代化以取得相對於美國的能力水準層面的優勢,這體現在軍事裝備上,也體現在軍事戰略轉變上,即從擁有一支「足以滿足防衛需求」的軍隊轉向擁有一支「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軍隊。最終,這一轉變將使中國有能力以軍事威脅手段將其意志強加於印太地區。2017年,習近平主席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如下發展基準:
A)到2020年,成為一支不斷資訊化並具有戰略實施能力的機械化軍隊;
B)到2035年,成為一支完全現代化的國防力量;
C)到2050年,完全轉型為一支世界級軍隊。
(22)以上所描述的中國戰略與支持性政策損害了美國的如下能力與利益——
A)支持一種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
B)維持基於自由規範和價值的國際機構的完整性;
C)維護印太地區的一種有益的權力平衡;
D)確保美國盟友的防衛能力;
E)維持開放的海洋和空中通道;
F)增強開放透明市場的商業自由往來;
G)促進個人自由和人權。
(23)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加快和提升了中國有關行為的演變趨勢,因而催生了全球對美國領導力與競爭性立場的需求。中國利用了全球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注意力,實施了以下行為——
A)快速行動以損害香港的自治,包括強加一部所謂的「國家安全法」;
B)非常積極地在東海和南海強加其意志;
C)引發與印度的緊張關係;
D)從事一種廣泛且政府主導的虛假資訊造勢活動,以掩蓋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嚴重性,混淆病毒爆發的起源並損害美國、美國盟友及全球健康努力的聲 譽。
(24)為應對中國的戰略與政策,美國必須採取一種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政策以保護和促進我們自身的關鍵利益和價值。
(25)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政策是更廣泛的印太與全球戰略架構的一部分,將美國的盟友與夥伴置於中心地位,提升共用價值和利益,並維護和促進一個自由、開放、民主、包容、基於規則、穩定且多元的區域秩序。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譯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譯者:田飛龍
2021年4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提出了《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資料圖
【譯者按】2021年4月8日,美國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提出了《2021年戰略競爭法案》,在「兩黨共識」基礎上形成一個完整的對華「新冷戰」觀念和策略框架。拜登路線被塑造為「特朗普+」,這不是個人或團體意願,而是美國的帝國性格、霸權利益與實力處境決定的。中文網路世界各種摘譯及分析多集中於法案的具體策略和影響,對於法案的「立法事實」部分(Findings)則關注不足。在譯者看來,這部法案的「立法事實」相比具體的冷戰策略更為關鍵和要害,建構了一種系統完整的美國的「中國觀」及帝國保衛戰的哲學基礎,是有「原則的現實主義」的進一步清晰化和共識化。無論法案最終是否落地,美國的中國觀及其新冷戰框架不可撼動,不可逆轉,而只有如何執行、產生何種危害以及如何應對及馴化美國霸權的「實踐性」問題和空間。當然,與美國的「世界觀」戰爭因美國的主動挑釁而更加凸顯,無以回避,倒逼中國在軟實力和話語權上別開生面,定型成熟。中美關係範疇,過度反思與迎合的時代結束了,精神自立和體系鬥爭的時代開始了。這是中美關係與人類秩序的「新歷史」。鑒於國人對美國的新中國觀仍存在模糊幻想和一知半解的脫節現象,譯者全文依據法案譯出其「立法事實」部分,作為理解美國此次立法的權威參照系。(——田飛龍4月17日於北航)
【法案第二條 調查事實】
本條共分25點闡述新的「中國觀」,可稱為關於中國的「25條論綱」。
——國會確認如下事實
(1)中華人民共和國(PRC)正在積極運用其政治、外交、經濟、軍事、技術和意識形態權力以成為美國的一個戰略性、近似平等性和全球性競爭對手。中國在上述領域的政策追求日益與美國、美國盟友及世界大部分國家的利益和價值相悖。
(2)中國的政策追求——
A)威脅到國際秩序的未來屬性,且正在塑造支配國家間關係的規則、規範與制度;
B)將危及美國維護其國家利益的能力;
C)將在未來數十年內危及國際社會的和平、繁榮和自由。
(3)1979年美中實現外交關係正常化以來,美國積極促進中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以確保中國參與並從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中獲益。美國通過如下措施追求上述目標並為中國人民謀求福利:
A)提升中國的外貿關係及全球資本市場的准入;
B)推動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TO);
C)提供發展援助資金和技術協助;
D)提升研究合作;
E)教育培養中國的頂尖學生;
F)許可前沿技術和科學知識的轉讓;
G)提供情報和軍事協助。
(4)顯而易見,中國今日已選擇追求一種國家本位的重商主義經濟政策,通過不斷限制個人自由來實現一種日益威權化的國家治理模式,並尋求建立一種進攻性和自我主張的外交政策。這些政策頻繁且細緻入微地損害了美國利益,並與美國核心價值及印太和其他地區國家的價值觀相悖。為應對中國共產黨(CCP)的這一戰略決斷,美國不得不重新檢驗和修正對華戰略。
(5)中國共產黨總書記和國家主席習近平已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升為中國內政外交政策的核心。其計畫要求——
A)強大且集權化的黨的領導;
B)軍事權力的集中;
C)中國共產黨在國家治理與經濟領域的更強角色;
D)在廣泛的控制領土的主張中尋求一種進攻性外交政策;
E)否定任何威脅到中國共產黨的普適價值和個人權利;
(6)中國將其列寧主義治理模式視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認為具有優越性,並與美國及其他民主國家的憲法模式相悖。這一治理路徑被中國共產黨贊許為維護中國的全球領袖地位及塑造世界未來秩序的核心要素。在2013年的一次講話中,習近平主席指出:「我們堅定相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是…不可阻擋的,我們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將更加顯著…我們國家的發展道路將對世界產生更大影響。」
(7)中國的首要目標是建立覆蓋印太的地區霸權,然後利用這一主導性地位推動中國成為「領導性的世界強權」,塑造一種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的國際秩序。為實現這些目標,中國將不顧其他國家的利益,利用其強大的軍隊和先進技術能力追求相關目標,使中國成為一個在中國共產黨嚴密統治下的富裕國家。
(8)中國正在通過如下方式重構當前建立在法治和自由開放理念與原則基礎上的國際秩序:操縱國際輿論和影響力,尋求重新定義與中國共產黨相一致的國際法和國際規範,拒絕承認國際公認的人權的合法性,以損害美國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方式謀求有利於中國及其他威權政體的多邊國際組織的領導權與議程。2018年12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共產黨的「歷史使命」不僅僅是治理中國,還將以有利於中國共產黨的方式深刻影響全球治理。
(9)中國鼓動其他國家追隨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模式」。在2017年的十九大,習近平主席指出,通過運用「中國智慧」和「解決問題的中國方案」,中國經驗可以作為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
(10)中國通過如下措施提升其治理模式並削弱其他治理模式——
A)破壞民主制度;
B)顛覆金融制度;
C)強制企業適應中國政策;
D)使用虛假資訊掩蓋上述行為的性質。
(11)中國在科學與技術領域已接近其成為全球領袖的目標。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指出,為了中國的「繁榮和復興」,中國需要努力成為「國際創新科技的主要中心」。中國已投資數十億美元用於教育、研究和發展,並建立了諸多的聯合科研中心和科技大學。
(12)中國成為「製造業和技術超級大國」以及推動「中國特色創新」的進程正在以犧牲人權和長期確立的有關經濟競爭的國際規則與規範的代價而呈現,對美國國家安全及盟友與價值觀類似國家的安全構成嚴重挑戰。特別是,中國通過大規模監控、社會信用體系以及國家在互聯網治理中的重要角色來推進其非自由的政治和社會政策。通過這些手段,中國不斷提升對其公民日常生活的直接和間接控制。中國的「軍民融合」戰略要求其民用和商用領域的研究——推動全球創新——可用於發展新的軍事能力。
(13)中國正在通過其合法與非法的手段以實現其成為製造業和技術超級大國的目標。中國運用其國家主導的工業政策,以反競爭的方式確保中國企業的主導性。中國共產黨從事於並鼓勵從事那些積極危害自由開放國際市場的行為,如竊取知識產權,強制技術轉讓,規制性與財政性補貼,以及允許中國共產黨強制接入屬於中外企業商業協議組成部分的有關專用數據。
(14)上述管制政策是設計用於將美國企業和其他外國企業排斥出中國市場,同時腐蝕在其他重要的市場範疇的競爭。對中國公司的巨額補貼包含了對WTO義務的潛在違反。2018年5月,習近平主席指出,中國必須確保「創新動議和發展安全…掌握在自己手裏」。
(15)中國通過一系列方法推進其全球目標,包括其標誌性的倡議即一帶一路倡議(BRI),這一倡議寫入了中央文件,擴及數字絲綢之路和健康絲綢之路。中國將一帶一路描述為對所有國家都將產生直接和完全的利益。最終,中國尋求推進以中國為中心的經濟體系,將一帶一路作為中國全球雄心的最具體的地緣代表。一帶一路增強了中國國有企業在全球市場上的經濟影響力,提升了中國協調全球政治領導人的杠杆能力,提供了包括港口和鐵路在內的戰略節點的巨大接入度。通過一帶一路,中國以經濟依賴實現各國對它的政治服從。
(16)中國正在執行建立印太地區霸權的計畫,並謀求在這一地區取代美國。作為一個太平洋大國,美國業已建立和支持一種可持續的盟友體系與經濟夥伴關係,保護和平與繁榮,並促進自由開放印太地區的法治和政治多元主義。相反,中國在該地區運用其經濟和軍事強制力維護的只是其自身的利益。
(17)中國的軍事戰略尋求將美國軍事力量排除出西太平洋,並侵蝕美國對該地區的安全保障。
(18)中國更加積極地追求對印太地區關鍵陸地通道、海洋通道和空域的排他性控制權,希望最終超出這一地區而施展更大的影響力。這包括在相應區域根據國際法實施的商業活動、能源開採、運輸與安全操作的關鍵通道。
(19)中國尋求以一切手段實現與臺灣的所謂「重新統一」。中國共產黨堅持「重新統一」是台灣的唯一選項,這一目標具有內在的強制性。2019年1月,習近平主席提出,中國「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保留採取一切必要措施的選擇」。台灣作為民主價值和經濟自由主義典範的存在挑戰了習近平主席實現民族復興的目標。中國計畫利用台灣在第一島鏈上的主導性戰略位置並將自身力量進一步投射到第二島鏈及更遠區域。
(20)在南海,中國執行了非法的島嶼建設計畫,威脅到航行自由和商業往來的自由,破壞了海洋環境,提升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投射能力,通過推進其非法主張並控制相鄰國家的水域來壓制和威脅其他的主權聲索國。儘管習近平主席在2015年9月的一次演講中聲稱中國不會實施南海軍事化,但在2017年十九大上,習近平主席宣布「在南海島礁上的建設活動穩步推進」。
(21)中國快速推進其軍事現代化以取得相對於美國的能力水準層面的優勢,這體現在軍事裝備上,也體現在軍事戰略轉變上,即從擁有一支「足以滿足防衛需求」的軍隊轉向擁有一支「與中國國際地位相稱」的軍隊。最終,這一轉變將使中國有能力以軍事威脅手段將其意志強加於印太地區。2017年,習近平主席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如下發展基準:
A)到2020年,成為一支不斷資訊化並具有戰略實施能力的機械化軍隊;
B)到2035年,成為一支完全現代化的國防力量;
C)到2050年,完全轉型為一支世界級軍隊。
(22)以上所描述的中國戰略與支持性政策損害了美國的如下能力與利益——
A)支持一種自由開放的國際秩序;
B)維持基於自由規範和價值的國際機構的完整性;
C)維護印太地區的一種有益的權力平衡;
D)確保美國盟友的防衛能力;
E)維持開放的海洋和空中通道;
F)增強開放透明市場的商業自由往來;
G)促進個人自由和人權。
(23)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加快和提升了中國有關行為的演變趨勢,因而催生了全球對美國領導力與競爭性立場的需求。中國利用了全球對新冠病毒大流行的注意力,實施了以下行為——
A)快速行動以損害香港的自治,包括強加一部所謂的「國家安全法」;
B)非常積極地在東海和南海強加其意志;
C)引發與印度的緊張關係;
D)從事一種廣泛且政府主導的虛假資訊造勢活動,以掩蓋新冠病毒大流行的嚴重性,混淆病毒爆發的起源並損害美國、美國盟友及全球健康努力的聲 譽。
(24)為應對中國的戰略與政策,美國必須採取一種戰略競爭(strategic competition)政策以保護和促進我們自身的關鍵利益和價值。
(25)美國對華戰略競爭政策是更廣泛的印太與全球戰略架構的一部分,將美國的盟友與夥伴置於中心地位,提升共用價值和利益,並維護和促進一個自由、開放、民主、包容、基於規則、穩定且多元的區域秩序。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譯者為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法學院副教授、法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