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曾寫過一段小故事,描述他與饒宗頤先生就香港是不是「文化沙漠」爭論的情景。余說,香港是當今世界一個重要的文化樞紐,並形容「即使只有一個饒宗頤,香港就不是文化沙漠」。饒說:「有了我,沙漠還是沙漠。」余反駁:「不,有了一棵參天大樹,沙漠就不再是沙漠。」據說,饒聽後感嘆一聲,說:「余先生,我很寂寞。就算是我指導的研究生,得了博士就走向商界,幾年後再見面,我們已形同陌路人。」
筆者認為,香港並非無文化人才,而是缺少凝聚力和生命力,缺乏一種「文化氣候」。如今,國家在「十四五」規劃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香港就應把握機會,借助國家頂層設計,形成香港本地的文化推動力量,重新整合率領香港前行的文化大軍。
提升軟實力找回文化靈魂
長期以來,香港缺乏可持續的長期文化政策體系。2012年,時任行政長官梁振英曾提出設立香港文化局,但隨着5司14局未能在當時的立法會休會前通過,文化局也胎死腹中。當時有人質疑,文化局局長候選人的能力與文化視野不足,又有人擔心,文化局的出現可能成為所謂的政府喉舌,因此乾脆推翻整個文化局。凡事被政治化,導致香港文化藝術發展停滯不前。直至今天,就算當局近年投資不少資金鼓勵文化發展,但各種措施仍比較零散,更沒有單獨負責文化工作的政策局。
筆者認為,香港有很多擁有文化智慧的人才,問題在於缺乏專業產業,更缺乏具有長遠視野的文化產業思維。既然國家作出了支持香港提升文化軟實力的頂層設計,香港當局就應加強文化統籌,全面制定可持續的長遠文化政策,促進文化事業和產業發展,讓香港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化靈魂。
香港文化發展的短板,與其歷史有關。香港回歸前,英政府只想讓香港成為一個國際金融物流航運等的中轉站,對於這個東方城市的歷史文化如何得以延續,本身就不屬於英國人的管治思維範疇內。借來的地方,借來的時間,造就了無根的漂浮感。
如今,香港需要重新審視我們的文化歷史長河,尤其要透過教育和宣傳,讓港人找到連結香港文化發展的紐帶,提高對「母體文化」的重視程度,提升港人對中華文化的認識與自信。
重構具宏觀戰略視野文化政策
重構香港文化實力和提升軟實力,需要有宏觀可持續的文化戰略視野、清晰指向性的整體定位及政策規劃。
文化是個看似抽象的概念,卻無處不在。要形成足以推動香港向前發展的文化力量,需要從更高層面去統籌規劃布局,涵蓋包括但不限於藝術學、音樂學、哲學、教育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史學、經濟學等的精英人才,以拉近文化人與社會、與政府的距離,令專業的文化智慧思維能滲入政策措施,落地實行。
曾有文章記載,饒宗頤先生最愛的12個字,是《論語·述而》中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12個字,是孔子一生教育及學術思想的總結,立志、據德、依傍於仁,然後才能「游於藝」。
香港這個「借來的地方」已經回歸24年,這個曾經引領亞洲經濟、創造現代文明與物質財富的國際大都會,應在國家「國內國際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中,擔當起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的重要角色,以創造性的新思維迎接新時代的挑戰,真正做到「游於藝」。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鳳凰衛視高級記者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