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常心是道
文 | 蘇素
「平常心是道」這句話很多人都聽過,有人抱怨的時候,我們會勸人以「平常心」面對,好像有「平常心」就可以去除煩惱,解決問題。這「平常心」是什麼?它可以培養得到嗎?
平常心是平常的心態,把得失視之等閒
平常心的第一層意思是平常的心態,把得失視之等閒。
我們生活在人事紛擾的社會,在家庭、工作、社會的不同群體有種種的角色和關係,肩負了許多責任和工作,做事不容易達到理想,以及符合所有人的期望,其中難免產生擔心、失望、不快、難過、苦惱、氣憤等情緒。面對這些負面的情緒,我們可以怎樣處之泰然,用平常心態看待呢?
我們可以試一下:當意識到有強烈情緒生起的時候,先要叫自己冷靜下來,抽離去觀察那些是什麼情緒。想像自己是一座屹立於天地之間的、巍峨的大山,那些傷心、不忿、嫉妒就是一朵朵飄過的浮雲,它們游移而來,也游移而去,大山是不會隨它們飄忽往來而發生動搖的。你就是平穩的大山,要保持心的平靜,情緒只是浮雲,不要由它牽動。
這就是「事來便順應,事去不滯留」,也是隨緣的態度。
我們可以從興奮的情緒做起,得到稱讚、榮譽、成功不要驕傲,不要樂極忘形,讓心情經常處於安穩平靜,無論在順境、逆境都不要有大起大落的情緒。
平常心是日常生活的用心,凡事專心致志
平常心的第二層意思是在日常生活專心、用心,不打妄念。
「平常心是道」這一句話出自禪宗六祖慧能的再傳弟子馬祖道一,這是他提出的禪修法門︰
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何謂平常心︰無造作、無是非、無取捨、無斷常、無聖凡……只如今行住坐臥、應機接物,盡是道。
行住坐臥就是穿衣、吃飯、勞動、睡覺等日常做的事,修道就是從日常生活入手,用心做好正在做的事,不作其他思量,不計較,不執著,放下是非得失,把念頭安住在所做的事情上,這便是修道,也是修心。
事是平常事,用心才是練工夫。
有人問馬祖的弟子大珠和尚,餓了吃飯,睏了睡眠,這怎麼能說是用功修道啊?這跟一般人有什麼不同呢?大珠和尚說:
不同。他(一般人)吃飯時不肯吃飯,百種需索;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不同也。
我們想想:嘴巴吃飯時我們同時在做在什麼?講話、看手機、聽網台,思緒飄到國際大事還是雞毛蒜皮的瑣事上?可不是專心感受飯菜的味道。上床睡覺時是否思前想後,白天種種情景起伏心頭?所以,飢來吃飯睏來眠,都是練習專心,管束念頭的機會。
我們若可每一天每一事都守住自己的心念,心境便會漸漸變得清靜安閒,所謂波瀾不驚,不容易受境遇影響而激發情緒。
平常心是隨緣作主,不要失去心的自主性
平常心的第三層意思是隨緣作主,我們行事雖然隨順因緣,但不要失去心的自主性,也就是要有判斷力。
師彥禪師是五代時期的高僧,常常自問自答:「主人公!」「在!」「保持清醒啊!」「是!」「不要被蒙蔽了!」「是!」
你知道「主人公」是誰嗎?
禪門常以「主人公」稱自己。
唐代寒山和尚有詩言:
世有一般人,不惡又不善,不識主人公,隨客處處轉。
意指自己行事要有宗旨,不好受事物牽引而喪失心智。
我做輔導的時候,最常聽到的,是把責任放在別人身上。出軌的人會說:「是他先對我糾纏……」犯規的學生會說:「是他們叫我跟在一起……」犯法的人會說:「是他唆使我……」總有「他」或「他們」來分擔自己的責任。
無論有多少個「他」或「他們」去促進事情的發生,關鍵還是自己。
隨緣不是隨波逐流,而是要有宗旨,該做便做,不該做便不做。
做事有決斷力,自然減卻不少煩惱。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平常心是道是隨緣而不失自主,所謂「但自無心於萬物,何妨萬物常圍繞」。不如意的時候,要懂得從情緒抽離,不讓心念給煩惱牽走。平常把心念守住所做的事情上,不打妄想,斷除引誘。
宋代慧開禪師寫了一首《頌平常心是道》: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讓心保持淡泊、安穩,恁看世事遷流,總有賞心樂事,時常自在歡喜。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1年春季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