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世界格局已經鬆動,新的國際秩序快速塑形。以全面競爭的中美兩國為主線的地區矩陣及全球走向逐漸明朗。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中國崛起動搖並惹怒了西方。他在法語版“中國獲勝的那一天”中寫道,我並不是說中國一定會贏,畢竟美國可能仍是世界上最大強國,但不應該低估中國。美國人犯下的嚴重錯誤,就是與體量如此龐大的國家展開地緣政治鬥爭。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認為,歷史上任何一個文明或者大國衰落都與民族傲慢有關,美國因此需要自我反省。有西方經濟學學者視拜登思維類似羅斯福3R新政,但其政策核心不像羅斯福那樣借鑒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從維護世界和平出發加強國家干預經濟,而是全面深入展開與中國常態化競爭和抗衡。
中美或進入“冰河階段”
美國作為守成大國近年來對中國作為新經濟體的異軍突起既俯視又敵視但始終沒有漠視。美國兩黨在應對中國問題上空前“團結”,認同中國是戰略對手也是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唯一國家。隨着雙方量級的接近和競爭的縱深,反華思維不斷政策化並以規則、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為內核擴大外延,構築“堅如磐石”同盟;中國秉承合作共贏和包容發展理念,以“中國方案”推行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東西方思維在難以兼容,中美國家戰略目標排異加大背景下,甚至出現了事實上相互抵觸的“安全困境”。
為了釐清中美競爭及對抗路徑,專家試圖深層溯源,從不同視角尋求答案。美國戰略問題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從希臘文化的“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國歷史的“潭淵之盟”旁徵博引,探究競爭甚至鬥爭的原委,借助古代成功的競合案例,解析當今最重要和最複雜的大國關係。“當一個大國崛起對前者形成挑戰並產生摩擦是自然的”,因此,“修昔底德陷阱”難以規避,如若通過“潭淵之盟”利益交換達成彼此關切與妥協似乎亦屬歷史之鑒。
不過,有專家並不以之為然,因為迄今仍無希望看到任何一方有原則退讓和戰略交易之願。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及特殊環境下的變量和條件,順水推舟各美其美或許成為雙方最佳之選,中國經濟總量居冠全球之時競爭矛盾的迎刃而解乃成必然。2017年美國前政府為了自身利益改變了中美關係發展路徑,如今新政府政策升級,忙於深化在高科技及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分道揚鑣的實踐。學界認同唯各行其道,或可避免超車受阻及追尾危險。
4月2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確定今年北約峰會時間和地點,提出利用此次獨特機會體現北美與北約關聯,為因應中俄挑戰,將對實質性議題作出決定並對2030研討和前瞻。有智庫評論稱,中美之間的合作、競爭及對抗,丁是丁,卯是卯,涇渭分明,不會出現重疊並混為一談,甚至有學者評估,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特別是高科技領域料將進入一個特別的“冰河階段”。
美國拉攏盟國制華有難度
外媒認為,中美兩國對立沒有像國際社會預期的因政權更迭而舒緩。雖然美當局界定競爭為中美關係核心,但雙方在全球戰略及地區矛盾的導向上漸行漸遠。4月26日,美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Ned Price)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美關係是多層面競爭,美國需要利用本國資源與盟國合作。不過,美當局可依賴的盟友,由於不同的民主認知、制度模式和歷史背景,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看法多元,試圖形成合力或屬一廂情願。
美國忙於擴大朋友圈。但有東盟和歐盟成員公開表明,選邊站、對立陣營和褒此貶彼對國際社會有偏袒。競爭不是衝突,充其量是一定意義上的挑戰,美國及盟友在戰略、戰術和操作層面上因此統籌困難,政治上的美國盟友通常是經貿上的中國夥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認為,被稱為“小北約”的四國聯盟雖在對中國及維護基於規則的必要性上可能存在關切,但究竟如何因應仍缺乏主流意見。盟友關係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菲律賓智庫專家鮑比·圖阿松(Bobby Tuazon)坦言,拜登政府重建軍事聯盟主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國發展。
4月7日,美軍艦硬闖印度專屬經濟區引起印度外交部關切及不滿。《印度時報》4月11日稱,“印美在迅速發展的防務關係上分歧已經顯現”;法國版“印太戰略”則側重“巴黎-新德里-堪培拉”軸心,通過對話解決糾紛,加強印太戰略自主,反對與中國經濟脫鈎,通過非對抗和穩健途徑維護國際法責權;日本首相菅義偉離開華盛頓轉身即公開表明並無軍事介入台海之願,雖有媒體稱之慣用詐術,但坊間解讀日本擔心大陸發動閃電戰,難以承受被中國“新賬舊怨”一起算。
美國和中國“單挑”已力不從心,“統一戰線”圍毆中國又難上加難。拉日抗華依如牽制俄羅斯把烏克蘭推向前沿,利用外力牽制對手而轉嫁風險。國際關係互動,亦如地殼板塊進入運動活躍階段,當其結構演繹到一定程度,是發生碰撞抑或相互咬合,似乎既有定數又有預言。政治板塊移位或異動引致周邊要素調整和相互制衡,當屬歷史必然,除了相關策略和應對,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抑或釋然。
中美宜有序競爭避免對抗風險
美國民族意識和民粹主義快速增強,反華聲音越來越響亮。美總統執政百日於4月28日在國會山發表演講,有國會民主黨外交領袖希望拜登強調“美國如何積極與中國展開競爭和對抗”。共和黨人也提出中國政策重點是行動而非空想。歐亞集團地緣技術主管特里奧洛說,“美國正加緊與日韓及更多盟友構建科技鏈條,同時在國內建立技術聯盟,圍繞美國技術設置新壁壘,將關鍵供應鏈武器化因應中國成長是拜登的相關戰略構想”。
中美在多個領域有着非常公開的競爭,包括文明競爭和體制競爭,但重心集中於前沿項目和高科技企業。高盛研究表明,除汽車、鋼鐵、混凝土和電子行業外,全球169個行業正因芯片短缺而遭受損失,2021年美國企業因此或萎縮國民生產總值逾1%,佔全球70%芯片的兩家亞洲企業目前已嫁接美國本土,以期未來主導芯片市場。為維護核心競爭力,美國在關鍵行業試圖擺脫對中國依賴,在供應鏈、數字貨幣、人工智能及量子計算諸方面正在與中國“軟脫鈎”,實現科學技術的“一球兩制”。
3月17日,2021中國國際半導體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1100多家國內外行業展商在展會上集中展示芯片設計、製造、封測以及設備、材料供應等全產業鏈領域內的產品和技術。圖為當日,參觀者在一組LED和半導體減薄砂輪展品前駐足觀看。(新華社圖片)
美國商務部4月8日拉黑7家參與製造超級計算機中企,同日參議院出籠“2021戰略競爭法案”,跨黨派越界別就新疆、香港、台海及南海制定系統化、立體化及持久化反華路徑。華盛頓開始在許多方面視北京為參照物進行比對,中國對外部挑釁似乎習以為常,興趣索然。遏制中國發展並繼續稱霸21世紀已成美國國策,CNN認為美中兩國角色或已發生逆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日前回應美聯社:競爭雖不可避免,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追我趕,既釐清競爭邊界,又秉承思維底線,構築理性合作機制,開展良性和有序競爭,以避免對抗風險。
2021年4月16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接受美聯社專訪,就中美關係、中國外交政策、氣候變化、涉疆、涉港、台灣、南海等問題闡述中方立場,並對抹黑中國的不實論調予以有力批駁。(圖片來源:中國外交部網站)
中國姿態及方案呈現新亮點
翻越由“競爭”走向“對抗”的阿拉斯加分水嶺,中國姿態及中國方案呈現新的亮點。“不結盟、不對抗及不針對第三方”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中國以政治體制、傳統文化和均衡實力三位一體已塑造成型。中俄聯合聲明、中伊戰略協議、中德外長對話以及越南向中國做出承諾,凸顯中國大國自信及國際擔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30日發文稱,“美中大國競爭開始了,中國對獲勝充滿信心”。美國以武力威脅、經濟制裁和技術封鎖的脅迫外交實現自身戰略目標,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原則,不認同“國強必霸”邏輯,更不會因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家核心利益做出退讓。
中國把“科技自主和自我完善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柱”,着眼於包括半導體和量子計算等7個關鍵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究。清華大學建校百年之際,開設集成電路學院,突破核心技術,強化交叉融合。南京廠台積電將擴產28nm制程產能,明年下半年可望量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院所乃至全社會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利用上創造良好機制和氛圍,注重科技創新力動力來源。建立開放及更有韌性大學,打破物理邊界及學科壁壘,加強知識體系深度融合,促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同行,實現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對話,為人類進步和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出貢獻。
學界主流觀點雖然不太看好中美關係,認為競爭無托底,甚至媒體近期熱炒基辛格博士“中國關係緊張可能爆發類似世界末日的衝突”。然而,今天的中美關係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畢竟或只是一個節點,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階段。國際問題專家傾向性認為中美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難媾和,但經貿與文化在美國學界和決策層並無共識。中國唯利用穩定的戰略環境參與國際事務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掌握時和勢,擁有話語權。耶魯北京中心日前舉辦中美關係研討會,有學者明確提出,中美競爭常態化並不可怕。競爭越激烈對中國發展越有利。鬥爭越尖銳,科技進步亦越快。只有理性審視常態化的中美競爭,才能辯證看待包容共存的中美未来。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21世紀世界格局已經鬆動,新的國際秩序快速塑形。以全面競爭的中美兩國為主線的地區矩陣及全球走向逐漸明朗。新加坡國立大學亞洲研究所馬凱碩(Kishore Mahbubani)認為,中國崛起動搖並惹怒了西方。他在法語版“中國獲勝的那一天”中寫道,我並不是說中國一定會贏,畢竟美國可能仍是世界上最大強國,但不應該低估中國。美國人犯下的嚴重錯誤,就是與體量如此龐大的國家展開地緣政治鬥爭。美國斯坦福大學胡佛研究中心尼爾·弗格森(Niall Ferguson)也認為,歷史上任何一個文明或者大國衰落都與民族傲慢有關,美國因此需要自我反省。有西方經濟學學者視拜登思維類似羅斯福3R新政,但其政策核心不像羅斯福那樣借鑒前蘇聯計劃經濟模式,從維護世界和平出發加強國家干預經濟,而是全面深入展開與中國常態化競爭和抗衡。
中美或進入“冰河階段”
美國作為守成大國近年來對中國作為新經濟體的異軍突起既俯視又敵視但始終沒有漠視。美國兩黨在應對中國問題上空前“團結”,認同中國是戰略對手也是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唯一國家。隨着雙方量級的接近和競爭的縱深,反華思維不斷政策化並以規則、價值觀和意識形態為內核擴大外延,構築“堅如磐石”同盟;中國秉承合作共贏和包容發展理念,以“中國方案”推行和構建新型國際關係,摒棄冷戰思維及零和博弈。東西方思維在難以兼容,中美國家戰略目標排異加大背景下,甚至出現了事實上相互抵觸的“安全困境”。
為了釐清中美競爭及對抗路徑,專家試圖深層溯源,從不同視角尋求答案。美國戰略問題學者艾利森(Graham Allison)從希臘文化的“修昔底德陷阱”到中國歷史的“潭淵之盟”旁徵博引,探究競爭甚至鬥爭的原委,借助古代成功的競合案例,解析當今最重要和最複雜的大國關係。“當一個大國崛起對前者形成挑戰並產生摩擦是自然的”,因此,“修昔底德陷阱”難以規避,如若通過“潭淵之盟”利益交換達成彼此關切與妥協似乎亦屬歷史之鑒。
不過,有專家並不以之為然,因為迄今仍無希望看到任何一方有原則退讓和戰略交易之願。歷史發展有其內在規律及特殊環境下的變量和條件,順水推舟各美其美或許成為雙方最佳之選,中國經濟總量居冠全球之時競爭矛盾的迎刃而解乃成必然。2017年美國前政府為了自身利益改變了中美關係發展路徑,如今新政府政策升級,忙於深化在高科技及全球產業鏈與中國分道揚鑣的實踐。學界認同唯各行其道,或可避免超車受阻及追尾危險。
4月22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在官方網站上發布聲明,確定今年北約峰會時間和地點,提出利用此次獨特機會體現北美與北約關聯,為因應中俄挑戰,將對實質性議題作出決定並對2030研討和前瞻。有智庫評論稱,中美之間的合作、競爭及對抗,丁是丁,卯是卯,涇渭分明,不會出現重疊並混為一談,甚至有學者評估,在可預見的未來,兩國政治、經濟、軍事,特別是高科技領域料將進入一個特別的“冰河階段”。
美國拉攏盟國制華有難度
外媒認為,中美兩國對立沒有像國際社會預期的因政權更迭而舒緩。雖然美當局界定競爭為中美關係核心,但雙方在全球戰略及地區矛盾的導向上漸行漸遠。4月26日,美國務院發言人內德·普萊斯(Ned Price)回答記者提問時表示,中美關係是多層面競爭,美國需要利用本國資源與盟國合作。不過,美當局可依賴的盟友,由於不同的民主認知、制度模式和歷史背景,在對待中國問題上看法多元,試圖形成合力或屬一廂情願。
美國忙於擴大朋友圈。但有東盟和歐盟成員公開表明,選邊站、對立陣營和褒此貶彼對國際社會有偏袒。競爭不是衝突,充其量是一定意義上的挑戰,美國及盟友在戰略、戰術和操作層面上因此統籌困難,政治上的美國盟友通常是經貿上的中國夥伴。美國智庫蘭德公司認為,被稱為“小北約”的四國聯盟雖在對中國及維護基於規則的必要性上可能存在關切,但究竟如何因應仍缺乏主流意見。盟友關係盤根錯節,剪不斷理還亂。菲律賓智庫專家鮑比·圖阿松(Bobby Tuazon)坦言,拜登政府重建軍事聯盟主要目的就是遏制中國發展。
4月7日,美軍艦硬闖印度專屬經濟區引起印度外交部關切及不滿。《印度時報》4月11日稱,“印美在迅速發展的防務關係上分歧已經顯現”;法國版“印太戰略”則側重“巴黎-新德里-堪培拉”軸心,通過對話解決糾紛,加強印太戰略自主,反對與中國經濟脫鈎,通過非對抗和穩健途徑維護國際法責權;日本首相菅義偉離開華盛頓轉身即公開表明並無軍事介入台海之願,雖有媒體稱之慣用詐術,但坊間解讀日本擔心大陸發動閃電戰,難以承受被中國“新賬舊怨”一起算。
美國和中國“單挑”已力不從心,“統一戰線”圍毆中國又難上加難。拉日抗華依如牽制俄羅斯把烏克蘭推向前沿,利用外力牽制對手而轉嫁風險。國際關係互動,亦如地殼板塊進入運動活躍階段,當其結構演繹到一定程度,是發生碰撞抑或相互咬合,似乎既有定數又有預言。政治板塊移位或異動引致周邊要素調整和相互制衡,當屬歷史必然,除了相關策略和應對,更多需要的是理性抑或釋然。
中美宜有序競爭避免對抗風險
美國民族意識和民粹主義快速增強,反華聲音越來越響亮。美總統執政百日於4月28日在國會山發表演講,有國會民主黨外交領袖希望拜登強調“美國如何積極與中國展開競爭和對抗”。共和黨人也提出中國政策重點是行動而非空想。歐亞集團地緣技術主管特里奧洛說,“美國正加緊與日韓及更多盟友構建科技鏈條,同時在國內建立技術聯盟,圍繞美國技術設置新壁壘,將關鍵供應鏈武器化因應中國成長是拜登的相關戰略構想”。
中美在多個領域有着非常公開的競爭,包括文明競爭和體制競爭,但重心集中於前沿項目和高科技企業。高盛研究表明,除汽車、鋼鐵、混凝土和電子行業外,全球169個行業正因芯片短缺而遭受損失,2021年美國企業因此或萎縮國民生產總值逾1%,佔全球70%芯片的兩家亞洲企業目前已嫁接美國本土,以期未來主導芯片市場。為維護核心競爭力,美國在關鍵行業試圖擺脫對中國依賴,在供應鏈、數字貨幣、人工智能及量子計算諸方面正在與中國“軟脫鈎”,實現科學技術的“一球兩制”。
3月17日,2021中國國際半導體展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開幕,1100多家國內外行業展商在展會上集中展示芯片設計、製造、封測以及設備、材料供應等全產業鏈領域內的產品和技術。圖為當日,參觀者在一組LED和半導體減薄砂輪展品前駐足觀看。(新華社圖片)
美國商務部4月8日拉黑7家參與製造超級計算機中企,同日參議院出籠“2021戰略競爭法案”,跨黨派越界別就新疆、香港、台海及南海制定系統化、立體化及持久化反華路徑。華盛頓開始在許多方面視北京為參照物進行比對,中國對外部挑釁似乎習以為常,興趣索然。遏制中國發展並繼續稱霸21世紀已成美國國策,CNN認為美中兩國角色或已發生逆轉。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日前回應美聯社:競爭雖不可避免,但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你追我趕,既釐清競爭邊界,又秉承思維底線,構築理性合作機制,開展良性和有序競爭,以避免對抗風險。
2021年4月16日,中國外交部副部長樂玉成接受美聯社專訪,就中美關係、中國外交政策、氣候變化、涉疆、涉港、台灣、南海等問題闡述中方立場,並對抹黑中國的不實論調予以有力批駁。(圖片來源:中國外交部網站)
中國姿態及方案呈現新亮點
翻越由“競爭”走向“對抗”的阿拉斯加分水嶺,中國姿態及中國方案呈現新的亮點。“不結盟、不對抗及不針對第三方”已成為維護世界和平重要力量。中國以政治體制、傳統文化和均衡實力三位一體已塑造成型。中俄聯合聲明、中伊戰略協議、中德外長對話以及越南向中國做出承諾,凸顯中國大國自信及國際擔當。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4月30日發文稱,“美中大國競爭開始了,中國對獲勝充滿信心”。美國以武力威脅、經濟制裁和技術封鎖的脅迫外交實現自身戰略目標,而中國奉行獨立自主外交政策,堅持和平共處原則,不認同“國強必霸”邏輯,更不會因外部環境變化對國家核心利益做出退讓。
中國把“科技自主和自我完善作為國家發展戰略支柱”,着眼於包括半導體和量子計算等7個關鍵領域的前沿技術研究。清華大學建校百年之際,開設集成電路學院,突破核心技術,強化交叉融合。南京廠台積電將擴產28nm制程產能,明年下半年可望量產。從基礎教育到高等院所乃至全社會對科技創新和人才利用上創造良好機制和氛圍,注重科技創新力動力來源。建立開放及更有韌性大學,打破物理邊界及學科壁壘,加強知識體系深度融合,促進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同行,實現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對話,為人類進步和命運共同體建設做出貢獻。
學界主流觀點雖然不太看好中美關係,認為競爭無托底,甚至媒體近期熱炒基辛格博士“中國關係緊張可能爆發類似世界末日的衝突”。然而,今天的中美關係在漫長歷史長河中畢竟或只是一個節點,充其量不過是一個階段。國際問題專家傾向性認為中美地緣政治和意識形態難媾和,但經貿與文化在美國學界和決策層並無共識。中國唯利用穩定的戰略環境參與國際事務做好自己的事,才能掌握時和勢,擁有話語權。耶魯北京中心日前舉辦中美關係研討會,有學者明確提出,中美競爭常態化並不可怕。競爭越激烈對中國發展越有利。鬥爭越尖銳,科技進步亦越快。只有理性審視常態化的中美競爭,才能辯證看待包容共存的中美未来。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來源:香港經濟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