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教育開展,香港、國家與世界的連體效應,必須珍而重之。見及履及,這也是學界乃至社會各界的持份者,努力與向心所在,歷史的偶然與必然,近代兩百多年的香港,自身積存的獨特,香港人的三種身份,市民、國民與世界公民三合一,而文化的向心,無疑是身份認同紮根的最深層,此路若然閉鎖不通,難言發自內心的認同。
去年12月初,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封頂儀式時發言:「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定位為一座世界級的中國文化藝術博物館,它背靠祖國,紮根香港,放眼世界,致力推動中國藝術和文化的研究與欣賞,促進世界文明的對話」,作為西九文化區十七個文化藝術建築群之一,西九文化區由構建到各藝術建族群逐漸可見有落成之日,未算飽經風雨,但蹉跎已久。歷屆特首,董建華、曾蔭權、梁振英至現任林鄭月娥四朝,接力再接力,計有二十多年了,幾與特區回歸,一起「成長」著。而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以下簡稱香港故宮),無疑是最受矚目,市民卻有百般不同的感受。2016年由時任政務司林鄭與故宮博物館單霽翔院長正式啟動專案,時任特首梁振英與國家文化部部長雒樹剛見證簽約儀式。相對於西九其他各建築組群,香港故宮後發先至,五年已成,明年中揭幕開館。
全世界任何的一個國家,沒有一個較中國更重視香港,更珍惜整全的「一國兩制」,香港故宮,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境外首個故宮落地項目,此一文教盛事,羨煞全國各省各市乃至世界各地。早已成為全世界文化遺產的北京故宮博物院,原身是紫禁城,於明代永樂十八年(1420年)經已建成,至清朝最後一任皇帝溥儀退位。經歷了491年的歷史。1911年辛亥革命後,根據民國政府的優待條件,准許溥儀居內廷;1914年成立古物陳列所,主體建築太和、中和、保和、文華、武英等殿之宮禁大門正式開啟;1924年,馮玉祥之「國民軍」進入北京,不理會清室優待條款,硬將溥儀逐出宮禁。1925年,北京博物館隨即掛牌成立!當年到今日,觀賞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同源而出台灣故宮博物院),精華地濃縮了中國近五百年來的宮廷史、建築史、經濟史、軍事史、政治史……並由此而衍生的無價珍貴文物,以及延綿不斷的民族與文化。
事實上,康文署與北京故宮早於2012年亦有簽訂合作協定,自此每年合辦大型文物展覽,每次展覽都頗受市民大眾歡迎,聽聞明年落成的,總面積達約30000平方米,展覽面積約7800平方米的香港故宮文化博物館,其中五個展廳,將有長期展出的常設展覽,以及臨時展出的特別展,合計有九個展廳,每期展出800多件故宮文化收藏、藝術 珍互動展覽等,特別一提的是,另有四個展廳會展出香港文物收藏與藝術體驗互動專題展覽。
到目前為止,香港仍然是中國轄下最國際化的城市!如果認同今日之中國,經已不單只是中國之中國,不單只是亞洲之中國,而是世界之中國,沿此思路前行,對中華文化之探索與承擔,座落「一國兩制」下,卻最國際化城市的香港故宮,確實有充份的條件讓各方體驗中華文化屬於世界的最佳載體,建於西九的香港故宮的各項定期與特別的文物策展,確實可運用自身的特別優勢,思想的超前解放,運用現代科技,緊扣香港700萬人、大灣區7000萬人、中國14億人乃至來自世界各地熱愛文化、文物,歷史愛好者的鍾情嚮往。人文精神與科技創新連體下的香港故宮,縱容自在,讓大家能在維港之下,欣賞故宮文化源源不斷的生命力,驚歎稀世珍寶、匠人工藝的巧奪天工,以及難以言喻的,由此凝聚的世界難得的中華文明之美!對香港故宮的帶領者及眾多工作者而言,筆者期望,要珍惜香港港故宮有緣落地,務要策展出色,研究開啟,這是文化使命,而並非視作政治任務。
最後,還是說點教育工作者的老調,香港故宮的姻緣座落,香港超過百萬以上的學生,如何能欣賞,硬件可以,軟體怎樣?充滿熱情卻缺耐性的幼年學童,如何被請進去而又留連忘返?更如何能參與故宮文化的現代化創作?教育局又如何用政策以及資源,讓學校勇於釋放學習空間,使得師生一起走進香港故宮?際此重要時刻,特區政府的文博政策如何認對多方期待,將要打開大門的香港故宮,且不能忽略香港現在散落各區的不同性質博物館,從而抓緊機緣,建構香港成文博之都?能有「文博護照」的發出,讓全港乃至世界各地的學生可以免費進入香港故宮,乃至其他各具特色的香港各個博物館嗎?最後以「香港、故宮、維港、北京、世界」作結!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教育評議會主席
來源:信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