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新政府上台以來,美俄地緣政治博弈在烏克蘭愈演愈烈。專家認為烏東部危機是以「蝴蝶效應」之勢推動世界大國間的長期較量。美國通過烏克蘭棋子對俄掣肘同時深化俄歐矛盾、促進彼此相互消耗。換言之,削弱俄羅斯歐洲存在的同時,可一石二鳥,強化歐洲在全球安全及國際事務上對美國持續依附。北約大幅度提升軍費和加速度東進擴張,令俄羅斯如坐針氈,對其戰略緩衝地帶被蠶食從而在家門口打造軍事堡壘忍無可忍。烏克蘭危機是矛盾引爆點,或將可能成為兩大陣營對決火藥桶。
4月8日俄新社報道,俄外交部發言人扎哈羅娃表示,北約武裝部隊在烏境內及俄邊界活動有所增加。美軍正從北美大陸移至歐洲,主要集中於黑海與波羅的海地區。俄海軍將包括炮艦和登陸艦在內10艘艦艇從裡海調往黑海,據報已集結2014年以來最多兵力。烏東衝突持續7年,區域戰爭隨時爆發。俄羅斯軍隊向烏克蘭邊境閃電集結加劇國際社會對該地區憂慮,而美國海軍偵察機仍繼續黑海空域飛行,監視俄羅斯及克里米亞軍事活動。
德國總理默克爾向俄羅斯總統普京提出撤軍,減少在烏克蘭邊境軍事存在,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信心大增,身著作戰服及防彈背心出現在近期衝突發生地盧甘斯克戰壕,親臨一線頒發獎章並贊揚保衛邊境的「英雄主義」。莫斯科和平談判代表警告說,若烏克蘭輕舉妄動,將是其「崩潰的開始」。俄副總理亦稱,若烏挑起頓巴斯戰火將是烏之末日。網傳俄軍野戰醫院正在烏俄邊境如火如荼建設之中。
俄羅斯11萬重兵壓境,烏克蘭半數正規軍枕戈寢甲。俄烏炒作烏東對峙,俄羅斯表示無意干預烏東部衝突。烏防長聲稱,加入北約或將成為烏克蘭「國策」,亦為解決頓巴斯衝突及避免該地區局勢惡化唯一途徑。烏克蘭駐德國大使梅里尼可4月15日在媒體採訪時甚至說,若德國不接受其加入北約或立即派兵,料將恢復核武研究。倘若如此,勢必孽生更多麻煩及引發新一輪連鎖反應。
作為前蘇聯一部分,烏克蘭曾從蘇聯解體過程中繼承了一定數量轟炸機、核彈頭及洲際導彈。當初英美等國雖提供經濟援助及安全保障促其先後批量銷毀,烏克蘭時下進退兩難,戰略專家稱有足夠核「遺產」令其重操舊業成為可能。火線加入北約並不現實,除內部成員國意見分歧,還極有可能引發軍備競賽。然而,烏克蘭若果真激怒俄羅斯,恐無法指望西方太多實際軍事支持。俄羅斯甚至亦信誓旦旦,破釜沈舟,背水一戰,美國難堪,北約亦難逃劫難。
彭博社日前稱拜登政府已完成對俄情報審查,為報復俄羅斯準備了條件。同日,俄聯邦安全會議秘書帕特魯捨夫對俄羅斯「生意人報」說,俄美關係處於自冷戰結束以來最底谷,白宮希望與俄羅斯建立「穩定及可預測關係」。然而,4月15日,拜登突然簽署行政令,鑒於俄羅斯網絡攻擊及干預美國選舉等「有害外國行為」,將對金融領域涉32個機構及與克里米亞關聯的8個俄羅斯實體及個人聯手英國、歐盟、加拿大和澳大利亞對予以制裁,嗣後又驅逐俄駐華盛頓10名外交官。16日,俄外交部宣佈,作為對等回應,驅逐10名美駐俄外交人員,並把8名美政府官員列入「黑名單」。
中東歐國家親美疏俄有其複雜歷史淵源。蘇聯解體不僅是俄羅斯地緣政治災難,而且給全球地緣政治衍生了諸多未知甚至風險。蘇聯解體通常被理解為政體性質的改變或有助於俄羅斯融入西方,甚至成為八國集團成員,但美國對俄態度被視為意識形態對抗。如今,俄羅斯頑強抵抗西方國家「外交驅逐戰」。捷克、波蘭接踵而至反俄援烏,醉翁之意乃配合美國形成統一戰線和「共同威脅」,實現美國借重塑大西洋夥伴關係有效制裁俄羅斯之願。不過,事實上,即便烏東局勢劍拔弩張,各方對軍事衝突仍心存顧慮。
當俄羅斯考慮拜登提出的峰會建議之時,美方上演制裁之戰,兩國抗衡驟然升級,讓人聯想到阿拉斯加中美會談類似翻版。俄羅斯外交部發言人對法新社記者說,美駐俄大使約翰-沙利文一度被召至克里姆林宮並被告知,美國若想修補關係就不得對俄實施新制裁,華盛頓要為關係惡化付出代價。國際戰略專家認為,美提出與俄峰會旨在於降低與俄「頭號敵人」等級,一方面憂心烏克蘭毀於一旦,另一方面騰出手來專心致志因應亞太挑戰及台海安全。不過,學界傾向於認同美俄矛盾升級是美國戰略對俄冷戰思維慣性及俄近年來遭遇戰略碾壓及北約東擴使然。
作為北美與歐洲國家為實現防衛於1949年在華盛頓合作成立的國際組織,北約(NATO)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是擁有30個成員國的西方重要軍事力量及美國實現超級大國目的突出標誌,被坊間視為比安理會更具實力和權威的軍事組織。上世紀90年代東歐巨變和蘇聯解體,北約使命終結,本應壽終正寢,然而,華約解散,北約不僅沒解體,反之挺進中東歐,逼近俄羅斯家門。北約初衷是遏制前蘇聯,成全美國在歐洲主導地位。如今美國一方面不忘控制歐洲初心,另一方面仍視俄羅斯為終極敵人。
擁有5千萬人口的烏克蘭2006年一度申請加入北約並多次參加北約軍演。2014年烏宣佈與其最大貿易夥伴俄羅斯分道揚鑣,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當即聲明與烏克蘭加強合作,助其防禦系統改革升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說,4月17日,62名俄羅斯人被要求離開捷克,俄外交部認為美國又是主要始作俑者。作為報復,18日,20名捷克使館人員被指令48小時離開俄羅斯。在全球及地區矛盾中,美國元素揮之不去。從中東到東亞再到中東歐,美國戰略利益總是作為出發點統籌佈局,在複雜國際關係中,也總是「高人一等」。
烏克蘭外長一周前出席北約-烏克蘭特別會議,向北約秘書長和美國國務卿尋求支持,同時加緊與土耳其密切互動。拜登提議的於第三國討論烏克蘭問題能否可行因俄美相互制裁、中東歐互逐外交官而尚無定論,樹欲靜而風不止,烏克蘭何去何從因此越發撲朔迷離。「今日俄羅斯」總編輯瑪格麗塔日前於「俄羅斯-頓巴斯」論壇首提莫斯科烏克蘭問題底牌:不排除在孤注一擲情況下,複製「克里米亞模式」,直接軍事控制頓巴斯。隨著事態進一步發展,此番表述似乎有點毛骨悚然,但關鍵節點再次格外引人關注。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原载2021年5月15日《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