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香港新“財富密碼”是什麼?背靠灣區腹地,科技造富!

日期: 2021-05-18 來源:紫荊
字號:

WeChat 圖片_20210417102120.png


香港“財富密碼”是什麼?


在很多上一輩北上的香港人那裡,“三來一補”“前店後廠”或許是當年最大的發財機遇。和他們積累財富一樣,經過40多年的發展,珠三角地區也慢慢積累起雄厚的產業基礎,並“進化”成為舉世聞名的國際製造業中心。


如今,進入大灣區時代,財富密碼已然改變。一批又一批的香港創客,不再是手握國際訂單,而是頂著一顆顆“聰明大腦”,推著一批批科研儀器,攜帶著一單單知識產權,跨過深圳河,開拓新的未來。他們的研究成果落地發芽,他們的企業獲得億元級融資,他們的產品走向全球市場。


從“港商”到“創客”,人物的身份在變,“過河”發展的趨勢卻始終沒變。國家發展大局,向來都為香港預留一席之地。特別是隨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這個戰略定位的提出,大灣區正在往“科技造富”的最好時代邁進!


從發財訂單到實現抱負

兩代“闖灣人”的財富傳承


像接力棒一樣,灣區“財富密碼”正在被傳遞。


時間倒流至1978年7月。全國第一家來料加工企業“太平手袋廠”在東莞橫空出世。緊隨其後,以外商提供設備、原材料、來樣,由中國企業提供土地、廠房、勞力的“三來一補”經營模式,在珠三角遍地開花。珠三角城市的人力與土地成本優勢,讓不少香港人嗅到商機。他們帶著訂單北上,收穫第一桶金。


image.png

伯恩光學創始人楊建文


楊建文就是其中一名“港商”。他於1987年進入深圳,創辦了一家手錶鏡片加工廠。楊建文說,進入內地創業30多年,他見證了國家的飛速發展。而他自己創辦的小工廠,也緊隨國家的發展,成長為產值超過400億元的國際知名大企業。目前,全球1/3以上的手機玻璃屏幕來自他的企業——伯恩光學。


“三來一補”給楊建文這些老一輩香港人帶來致富的機遇,也帶來豐厚的家財。第二代能否傳承家族企業,其見識同樣重要。


image.png

楊建文和他兒子楊俊建。


楊建文的兒子楊俊建,畢業於香港大學。他從香港來伯恩光學的大本營惠州時,原本只是抱著“看一看”的想法來的。但觀察體驗一番過後,他決定留下來,並擔任伯恩光學總裁助理一職。


楊俊建認為,父親開拓的事業版圖固然是他選擇留下的重要因素,但他更感嘆灣區內地城市蓬勃發展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他相信,這裡會成為自己發展事業、實現抱負的好地方。


楊建文說:隨著大灣區建設推進,內地將會誕生很多個“深圳”這樣的發展奇蹟。他兒子楊俊建則建議說:“香港年輕人,尤其是學習電子、機械、工程等專業的香港年輕人,都應該來灣區城市看一看,走一走!”


從代工時代到創科時代

大灣區內地土壤更具“含金量”


從楊建文所在的“代工時代”開始,珠三角建立起來的全球最完整的工業門類和最系統的供應鏈體系,在步入“灣區時代”後散發出新的魅力。而且,由於灣區產業多元,11個城市中,每個城市還可以互補共進。如此帶來的機會,更是不可估量。


image.png

盒音綠色包裝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王柏東。


港青王柏東正是在這種“互補”中獲益無窮。13年前,他就意識到,自己所學的設計專業在香港需求度不高,於是便前往東莞包裝廠尋找機會。2017年初,王柏東自主研發的可折疊蜂巢一體箱,一舉獲得2017年國際紅點獎。此後,這項設計又授權中國發明專利,現正申請美國和越南專利。以此成果為基礎,王柏東前往惠州創立盒音綠色包裝科技有限公司。


在王柏東看來,大灣區是一個很好的創業平台。特別是在灣區內地城市,很容易就能搭建起完善的設備生產工廠,並找到提供自動化生產設備的廠家。不僅開工快而且還可以提高生產效率。重要的是,這裡也有比香港大N倍的市場,讓他們可以輕易獲取不同行業客戶的需求。


落戶東莞的妙智科技創始人謝智衡也有同樣的感受。其公司專注智能外科軟件和機器人研發。在大灣區,他找到了他創業所需的一切因素。“香港在基礎算法方面較有優勢;深圳軟件產業化的速度是全國最快的;東莞的廠家則能滿足快遞定制的需求。而成品醫療器械的臨床測試與註冊需在廣州進行。”


一般而言,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周期為3-4年,但妙智科技去年6月開始設計的一款機器人,約一年半的時間就進入到臨床階段。其公司的部分產品也已落地60多家醫院。


說起對東莞松山湖,謝智衡說,除了產業鏈的支撐,這裡機器人產業集聚的氛圍也讓他們迅速成長起來。“我們認識了很多機器人企業,跟他們進行經驗交流,對我們自己的成長也很有幫助。這種人才密度、交流度是很難得的,其實跟矽谷很像。我覺得大灣區已經具備了成為高科技灣區的條件。”


pic_849469

東莞松山湖。


松山湖當得起這個評價。目前,除規劃建設廣深港澳科創走廊外,國家還在灣區內地九市新規劃了幾個新的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就是其中一個,而距它不遠處,則是深圳光明科學城。


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灣區內地九市不再甘於做初級的來料加工中心。產業的轉型升級,已讓大灣區走上高質量發展之路,也讓大灣區的科技創新政策、人才政策及營商環境等方面,均發生相當大的變化。


像東莞,早在2014年就提出了“機器換人”的政策,很多企業藉此東風,圍繞自動化工廠,構建日益完備的產品研發體系。在此過程中,政府補貼又形成了強大支持。今年,東莞又提出設立首期30億元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基金,劃定約70平方公里產業基地,布局松山湖生物技術、東部智能製造、東莞新材料、東莞數字經濟、東莞水鄉新能源、臨深新一代電子信息、銀瓶高端裝備等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


在珠海,由一群港科大畢業的學生創立的中國首個無人船艇研發製造企業“雲洲智能”,也同樣得益於當地的科創土壤。


image.png

張雲飛,珠海雲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香港理工大學精密工程博士。國內無人船艇開創者,創下多項“世界第一”。


據云洲智能掌舵人張雲飛介紹,因為珠海具有廣闊的水域、低於港澳的人工成本,以及較為完善的海洋裝備製造業,讓他的團隊最終決定選擇珠海作為創業的基地。


在發展過程中,據公司總經理成亮回憶:“創業前六年,雲洲把重心放在技術攻關,企業市場化規模並不大。”成亮說。“儘管是一個小企業,但它依然受到了珠海各界極大的關注和幫助。”


公司在珠海高新區落戶之際,區裡的工作人員便協助他申報科技部的中小企業創新基金,很快就獲得了第一筆約100萬元的資助資金。“這為雲洲成功研製首款採樣無人船提供了很大的幫助。”成亮說。


image.png

雲洲智能開發的無人船艇。


如今,雲洲智能無人船艇解決方案在國際市場佔有率遙遙領先。不僅獲得無人船艇核心專利300多項,而且產品銷往國外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及中國30多個省、市、自治區。


在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背景下,內地各城都在進行同樣的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版圖不斷擴大。這一切,猶如日益肥沃的土壤,讓香港專業人才帶來的創新基因“種子”,能在此茁壯生長。


從香江育種再到內地“破殼”

“科創創富”傳奇不斷書寫


在謝智衡之前,香港新生代青年科學家來到內地白手起家的成功故事早已傳遍香江。


最出名的,莫過於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澤湘和他學生汪滔創立的大疆科技創新公司。可以說,這家生產無人機產品的科技公司,是“香港科研-深圳孵化”模式的先行者。從2006年發展到現在,大疆產品已佔據了全球無人機市場超80%的份額。據一份“新財富榜單”顯示,40歲的大疆創新創始人汪滔,以312億元的財富值排名第135位,成為“科技創富”的一個傳奇。


汪滔導師李澤湘更是灣區裡知名的“創業教父”。像由他的學生石金博、俞春華創辦的機器人公司李群自動化,2018年獲得近億元C輪融資;有著“水上特斯拉”之稱、做純電力船外機的逸動科技,同樣由李澤湘學生創辦。近日已宣布完成億級B輪融資。


上述這些企業,均集結在李澤湘成立的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產業基地。目前,這個基地也已吸引了近30個香港畢業生來此創業。


謝智衡告訴南都記者,到灣區內地城市發展,已經成了香港數碼港內的一股潮流。


image.png

邱達根,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香港數碼港董事。作為香港創科界風險投資人,他主攻大中華、北美和以色列的投資和併購項目。受訪者供圖


日前,南都記者專訪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會長、香港數碼港董事邱達根時,他也提到香港幾個規模較大的“獨角獸”,比如商湯科技、貨拉拉,早期在香港發展起來後,都會選擇進入內地市場,它們北上的第一站通常都是深圳或廣州。


在這次採訪中,南都記者還在其他城市聽到不少“創富”故事。


image.png

陳賢帥,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香港中文大學博士。


在佛山市南海區港澳台及留學青年創新創業服務中心,佛山市安齒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陳賢帥就與南都記者分享了他在港穗佛三地的成長經歷。在香港博士畢業後,陳賢帥被引進到廣州市中科院任職精密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在廣州他組建了團隊,與光華口腔醫院合作,繼續深入研發牙科種植體項目。


2015年陳賢帥被佛山市委市政府作為人才團隊引進到佛山,創辦了現在的公司。他總結說:“在香港,我們學校的工科是強項,研究牙科種植體技術也是在學校開始萌芽、成長。隨後,在廣州研究團隊裡,將其進一步深化、完善和突破。佛山是製造業大城,也是全國最大的口腔醫療產品生產基地,我們在這裡將技術轉化為產品,從而推向市場。”


短短幾年時間,陳賢帥的公司已成長為口腔修復領域的“獨角獸”。


從取長補短到底氣十足

聰明腦袋的時代大選擇


數據顯示,廣東目前有超過5.3萬家高新技術企業,其中5萬家以上在珠三角九市。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已成為灣區內地城市最亮眼的優勢。


今年4月20日,廣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大灣區辦)主任葛長偉公開表示,包括華為、中興、大疆等一批企業支撐了廣東的產業創新,這是未來大灣區參與國際科技創新競爭的底氣所在,也是未來需要進一步築牢的“長板”。


但廣東並不滿足於此。葛長偉表示,在“十四五”時期,要補齊廣東在基礎研究方面的“短板”。基礎研究是灣區建設國際科創中心的基石。如果不能在“從0到1”的原始創新方面取得更大成果,粵港澳大灣區就難以成為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科技灣區。


pic_857250

位於東莞市大朗鎮的中國散裂中子源,是我國在“十三五”時期建成的重大基礎科學裝置,總投資約23億元。


因此,近兩年來,廣東在積極推動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國家級實驗室等“國之重器”建設。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先行啟動區,國家也批准在光明科學城-松山湖科學城的集中連片區域內,投資逾千億元進行建設。東莞散裂中子源、惠州強流重離子加速器、大灣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等高端平台,正在發揮強有力的支撐作用。


一直以來,港澳的研發資源與內地的產業基礎被看作絕佳的優勢互補。但隨著灣區內地城市努力提升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能力,粵港澳三地的關係已從簡單的“取長補短”,變成為“相輔相成”,共同進步。


據了解,廣東向港澳開放了1萬多台大型科學儀器。東莞散裂中子源科學中心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的多物理譜儀順利建成並成功出束,香港大學科研團隊基於散裂中子源的科研成果首次在《Science》上發表。


近年來,廣州超算中心“天河二號”系統也逐步應用至香港、澳門的多個高校、科學園區、企業。“因為有超算,我們最近完成了一個超高分辨率的項目,可以模擬到海洋變化的微小過程,這在過去是做不到的!”香港科技大學教授甘劍平激動地說。他表示,香港沒有好的超級計算機,廣州超算中心為香港高校提供了一個平台,以智能化大數據支撐了區域海洋功能應用、氣候變化和海洋科學研究。


與此同時,廣東還支持港澳科研機構參與廣東重大科技計劃,累計跨境撥付財政科研資金1.5億元。


在“科技就是第一生產力”的氛圍之下,包括拓斯達、億緯鋰能在內的多家製造業企業負責人,均形成了一個共識:重金投入研發。隨之而來的,則是公司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的突破,也為他們搶占市場帶來先機。


廣東為企業和人才“賦能”,帶來強烈的磁場效應,科技人才蜂擁而至。像廣東布局建設10家省實驗室,與港澳合作新建20家聯合實驗室,就吸引了近200位院士和40餘位港澳科學家來粵發展。


多位香港創業者也向南都記者表示:無論是在科技企業,還是製造業企業,在這裡更容易找到他們創業所需的人才。


知識經濟時代,聰明腦袋的選擇,自然會讓產業和資本跟著來。據上述提到的那份中國“新財富”榜單顯示,大灣區有97位富人上榜,其中42人來自互聯網、智能製造、生物醫藥等前沿產業。這組數據,有力地證明:大灣區是科技造富的絕佳平台!



來源:南方都市報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香港新“財富密碼”是什麼?背靠灣區腹地,科技造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