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媒及多個社交平台近期熱議香港與廣東公務員「掛職」互換,引起社會廣泛注意。長期以來,香港在法制環境和社會治理方面被內地所學習。然而,政府管治團隊和公職人員除了技術性、專業性之外被學界詬病缺乏實踐經驗,更談不上了解內地與關注國家發展大計。在香港國安法實施與特區完善選舉制度之前,總有聲音逢中必反,造成政府施政困難。如今港粵官方不僅互動頻繁,而且雙方簽署文件,促成公職人員交流互換,給兩地帶來良好觀感,亦堪稱一道內地香港深度合作的風景線。
事實上,香港特區政府先前已與北京和上海分別簽署過公職人員交流掛職協議文件。如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揚帆起航,香港與灣區內地城市全面融合、實現優勢互補、相互學習和借鑒。專家認為,此舉屬創造,頗具新意,亦是兩地熟悉彼此法律法規和工作機制必然之選。香港與內地緊密聯繫已不再是紙上談兵,淺嘗輒止,而是即將進入新的磨合階段,共同營造世界科創樞紐區,創造「一國兩制」新實踐。
依據中國《公務員法》69條「公務員交流制度」,不同地區不同領域公職人員需要定期下沉基層或遠赴偏遠地區交流研習,共同發展。內地現已具備完善安排和豐富經驗,過往港府公務員局一度組織近75%首長級官員就行政文化和危機管理,在不同層級的國家機關培訓及參觀,今次在規模、連續性、針對性和基層化等方面開先河,為後續數量更多、規模更大、行業更多元、內容更豐富的全面合作與交叉任職做好鋪墊,為推動「兩制」良性互動,催生制度與政策改革創新提供了條件。
上世紀90年代,深圳倡導小政府大服務,以學習型和外向型為宗旨對全市公職人員舉辦各種強化班。當時除開設警務、法制、外事及科技英語培訓等,也依照個體基礎和職級高低編排科級班、處級班和局級班。學員有大型國有企業高管、職能部門負責人,亦不乏兩鬢斑白的領導。政府為公職人員提供進修機會,根據外語成績和崗位特點派往世界各地學習及參觀,他們常態化全球取經問道,謀求深圳可持續發展。
在2018年博鰲亞洲(香港)高層論壇上,有嘉賓稱內地在市政、管治及文教多領域效仿香港。誠然,在一河之隔的深圳,香港元素隨時可見,但港人自視清高、固步自封,漠視深圳進步和發展。十年河東轉河西,香港就是這樣被追趕。2020廣東GDP超11萬億,連續32年全國居冠;深圳GDP升萬倍,只不過用了40年。此與內地自上而下政令暢通,公職人員專於學習、守職勤奮有密切關聯。習近平主席2017年視察香港並寄語公務員「一寸丹心為報國」,「為官避事平生恥」,「上下同欲者勝」等。現實意義非凡。
粵港澳大灣區是國家戰略,香港被視為核心引擎。加強理論學習、提升創新觀念、深化改革開放和健全平台功能令港人頗有歷史使命感。對外加強國際聯合,疏浚出海航道,對內提升管治能力,做好引智納賢,從國際社區回流及引進更多具有全球視野專才,從而實現人才可持續性發展。香港近年來人才機制不健全,邊引進邊外流削弱國際競爭力,並嚴重拖慢特區發展。
兩地公職人員交流掛職是突破體制界限、加速灣區融合發展的必要之選。然而,這並不意味着本港人才梯隊有調整與改善。瑞士洛桑管理學院「2020IMD世界人才報告」亦表明,香港人才緊缺度全球第三,近一成僱主受訪稱尋求合適技術人才比較困難。雖港深和港粵推出多項人才戰略,感召港青過河發展,但香港作為自由港和國際化大都市,其國際元素和全球色彩的快速蛻變,長遠視之,不可視而不見。
香港高度融入大灣區,在法制化、國際化和知識產權方面可以對內地業界起到很好的引領和示範作用。本港鞏固兩文三語優勢、維護特殊稅制環境,還要同步強化作為跳板、中介人、高增值服務平台及其承載創新之用的試驗田。如今香港新界北欲大力發展,修建港鐵北環線,建設河畔新市鎮,開啟濱河新城文明,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更需要高瞻遠矚,以人為本,對標國際水準,科學布局未來,避免遭遇瓶頸。
一河之隔的深圳及內地其它城市在早期開發及城市化過程中曾一度急功近利,在人口布局、格局定位和管治設計上因礙於缺乏聽證、評估和監督而導致重複建設和不斷擴容。立法會日前通過「把握契機、改善施政」無約束力議案,政務司長張建宗表示,特區政府會利用香港國安法和完善選舉制度帶來的契機,健全立法體制,提升管治效能。因之,是次港粵公務員掛職互動,乃觀念解放之運動。冀望進一步淨化思想、創新理念、探索新路徑、搭建政策之橋,催生更多新政。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語言學教授,社會學學者及劍橋智庫創辦人
來源:大公文匯新媒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