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黃敬
我國近年來,在全球經濟、政治、軍事、科技、醫療及至疫情防控等領域不斷發展及增長,中國在21世紀成為第二個超級大國,是由於中國擁有穩定而眾多的人口,以及快速增長的經濟和軍事支出,實現復興成為世界級的超級大國,經濟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之一,中國在國際事務中亦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中國雖然歷史上多次成為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但其發展的速度下,仍然有許多方面的陰霾有待克服。
據世界權威數據分析機構《CEIC司爾亞》資料,2008年中國的基尼係數(衡量一個國家貧富差距的經濟學名)突破0.491,成為世界上貧富差距最大的國家,如超過0.4的警戒線,就表明社會處於可能發不穩定狀態。而且,通脹越嚴重,房價越高,基尼係數就越高,中國兩極分化充份表露無遺。
雖然說,在一個國家經濟起飛階段,出現一定程度的貧富差距是正常現象,但如果政府不想辦法解決,待貧富差距大得不可收拾時,就有可能引發嚴重的社會問題。根據招商銀行發佈的2020年度報告來看,只有平均2%的人掌握著80%的財富,從數據來看,這個數據總體上是能夠客觀反映整體社會的財富分配。
在現階段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的過程中,要解決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問題,必須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初次分配既要體現效率,又要體現公平,關鍵是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我國應國民收入依法完善企業職工工資決定、正常增長和支付保障機制,完善並嚴格執行最低工資制度,建立健全工資支付保障金、欠薪應急周轉金等制度,努力促進職工尤其是一線職工工資收入與經濟社會發展和企業經濟效益同步增長。要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規範社會分配秩序,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的監督和管理,強化收入分配稅收調節功能。要扭轉當前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趨勢,就必須要充分發揮再分配的作用,關鍵是要加快完善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體系。
(ニ)在收入方面,應創造條件讓更多群眾擁有財產性收入,壯大中等收入群體;應充分發揮稅收調節作用,利用稅收杠杆達到“限高補低”的效果,比如完善個人所得稅收取方式、對高級商品住房開徵房產稅等。在支出方面,應建立起財政增加對民生投入的長效機制,確保財力向基層傾斜、向民生傾斜,比如硬性規定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的比重、省(區、市)向區縣轉移支付的佔有比例等。通過提高執法力度,減少稅收漏洞,降低中低等收入所得稅在稅收總額中的比重,開徵某些特殊的稅種如遺產稅、財產稅等,縮小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
(三)促進就業創業,一靠發展,即通過加快產業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創業機會,比如支持內陸省份發展加工貿易和服務貿易,實現產業發展與勞動力優化配置等;二靠政策,即通過實施更加積極的就業創業政策,扶持更多新生勞動力和困難群眾就業,比如推行免費中職教育幫助農民工及新生勞動力提升就業技能,扶持微型企業發展以帶動大中專畢業生等群體創業等。"就業是民生之本",擴大就業是縮小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的根本途徑。要逐步確立有利於擴大就業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模式,增加就業崗位,加快發展就業容量大的第三產業、中小企業和勞動密集型產業,形成更多的就業增長點。
(四)要充分發揮教育作為社會公平孵化器的作用,讓更多的人享受平等教育的機會,不讓處於弱勢的社會成員輸在“起跑線”上。促進城鄉教育均衡發展,關鍵是加大財政投入,補齊農村教育在“軟體”、“硬體”兩方面的“短板”,比如始終保持教育財政性投入佔GDP的4%及其以上、加快推進農村中小學校舍標準化、教育照顧好農村留守兒童、完善困難家庭學生資助體系等。
(五)從實際出發,既要逐步擴大保障的覆蓋面,又要合理確定保障水準,實現社會保障的可持續性。要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和失業保險的覆蓋面,進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政府要正視當前社會保障體制面臨的風險提高政府的財政支出,切實解決困難地區的社會保障問題。在失業保障金的管理上,嚴厲打擊某些貪贓枉法者將“救命錢”挪作他用的行為。建立對弱勢群體的社會支援和説明網絡,通過各種措施解決他們的難處。
(六)我國構建和諧社會的重點在農村,最大的難點也是在農村。增加農民收入是當前經濟工作的重中之重。為此,應推進城市化,使農民向城市轉移,從根本上解決農民收入問題。
(1)積極推進戶籍制度改革,減少農民進城的身份障礙。(2)加快勞動就業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就業障礙。(3)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消除農民進城的產權障礙。(4)建立農村社會保障的基礎框架。
(七)要加強市場監督和管理,嚴厲打擊走私販私、假冒偽劣等違規、違法經營行為,要強化對權力的約束,增加執行公務的透明度,制止各種亂收費、亂攤派現象,要嚴懲貪污腐敗、整治非法收入。要通過立法規定公務員個人財產申報制度,增強公務人員辦事過程的公開性、透明性和程式性,完善權力的制約機制,完善稅法,加強征管,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條件與環境。以《行政許可法》的實施為契機,加快政府改革,減少審批項目,不斷減少政府對經濟活動的干預,降低因"尋租"和"共謀"等濫用權力的行為而使"權力精英"和"經濟精英"獲得不當利益而引發的貧富差距。
(八)當前政府對壟斷行業高收入的調節,只限於個人所得稅,這既不會取消大大高於平均利潤的壟斷利潤,也不會對職工的高收入發生較大的影響。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借鑒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的經驗,以法律和規則的形式,對政府壟斷的範圍和壟斷價格等等加以限制。按照國際慣例提高一些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程度,引入競爭機制,縮小國家壟斷性行業的範圍,減小壟斷行業與非壟斷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對少數必須由國家壟斷經營的行業,要加強對其收入分配的控制和管理,防止該行業與其他行業收入差距過大。
(九)國家應加大對西部地區的拓展轉移,加強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建設,鼓勵外地投資者到中西部投資,通過各種形式增強中西部地區的經濟實力,以經濟發展帶動中西部居民收入的增長,縮小與東部發達地區居民收入的差距。加強制度建設,杜絕腐敗和非法收入的管道;加強收入管理,提高稅收的再分配作用;加快社會保障體制改革和城市化進程,切實保證社會弱勢群體的基本生活。共同富裕是實現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因此促進經濟發展,增加人民收入,縮小貧富差距對實現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至關重要。
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推動自我革命,實現自我淨化、堅持自我完善、務求自我革新、提高自我價值,在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的大變局中,我國如剛甦醒的巨龍,騰空面向全球,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還會有各種艱難險阻。但初心和使命更加使我們風雨無懼、勇往直前。從實踐中匯聚14億人民的磅礴氣勢,在我國領導英明的帶領下,一定能夠從危機中孕育新機、於變局中開闢方向,不斷走向光明和勝利。
編輯:李博揚
校對:邸 倩
監製:連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