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驅寒 無厭於日
文 | 陳皓天(香港中文大學 中醫推廣學會)
四時陰陽乃天地萬物之根本,古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夏季正是四季中陽氣最旺之時。《黃帝內經》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根本原則,是故在炎炎夏日之時,除了一味想著如何避暑和消暑外,可別忘了夏日正是順應天時以驅寒的好時機,更能在此季節預防秋冬季節的寒性疾病,乃中醫治未病之精髓!
養長之道 天人相應
夏季正是四季「生、長、收、藏」中「長」的季節,自然界陽氣從生到長,天地萬物處於長勢旺盛之時,既是陽氣升發之時,則應順而行之,多進行郊外露天活動,如行山、散步、跑步、游泳等,讓人體氣機宣發。「若所愛在外」,使精神向外,意氣舒展,故亦也可多接觸大自然、土地、植物,以接通天地生長、萬物俱榮之氣。過程中能讓自己微微汗出、肌膚濕潤為宜,使氣得泄,有助驅除體內邪氣,體內素有寒邪者則更宜借助天之夏氣,多吸收大自然陽氣以祛除體內之各種寒濕、瘀血、積聚等。同時謹記凡事過猶不及,戶外活動時應避免大汗淋漓而反耗氣傷津,適時喝水補充津液,但應避免短時間內大量灌入冷水以防止傷及陽氣。
現時非常盛行的「三伏天灸」亦是借助自然界旺盛的陽氣來滋助人體陽氣生長,故能達致「冬病夏治」之效,有助治療不少頑固的寒性疾病。李時珍在其名著《本草綱目》中亦指出「夏月宜加辛熱之藥…….所謂順時氣以養天和也」,原理亦一也,故平日亦可按照體質適當進行艾灸、進食一些溫熱性食物等。
避免受寒 壓遏陽氣
相反,現代都市人多追求舒適甚至對抗的方式,夏季不論日夜皆長期處於室內空調環境進行靜態活動,不容許自己出汗,甚至喜喝冰涼之飲料及寒涼生冷之物。此雖能貪一時之快,但過量則易導致身體變得虛弱,折損陽氣,嚴重妨礙身體陽氣升發。部分人甚至在夏季反感受寒邪,使寒邪在皮膚腠理疏鬆之季節直入身體之裡。《黃帝內經》特別提醒我們應「無厭於日」,即使是炎炎夏日仍應適當進行戶外活動,甚至「跟陽光玩遊戲」,不要因而厭棄或畏懼直面太陽的各種戶外活動,否則天人相逆乃可致重病。
一般認為炎夏應多飲冰涼消暑飲料以防中暑,暑熱最易耗散元氣,但素體陽虛寒盛之人往往反因寒凝收引、身體無法散熱、陽虛濕盛而津液不佈等原因而容易得中暑之病,《內經》中亦有「氣虛身熱,得之傷暑」的記載。
違背天道 冬至重病
假如夏季未能順天而行,養護陽氣,《內經》則認為「逆之則傷心,秋為痎瘧,奉收者少,冬至重病」,若違逆夏長之氣,則會損傷心臟,提供給秋收之氣的條件亦會不足而發病,冬天更容易發重病。明代醫家張景岳亦在《類經》中指出:「今有春夏不能養陽者,每因風涼生冷,傷此陽氣,以致秋冬多患瘧泄,以陰勝之為病也。」
臨床中,沒有做好夏季養生的患者多於秋冬季節引發鼻敏感、咳嗽、泄瀉、胃納下降、肌肉繃緊、手足冰冷、月經不調、痛症等各種慢性、虛寒性疾病,甚至就連致命的癌症亦可能與夏季沒有養護陽氣有關,無法順應自然規律就會戕伐生命力、破壞真元之氣,例如《內經》則記載「積之始生,得寒乃生」,實在值得注意。
生命智慧 防勝於療
四時的養生不一定刻下讓人「感覺」舒適,卻是最能順應天地之氣及身體設計的最佳養生方式,例如身體感覺炎熱時不飲入冰水,卻反而能讓體內陽氣和津液更快透過出汗散熱,最終讓人感到清爽涼快,更不會因而損傷陽氣而導致中暑之疾。
《黃帝內經》多次提醒應順應四時陰陽的天地之道:「陰陽四時者,萬物之終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則災害生,從之則苛疾不起,是謂得道。道者,聖人行之,愚者佩之。」陰陽四時是盛衰存亡的根本,健康掌握在每個人的自己手中,預防勝於治療,相信大家都能為自己的生命作出最佳的選擇。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1年夏季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