絢爛畫筆勾勒多彩香港——三位藝術家畫筆下的香港
自從新冠肺炎疫情封關以來,一關之隔將中港跨境家庭等人群分隔兩地,將國外想要來香港遊玩、或是通過香港轉機到內地的旅客擋在門外,更是讓千千萬萬最愛假期旅行的港人被逼一年多時間不出香港,但這反倒讓大家有更多時間探索香港之美,每個週末假期,香港各大水塘、郊野、戶外公園都車水馬龍。
大家印象中的香港是甚麼模樣?購物天堂、金融中心、商業之都?還是擁擠的街道、密集的人群?藝術家們用自己的畫筆,勾勒出吸引他們的真實「香港」。
石家豪筆下的香港摩天大樓 石家豪創作的「建築系列」,是徹底的「香港製造」。曾經在香港大學修讀一年建築,石家豪找到建築和時裝的共通點。「一般人未必會注意建築物的細節,我為了『建築系列』進行研究和觀察,發現摩天大廈的外型有點像晚裝。」於是大廈變成了時裝,融入各款設計,由性別模糊的模特兒穿上。每一幅畫的角色,都是特別就建築物本身塑造而成的人物形象,別具特色,彷彿每一幅畫都讓我們常見的建築物,各自訴說著屬於自己的香港故事。我們都曾為一幢幢摩天大樓所堆砌出的東方之珠的繁華景象而感到驕傲,這些高樓大廈是香港的典型代表。 《香港97前》 2016年 石家豪 圖片由石家豪提供 石家豪的創作,以摩天大廈和人物為主角,整體畫作風格和色彩看似現代插畫,實際手法源自中國繪畫最傳統的工筆技法,是現代與傳統的完美結合。中國工筆畫常以花鳥為主題,石家豪卻思考這是否唯一選擇。「我想在作品中加入現代感,有甚麼東西能代表香港和這個時代,我想到了摩天大廈。」「建築系列」已有逾十年歷史,系列越來越完整。石家豪希望記錄屬於這個年代的城市面貌,建於不同時期的摩天大廈,有些已被拆卸,有些曾經為全港最高,他以藝術來記載新舊交替。 《香港97後》 2017年 石家豪 圖片由石家豪提供 山口潔子筆下的香港日常生活 在日本藝術家山口潔子的畫中,大家可以發掘香港的另一面——具歷史氣息又生活化。她用透明水彩將古舊的唐樓變得更鮮明,再加上從各種刁鑽角度取景,使其筆下香港更貼地,她畫作中的香港,正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大街小巷。不少藝術家繪畫是為了創作一幅具有藝術性或能給予觀者啟發的作品,不過山口潔子最初畫畫只是為了記下自己的日常生活。 《士丹頓街 卑利街》 19×29cm 山口潔子 《香港醫學博物館》 2018年 山口潔子 生活在京都這座日本古城,山口潔子可以經常欣賞到各種風格各異的古建築,積累了她對建築物的熱愛,使得她觀察十分細緻,筆觸更加細膩。在創作時,山口會先從不同角度拍攝建築物的照片。落筆時會因應畫面的需要,時而減少電線、時而減少路人的數目、時而根據自己要畫的季節改變衣著風格等等。她的繪畫既不是照片,也不屬於現實主義或有概念的,真實中帶有虛構。 《畢利街古董鋪》 2018年 山口潔子 《和昌大押》 2018年 山口潔子 山口潔子對新建的大廈並沒有興趣,而是被有人居住的建築和人潮洶湧的街道深深吸引。繪畫亦將她無法留下的景色保存下來,《卑利街一景》中滿佈綠色植物店舖已經搬走,而她在畫中「留住」了這間店;具有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和昌大押在多年前修復翻新,山口潔子筆下的《和昌大押》卻仍保留改建前的模樣。透過山口的作品,可以看到香港這座發展極速的城市同時兼容了「歷史性」,是否與大家印象當中的香港有所不同? Mateusz Kolek筆下的香港百趣 波蘭畫家Mateusz Kolek因為王家衛的電影,高中時迷上霓虹璀璨的香港。五年前起,他走訪香港大街小巷。本地人不懂欣賞的香港街頭風景,成長於東歐國家的Mateusz卻迷戀得不得了,在他的眼中,香港的建築是獨一無二的。 《taxi cat》 Mateusz Kolek 「我不曾在其他地方看過像九龍那麼多漂亮的霓虹燈。」 那些高聳入雲的建築、佈滿整個九龍的霓虹燈以及延綿不斷的山丘在Mateusz眼裏都是超現實的,他說:「在香港,有時候我會覺得自己走入了一部可以任意選擇電視節目的電視機。」他認為香港地少人多,香港人必須用盡每一寸寶貴空間,於是各式各樣的人、小餐館、商店、街頭攤販、工作室和微型的住宅都活現在街頭。 《維多利亞港》 Mateusz Kolek 「這意味著當你走在街頭時,在每平方米上都可以觀察到不同的故事。歐洲不是這樣的,在那邊大多數事情都是閉門造車。」於是在過去幾年間,他五度走進這部「電視機」,更把裏面的人和物一一用繪畫記錄下來。 《金魚街》 Mateusz Kolek 香港這座現代化大都市每天都在日新月異的發展,畫家們用自己的畫筆,將香港這一方水土載入畫框,不但可以讓身處其中的我們發現從未細味過的香港之美,更能為這地方留下歷史的印記。
來源:藝術香港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