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青年李興龍,先後在香港中文大學和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完成了本、碩學業,後又就職於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可謂足跡踏遍近乎半個地球,且很富“國際化背景”。2016年,李興龍決定返回祖國、扎根首都創業。作為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北漂”奮鬥5年來,李興龍帶著他研發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已經成功地為自己的科創夢想勾勒出了完美輪廓。
“國家和特區政府一直鼓勵我們香港青年來內地創業,我想我就是一個‘前哨兵’。相信會有更多的香港年輕人跟上!”李興龍說。
文|本刊記者 馮琳
李興龍創辦的北京真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獲2019年LT中國物流技術獎創新產品獎
選對方向往前衝
在和記者的對話中,李興龍一直強調自己的故事非常平凡:出生於1988年,2007年考入香港中文大學計算機科學專業,2011年留學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就讀這所歷史名校首次開設的創新企業管理碩士課程。碩士畢業後即受聘於全球半導體巨頭美國德州儀器公司工作。
人生的軌跡總是這般神奇,看似順理成章、水到渠成,卻又總是在某個關鍵時刻成就了一種命中注定。李興龍的北上創業故事亦是如此。
記者:為什麼會選擇回到祖國、來北京從零開始創業發展?
李興龍:其實這跟我本科時候的一段經歷有關。2008年,新世界集團舉辦了第一屆港青赴內地交流活動。我一看介紹就覺得很有意思,於是我隨交流團第一次來到了北京,在一家國企實習。那一年剛好北京舉辦奧運會,我也深深感受到祖國的發展以及首都市民的熱情和友好。
當時的北京互聯網還沒現在這麼發達,沒有微信支付,更沒有滴滴打車,智能移動互聯網剛剛起步。但我卻能深入地體會到北京的風土人情、同事之間融洽的工作氛圍,還有北京、整個內地巨大的市場潛力。這些就像一顆“種子”埋在了我心裡,那個時候我就決定以後有機會還是要多來內地走走看看。
記者:“種子”在什麼契機下突然“發芽”了呢?
李興龍:我當時選擇這家美國公司,有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我的職位可以選擇在香港或深圳工作,而且我對半導體也很感興趣,想多積累一些經驗。所以我在美國公司的四年間,除了在美國總部物聯網實驗室工作外,我常常往返於深圳和香港之間,也到了內地很多省市出差。在這期間,赴內地創業的想法在我心裡有了更深度的萌芽。
這樣幾年下來,我掌握了“軟硬結合”的基礎——我有計算機軟件的學術背景,也有半導體硬件方面的工作經歷。“軟硬結合”的應用就是機器人,這也是我自己一直以來都想做的事。我把這個想法分享給了一位內地朋友,他畢業於清華大學,和我一拍即合,於是我們決定一起在內地“做點事”。我經常跟自己說一句話,選對方向後,往前衝就行了!
創業就像“摸著石頭過河”
2016年,沒有資金、沒有人脈,只懷揣著項目計劃和一腔熱忱的李興龍一個人打著背包從香港北上了。在北京等待他的,只有另一位創業夥伴和一間合租房。“摸著石頭過河”,李興龍認為這句話最能概括和形容他的創業道路。
記者:剛來北京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會覺得未來充滿風險和挑戰嗎?
李興龍:風險和挑戰肯定有。我清楚地知道,從一個初創型公司變成一個小型的公司、再發展成大中型公司有一個過程,所以一開始肯定是很迷茫的。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對這邊的創業情況什麼也不懂,連“五險一金”是什么都不知道。當時我拿著香港居民回鄉證連普通快捷酒店也住不了,然後每天在北京中關村清華科技園的清華孵化器裡踏實地研發我們的智能機器人產品。幸運的是,我們第一代產品做出來之後半年內就拿到了三輪融資。
記者:既然是“摸著石頭過河”,這些創業路上遇到的困難是怎麼一點一點解決的?
李興龍:關於這個問題,我們要非常感謝清華大學、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和北京市中關村相關部門的幫助。
創業之初,我們不知道怎麼注冊公司,不知道如何運營一家公司,也不知道怎麼把一個創新想法推向市場,這些問題清華x-lab(清華大學新型創意創新創業人才發現和培養的教育平台)都了解。他們給力地幫助我們解決了很多現實問題。
但我們公司的組織架構和運營模式與內地大部分公司相比會有一些不同,所以又需要一些更專業的指導。在這方面,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這個協會是由香港在京的各行各業專業人士組成的,有做律師的、有做貿易的、有做會計師的,等等。所以通過他們,我們可以獲取更細致的一手資料,也是他們指導我怎麼去辦理“五險一金”。
我還想說,選擇北京中關村,是我最大的幸運。中關村有著很純粹的科研氛圍,集聚著豐厚的教育和人才資源,對初創企業一直非常支持。正是因為公司申請到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聯合北京市財政局共同推出的針對科技初創企業發放的首都科技創新券,拿到了補貼,我們才能快速把樣機生產出來,這對我們來說絕對是雪中送炭。
在各方面支持下,我先把自己在北京生活的問題、公司經營的問題都解決了,然後就開始專注研發產品、招聘團隊。我們後面才有機會參加很多國家級的、專業級的創業比賽,而且拿了很多獎項,逐漸驗證了我們的產品價值,於是得到了更多的目光和融資,慢慢地把公司一步一步做起來。
李興龍參與發明的機器人在北京中關村智造大街巡邏
時刻不忘放眼國際
不追逐市場爆點,只專注於自身所長。完全適應內地的營商環境,卻又不局限於國內市場。雖然在首都創業,但是港式思維始終影響著李興龍的創業布局和戰略眼光。五年的實踐讓他愈發認識到,自己當初選擇北京的決定是非常正確的。
李興龍希望自己作為一個香港人,能在中國首都打造出一家國際化的科技公司。
記者:內地機器人市場的競爭一直非常激烈,為什麼你會選擇做“戶內外通用小型移動機器人”?
李興龍:我們現在做的機器人產品主要有三條賽道,配送機器人、巡邏機器人和清潔機器人,都是機器人行業中最剛需的產品,都是為了解決生產生活中勞動力重複性的問題。我認為創業最重要的是專注,所以我們五年來只做這一類產品。
記者:截至目前,在你的創業過程中,你的香港身份會是一個加分項嗎?
李興龍:在內地來說,我很高興自己可以享受到和內地居民幾乎無差別的國民待遇,各種創業福利政策我都可以申請,我還有幸入選了中關村U30優秀青年代表。其實我們來到這裡,關鍵還是要看自己有沒有能力去做一些真正有價值的事,別人享有的政策我也能享受到,政府投入的資源我也能受用,這就夠了。
在和外國人做生意的時候,我作為香港人的優勢並不明顯,因為他們也不說粵語。唯一的加分項就是我持香港護照,確實出差的時候辦簽證會更方便。所以有很多時候國外有急事需要人,我就可能先飛過去。
記者:香港的精神內核、香港人的營商傳統對你的創業有影響嗎?
李興龍:確實有影響。比如,內地很多做得比較好的、甚至規模比我們大的機器人公司,他們可能沒有想到要讓產品出口。但是我除了關注內地市場外,同時也在不斷留意著海外發生了什麼,從一開始就很明確要讓產品“走出去”。在這一點上,我們是比較超前的,我認為好的產品肯定要出口,這對整個國家經濟發展來說也是很重要的一塊。
其實如果說香港創業者和內地創業者有什麼不同,我認為唯一的一點在於,香港創業者的國際性視野和眼光會相對比較強一些。本來內地的市場足夠巨大,一個公司如果能把這個市場做好已經是無敵了,但是我們可能就會覺得這還不夠,還會經常地想要怎麼“跳出去”。
記者:你現在的創業精力主要在哪塊?公司目前是一個怎樣的規模?
李興龍:我現在做幾方面工作,一方面是生產,一方面是產品設計,一方面是客戶銷售。整個團隊現在有50人左右,基本上都是很有活力的90後年輕人。公司核心骨幹由國外著名大學和國內雙一流院校的優秀畢業生組成,他們大部分擁有機器人大賽獲獎或論文發表經歷。
記者:你創業的最終目標和願景是什麼?
李興龍:我希望讓“戶內外通用小型移動機器人”在人類社會中可以實現價值最大化,希望我們的產品能夠持續提升和改善人們的生活品質,引領人類進步。當然,我也希望能在北京打造出一家萬億美金市值的機器人公司。
期待更多港青加入
對祖國的認知和熱愛,在李興龍扎根內地後有了更豐富的升華。他相信,隨著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鋪開,會有更多的香港年輕人融入大灣區、深入內地就業創業。但他卻並不鼓勵大家直接創業,而是要先在內地工作一段時間,適應環境、積累經驗。
李興龍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前哨兵”,他在採訪最後感歎,“真心希望可以有更多的香港青年來內地搞科創,不然我太孤獨了。”
記者:在真正深入內地之前,你對國家的印象是怎樣的?
李興龍:香港回歸那年,我快10歲了,剛剛懂事。我記得那個時候整個香港的愛國情緒很高,氛圍非常好,我們終於可以回到祖國的懷抱了。當時家裡還是那種老式電視機,回歸那天,我們全家坐在電視機前看到國旗和區旗緩緩升起,那種激動的感覺是很深刻的。香港本來就是祖國的一部分,所以我們對內地的邊界感不應該這麼強,應該是共融的。
我來到內地之後的感受,和我來之前的印象完全不一樣。其實我一直相信“眼見為實、耳聽為虛”,在真正了解和接觸一些事物之前自己千萬不要做太多的預判。比如你來到內地後發現這邊很適合你發展事業,那你就可以再多來幾趟,看看有什麼機會;如果覺得不適合你,再回香港。重要的還是自己要去親身感受一下,才會知道最適合自己發展的是什麼地方。
記者:你的香港同齡朋友中跟你一樣現在在內地工作的多嗎?
李興龍:有一些,但是我感覺未來肯定是越來越多的。港人來內地發展是有周期的,上一撥是上世紀80年代的時候,有很多香港人來內地做專業服務或是開設工廠,他們那批人做得非常好。但是到了後期有一個斷層,在內地開工廠沒有那麼熱了。我就是新一撥的“前哨兵”,相信會有更多的香港人跟上。
記者:“十四五”發展藍圖已鋪開,你作為 “前哨兵”,對未來來內地發展的香港年輕人有什麼建議嗎?
李興龍:我很看好大灣區的發展。大灣區是包括了香港和澳門在內的“大灣區”,目前大灣區在建設發展進程中也為香港青年提供了很多優惠和便利。可以說大灣區真的有非常好的機遇適合香港年輕人去發掘。我唯一的建議是,他們若初來內地一定還是先工作一段時間,不用立馬創業。因為初入職場本身就面臨著一個新環境,加上你從香港到內地工作還同時換了一個不同的文化環境,這是兩個挑戰。所以可以先積累一下個人在內地的工作經驗,感受到什麼是管理,怎麼運營一家公司,然後再去深度挖掘大灣區建設中的潛在創業機遇。
再就科創這一塊來說,香港是一個偏向於金融的中心,年輕人在香港可能並不能找到很頂尖的科創工作。所以我鼓勵他們可以試試來內地的科技公司工作,內地有這麼多科技巨頭,資源好、機會多。尤其現在兩地科技領域的工資水平可以說基本上是沒有區別了。
記者:你現在是香港專業人士(北京)協會科技委員會主委,同時還是北京市海淀區的青年聯合會委員,你加入這些機構後做了哪些工作?
李興龍:基本上我們致力於更多地向香港青年人傳遞一下我們在內地的所見所聞,我們也會幫助在北京的香港學生做一些企業規劃的事情,給予他們生活上、就業上的一些指導。他們現在和我剛來北京的時候差不多,也是啥都不懂。我覺得把自己的一些經歷更多地傳遞給有需要的人,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實實在在的幫助,同時我也會經常鼓勵在香港的朋友多來內地看一看。
編輯:趙欣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