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記者職業生涯中,最關注的一片熱土,是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原因何在?因為幾次難忘的採訪經歷都發生在這裡。2007年,採訪中俄“和平使命”聯合反恐軍演,當時中方部隊主要是從新疆軍區派出,因此演習之前的幾個月,我頻繁來新疆出差。2009年“七五”事件的第二天,我就站在烏魯木齊二道橋附近作報道,持續一周。最近一次來新疆,已經是七年前的2014年。每次新疆之行,我都有不同的感受和心境。近期,新疆再次成為國際關注點,境外媒體上關於新疆的消息滿天飛。作為一名記者,我必須親臨現場以求真相。
文|香港 秦楓
新疆酸奶混搭粽子:開啟南疆之行
這次採訪我選擇了南疆的喀什巴楚縣、和田墨玉縣,這兩個縣曾是反恐鬥爭的主戰場。之前去南疆,都要在烏魯木齊轉機。當我訂機票時,發現有北京直飛喀什的航班,就猜想形勢一定有很大改善。一下飛機,看到熟悉的喀什機場,思緒回到七年前的六月,那時機場行李傳輸帶前只有我和同事在等候,機場除了特警崗哨,空空蕩蕩。而今日,兩條行李傳送帶超負荷運轉,等候的旅客頗為擁擠,防疫人員在一旁提醒不要聚集。出口有通往各個縣的大巴站牌,每一個牌子下面都有七八個人在排隊登記。當年的停車場只有兩輛出租車,如今停車場滿滿當當,大巴車、出租車、私家車熙攘喧鬧地進出著。對比之前,現在喀什已非彼時喀什,我來到了充滿濃濃生活味兒的新南疆!
在喀什有一下午休整時間,我便去了國際大巴扎。這裡的國際大巴扎比烏魯木齊的面積大,更接地氣,是老百姓生活必需品集散地,而不是僅賣紀念品和特色商品。七年前這裡的商鋪關了三分之二,冷冷清清。現如今,大巴扎人來人往,露天部分更是當地人的最愛,有菜市場、小吃店、裁縫鋪、文具店、五金店、飲料攤。年輕女人都不再戴頭巾了,面紗、罩袍也蹤影全無,立體的臉龐靚麗炫目。不再留鬍鬚的男人們,雖然戴著口罩,但掩不住旺盛的活力。當地居民對外來客人的態度也有顯著變化,沒人把我們當“稀罕”人,對我們很熱情。
我在逛街時,好幾次遇到一位開著三輪車沿街叫賣的維族青年,他賣的不是維族傳統食品饢,而是漢族麵食饅頭。我甚至還看到有小吃攤賣粽子。維吾爾族過端午嗎?端午節也要等到六月份呢。攤主告訴我這是酸奶配粽子。我十分好奇,要了一份嘗嘗,新疆的酸奶澆在軟糯香甜的粽子上,再來一勺楓漿,真是一道特別好吃的甜品。七年前在喀什,我從來沒見過這種維漢混搭的食物。一顆甜蜜的粽子,讓我感受到了民族關係的和諧,充滿期待地開啟了新的南疆之行。
教培中心:技能培訓與去極端化思想相結合
教培中心通過培訓,使維族同胞掌握蕾一些專業技能,從而獲得了更多就業機會,讓他們在新生活中淡化並逐步消除頭腦中的舊思想,極端主義失去了滋生土壤。圖為巴楚縣一家服裝廠的維族女工(圖片由作者提供)
從喀什出發四個小時左右,就到了巴楚縣。通過當地協調聯繫,我找到了職業技能教育培訓中心(教培中心)一位前學員——維尼熱.阿卜杜外力。維尼熱今年29歲,梳著齊耳短髮,戴著眼鏡,是一位氣質溫和的維族女子。她說自己從小與住在圖木什克的奶奶生活,接受的極端思想最早來自奶奶。儘管她後來去廣州讀高中,在廈門讀大學還拿到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的學位,但是回到新疆後,依然受到了極端思想的影響:她不許別人在婚禮上唱歌跳舞,覺得那樣會下地獄。起初,維尼熱的父母覺得她有點不對勁,後來社區幹部和她談心,她最後自願選擇去教培中心學習。維尼熱告訴我,她在裡面學習了十個月,學習內容主要是職業技能培訓,其他還包括學法律、學普通話以及去極端思想。每個班級都有維漢老師,維族老師主要講去極端化,漢族老師教職業技能、普通話和法律。職業課程包括美容美髮、汽車維修、烹飪、電子商務、服裝剪裁等,維尼熱選了美容美髮。她說每個周末都可以回家,沒有教培中心的人跟著。結業之後,她與同期學員、老師都有聯繫,去年結婚還邀請他們參加,現在她和先生正準備迎接第一個孩子。憧憬著未來可期的生活,讓維尼熱不禁回憶起過往,她含淚苦笑:“哎呀,我當時怎麼會是那個樣子?”
和田墨玉縣生意人麥麥提.托合提也曾是教培中心的學員。他告訴我,之前因為受極端思想的毒害,他不許老婆出門,不許老婆找工作。來到教培中心,他學習了普通話,結業後在政府幫助下貸款十萬元(人民幣,下同),和老婆一起開公司做建材裝修生意,結識了不少漢族大客戶。一年之後他就還清了貸款,還掙了二十多萬。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想帶老婆去三亞,因為他們都沒見過海。
我來到阿克蘇幸福小區一棟三層居民樓,開門的是一位名叫阿依先木.古麗的維族美女。幾年前,她被一些鄰居傳播的極端思想蠱惑,每天穿黑袍,和家人吵鬧,作為生意人的丈夫不堪家庭矛盾,與她離婚。在社區幫助下,她去了教培中心,學習了美容技能,腦子逐漸清醒過來,並與丈夫復婚。現在阿依先木開了一個美甲美容店,店面正在裝修。這位愛美的女人,前幾年用黑袍把自己罩住,我問她有沒有看過當時的照片,她說自己穿成那樣,也不願意照相,想想覺得自己很可笑,即使有照片也不會留。現在阿依先木家中牆上掛著新拍的結婚照,照片中一家四口其樂融融,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2019年,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表的《新疆的職業技能教育培訓工作》白皮書指出,新疆開展教培工作,有效消除了恐怖主義、宗教極端主義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條件。當地社區幹部告訴我,教培中心通過培訓,使維族同胞掌握了一些專業技能,從而獲得了更多就業機會,讓他們在新生活中淡化並逐步消除頭腦中的舊思想,極端主義失去了滋生土壤。
駐村幹部和“結對子”:越來越受村民歡迎
社會環境淨化,家長望子成才,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裡好好學習,所以極端思想在校園裡沒有市場。圖為作者(左)採訪巴楚縣阿納庫勒鄉博孜買里村幼兒園院長賽米熱(圖片由作者提供)
2014年起,新疆連續七年開展“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工作,每年從各級機關選派1.2萬支工作隊、7萬餘名幹部,深入鄉村牧區,走入群眾心中。按照自治區的統一安排,各個工作隊都要駐村和“結對子”。每一個工作隊下到村裡,為期三年,與村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同吃,就是給“結對子”的民族親戚交伙食費;同住,就是工作隊住在村裡的專門周轉房;同勞動,就是一起在農田幹活,教授村民種植經驗,解決生產生活問題。
南疆地區的村有大、中、小的規模,工作隊分為7至8人、3至5人、2至3人。我在阿克蘇、和田採訪的兩個工作隊都是5人。工作隊以脫貧攻堅和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為主要任務。在和田玉龍喀什鎮依蓋爾其村,工作隊去年發展了三名維族群眾成為中共黨員,今年已經收到了18份入黨申請書。工作隊還要幫扶帶領原來的村幹部,教他們說普通話,使用電腦。村委會繼續做好農業生產、村民福利等日常工作。
“結對子”親戚是由所駐的村裡隨機為工作隊隊員分配的當地村民人家,大部分為貧困戶。阿卜杜熱.合曼艾麦尔和妻子圖尔迪.妮薩阿布加尔一家子已於去年脫貧,他說以前家中的旱廁現在都改造成抽水馬桶,髒兮兮的土炕換成了床,整潔的地板磚也取代了破舊的地毯。我注意到院子牆上安裝了一個印著“黨的聲音進萬家”和“為人民服務”紅字的小擴音器,每天都用維語播放政策解讀、文化知識、音樂詩歌等節目。擴音器的綠色鍵上印著“鄉村聲音”,這個鍵可以直通後台,如果群眾有什麼事情需要處理,馬上就可以聯繫到村委會。當地幹部稱之為惠民小喇叭,每家都有安裝。阿卜杜熱一家“結對子”的漢族親戚是駐村工作隊的隊長顏魯曉。他說,“我以前有20頭羊,放羊的話,我要一天跟著。後來顏隊長幫我把羊托養給合作社,還利用我家門前的小房子開了愛心超市,我和我妻子看店,每月收入差不多五千元,顏隊長給我的幫助很多。”阿克蘇溫宿柯柯牙鎮核桃新村的艾拜杜拉是一位蘋果果農,曾經被別人拖欠過一車蘋果的錢,拿著欠條,要了好幾年,對方一直賴賬,駐村工作隊找了當地派出所給解決了,艾拜杜拉特意給工作隊送來了一面錦旗。工作隊剛駐村的時候,有的村民不理解甚至抵觸。隨著工作隊辦的實事越來越多,村民與工作隊的關係越來越融洽,村民對工作隊的印象也越來越好。
去年全國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之後,工作隊隊員的常駐年限改為一年,隊長任期改為兩年。維吾爾諺語講:奧斯曼掉了,眉毛還在;水流走了,石頭還在。不斷把“訪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動引向深入,目的是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隊。
維漢雙語教育:讓孩子們有更加廣闊的天地
七年前,我在喀什採訪,與我能通暢地進行普通話交流的維族成年人不是很多。但這次我在喀什大巴扎閑逛,問了幾個上幼兒園和小學的孩子們,他們都可以講比較標準的普通話。喀什巴楚縣一所鄉村幼兒園,每班都有維漢兩名老師,上課都是雙語。院長是幼兒師範專業出身,她介紹說幼兒園沒有語言考試,但是普通話的語感需要從小培養。去到幾個教室,孩子們都能聽懂我的問題,有的詞匯多一些,有的詞匯少一些,不過孩子們唱起普通話兒歌來字正腔圓。和田墨玉縣一所北京援建的幼兒園裡,孩子們的普通話水平要比鄉村幼兒園的高,交流基本無障礙。看著這些可愛的小朋友,普通話說得好,他們將來一定有更廣闊的天地。
雙語教育,當然還要有維語。我去到巴楚縣第一高中,這個學校有3,500名學生。老師說,高三年級每周8節維語課,因為高考有民族語言考試,其他年級每周6節。高三學生現在心無旁騖,全力備戰高考,趁著下課,我問他們的夢想高校,有的想去上海交通大學,有的選擇武漢大學,還有的向往北京大學。學生們能有如此志向,說明新一代新疆青年對國家認同。我注意到每間教室的醒目位置貼著兩張綠色的A4紙,上面印有:“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漢族離不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離不開漢族,各少數民族之間也相互離不開。” 校長說,社會環境淨化,家長望子成才,都希望孩子在學校裡好好學習,所以極端思想在校園裡沒有市場。
充分就近就業:從根本上解決生活後顧之憂
用工業化的技術培養少數民族職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活之憂。圖為北新建材(阿克蘇)有限公司的叉車工人艾買尔吐尼牙孜(圖片由作者提供)
和田墨玉縣有一家來自山東的從事種雞養殖、飼料加工的全產業鏈企業,鄭老闆因看中了南疆的充足勞動力和當地政府的優惠招商政策來到這裡。優惠政策包括第一、二、三年廠房租金免費,第四、五年廠房租金減半徵收,還有職工社保優惠等。2018年,鄭老闆投資17億元建廠,引進生產線。在周邊多個村裡建立了15個養殖場,並集中建立加工廠區、宿舍區。招收了將近6,000名當地員工,大的生產車間可以容納1,200人同時工作。員工每月工資2,500至3,600元不等,一周回一次家,工廠班車接送,8人一間宿舍,管吃管住。
我還去了阿克蘇一家做建材的央企。總經理說,為了吸納附近貧困村的勞動力,專門撤掉了一條自動化生產線,招收了75名維族工人。我在生產車間看到工人們專注地操作,從農民變成了產業工人,這種自我價值的提升,令他們的臉上有一種昂揚煥發的表情。企業發展當然要算賬,但有的企業算小賬,有的企業算大賬。撤掉自動化生產線,吸納勞動力,看上去會增加企業的成本,但在社會穩定的大局下,企業的發展環境才能得到保障,效益自然也會隨之提高。同時,用工業化的技術培養少數民族職工,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他們的生活之憂。
自從新疆棉花以及相關供應鏈被一些西方國家惡意打壓以來,棉紡織業牽動著國人的心。喀什巴楚縣的一家上海援建的服裝廠,曾經出口的訂單現在改為內銷。陸老闆跟我說,等著制裁結束,還是要做出口。目前工廠內共有65名附近村的女工,年齡從18至50歲不等。有一位胖胖的工長自豪地說,“我馬上就要當師傅了”,她的兩個孩子在上學,丈夫開出租車,“我一天沒什麼事情,就來應聘了”。現在工作時間為上午十點到下午兩點,下午四點到八點,每月能拿到2,500至3,500元,過日子“沒問題”。
現在的南疆大地一片生機,各個工廠開足馬力生產。以前北疆的企業多吸納南疆農村地區的剩餘勞動力,然而我這次來,聽幾位企業老板介紹,要在南疆擴大生產規模,因為南疆的勞動力資源是一大優勢。和田墨玉雞肉養殖加工廠的鄭老闆說,之所以投資和田就是看到南疆逐漸穩定後,居民收入增加,市場也大。“我們廠都是年輕人,打工妹,打工仔,那種勃勃生機的氣象,很像內地改革開放之初的那種情景,所以我來對了。”喀什巴楚服裝廠的陸老闆對我講,下半年開始做羽絨服,而且就在南疆銷售,前期做了市場調查,未來銷量可期。
一路採訪下來,我不禁感慨萬千。我曾親歷過一段特殊時期的新疆,而這次明顯感受到新疆生產生活已經步入良性循環:父母就業,收入穩定,孩子們受到良好開智和教育,這樣的良性循環下,不僅實現了脫貧攻堅目標,而且讓已經被打散的極端宗教勢力沒有可乘之機。穩定保證了發展,發展改善了生存,這就是新疆目前的事實與真相。
(作者係香港衛視新聞採訪總監)
編輯:趙欣
校對:魏小旋
監製:張晶晶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