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日期: 2021-06-09 來源:紫荊
字號:

WeChat 圖片_20210414103423.png



窗口上方掛著“預售”木牌,絳紅色窗簾半掩,售票員從小窗口遞出選座單和紅色鉛筆——這一刻,時光倒流,馬淑華看到當年的自己正在窗內忙碌,窗外是排隊買票的長長人龍。


這是在香港皇都戲院原址舉辦的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當年馬淑華身兼售票員和帶位員,在戲院工作過19個年頭。 “那是港產片的黃金年代。記得當時演《過江龍》,買票的人都排到大街上去了!”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5.31.png

工作人員在皇都戲院模擬舊式的售票場景。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也是當年領一時風氣之先的藝術文化地標。時遷事移,皇都戲院歷經多次改建,1995年更遭遇火災,於1997年結業。其後被改建成桌球室,年久失修,昔日的輝煌已成歷史。


得知皇都戲院啟動保育工程,即將對戲院進行修復重建的消息,年已七旬的馬淑華激動不已,“一定要再進去看場電影!”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5.43.png

受訪者提供的當年皇都戲院的戲票照片。


北角“小上海”,當年的文化地標


上世紀四十年代,大批上海人移居香港,落腳港島東區的北角一帶,其中不乏名人雅士,包括著名作家張愛玲、京劇名角孟小冬等。上海人帶來了他們的生活方式:海派裁縫店、理髮店、餐廳、遊樂場、歌舞廳等應運而生。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1952年,香港娛樂業鉅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在北角創建璇宮戲院,1959年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這裡很快成為香港風靡一時的演藝殿堂,廣邀國際頂級大師、藝術團體和本地著名藝術家,以及粵劇名流等來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時風頭無兩。


1956年6月,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個訪港的內地藝術團體——中國民間藝術團在璇宮戲院演出,轟動一時。記者在展覽中看到,首演當天的《大公報》以半版篇幅報導中國民間藝術團訪港盛況,稱“演出前夕人人扑票”“萬眾爭看精彩表演”。一些國家的外交使節和多間洋行大班也前來觀賞,名流薈萃,璇宮戲院成為一個文化外交的場所。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5.51.png

皇都戲院參觀體驗式展覽——“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近半個世紀的歷程中,皇都戲院不僅有西方古典音樂、亞洲歌舞和粵劇等多門類表演,更上演過無數經典電影,特別是七八十年代膾炙人口的港產片。 “那時候,到戲院看表演、看電影是年輕人首選的娛樂方式。”馬淑華回憶說,她和先生在戀愛時曾經在皇都戲院一天連看了五場電影。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5.58.png

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在參觀展覽。


天台飛拱與“蟬迷董卓”


說到“地標”,不能不提皇都戲院的建築特色。如今雖已老舊不堪,但戲院樓頂上赫然展露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和正門口的大幅浮雕,仍然讓它顯得非同一般。


趁著展覽期間對公眾開放,記者登上了屋頂。眼前是七組高四五米的混凝土圓拱,沿著傾斜的屋頂等距排列,其間靠混凝土柱相互連接支撐,看上去像一個巨型的“八爪魚”,“拎”起了整個劇場的屋頂,頗為壯觀。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6.05.png

馬淑華參觀戲院樓頂上的拋物線型大型飛拱設計。


“這樣的屋頂結構在香港甚至全世界都很獨特。”吳韻怡說。作為一家戲院,要避免樑柱遮擋觀眾視線,只能從屋頂結構入手。由於跨度大,需要拋物線型結構支撐。 “造型外露,借用了類似吊橋技術,在當時是很新穎的做法。”吳韻怡說。


“褪色了,其他都沒變,”馬淑華用手輕撫身邊的拱柱。當年,這裡是戲院員工們休息和聊天的好去處,她和同事們“經常上來透透氣”。


皇都戲院坐落於街道轉角處,建築師巧妙地以弧形設計處理,將轉角立面處理成戲院的主要立面,其正中是一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出自嶺南畫派畫家梅與天之手。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6.12.png

皇都戲院正門口的浮雕。


“浮雕設計很特別,主題是三國故事,是比較中式的元素。但除了主角外,還有來自東西方的舞者,包括跳芭蕾舞的歐洲人和泰國舞姬等,中西合璧的表現手法十分前衛。”吳韻怡說。可惜,由於長期缺乏維護,如今浮雕部分已破損,難以辨認。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蹟”之外的最高等級。


“高規格保育”打造“文化綠洲”


皇都戲院通過一級評定的消息傳來,吳韻怡激動得哭了出來。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 “我當時上幼兒園,很喜歡纏著媽媽,一放學就去店裡找媽媽。”她說。吳韻怡至今保留著1997年2月28日皇都戲院結業當天最後一場電影票。 “那是成龍的《一個好人》,我和媽媽、哥哥三個人去看的。”她清楚地記得,“那天人很多”。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6.20.png

受訪者提供的當年皇都戲院的照片。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按照香港法律,只有被評為“法定古蹟”的建築才能受到保護免遭拆除,皇都雖然通過一級評定,但“能否保留還要看業主意願”。慶幸的是,2020年10月,皇都戲院的新業主——新世界發展集團宣布啟動保育計劃,承諾將盡力修復和重塑這一歷史建築。


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鄭志剛就此表示,香港需要建設更多的“文化矽谷”,提升香港文化軟實力,重塑香港國際文化藝術之都的形象。為此,新世界將“高規格地保育”皇都戲院這座文化地標,並註入新的文化精髓,打造“文化綠洲”。整個工程可望於2026年完成。


螢幕截圖 2021-06-09 上午11.26.27.png

“尋找你我他的皇都”中的一個模擬場景。


馬淑華掏出了24年前結業當天的剪報,已經發黃的舊報紙被塑封保護得平平整整,整版都是皇都的消息——“皇都戲院面臨清拆”“奈何將結業觀眾員工情難捨”,當年她滿心失落地複印了多份送給同事們留作紀念。而今劇院將被修復重建,她特別開心,希望新的皇都戲院又“靚”又“旺”,成為香港新地標,“街坊們也多一個好去處”。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香港皇都戲院保育,尋找失落的文化地標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