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 啟航新征程:科技創新 動力澎湃
2021年5月28日凌晨3時2分,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內,當大屏幕上數字突破100秒的瞬間,所有人起立歡呼。有“人造太陽”之稱的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以1.2億攝氏度的溫度,持續“燃燒”了101秒,將原世界紀錄延長了5倍!
全超導託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
“人造太陽”所映照的,正是當代中國的創新巨變。從“兩彈一星”奠定大國地位,到“陸相生油”理論甩掉“貧油”帽子;從雜交水稻增強糧食保障能力,到載人航天實現千年飛天夢想,再到高鐵、5G、超級計算“跑”出創新“加速度”……
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我國科技事業從一窮二白處起步、在砥礪奮進中開拓,實現了歷史性跨越,取得了歷史性成就。在神州大地奔騰湧動的創新熱潮,匯聚成澎湃強勁的“第一動力”,推動著高質量發展。
2021年6月9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組合體正在轉運至發射區。
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科學院第二十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會和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指出:“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黨都高度重視科技事業。”
歷史的腳步鏗鏘有力。從革命時期高度重視知識分子工作,到新中國成立後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到改革開放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論斷;從進入新世紀深入實施知識創新工程、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不斷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創新型國家,到黨的十八大後提出創新是第一動力、全面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科技事業在黨和人民事業中始終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戰略作用。
黨的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全面分析國際科技創新競爭態勢,深入研判國內外發展形勢,針對我國科技事業面臨的突出問題和挑戰,堅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謀劃科技創新工作。在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在全國科技界和社會各界共同努力下,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科技創新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黨的十九大確立了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戰略目標,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
“奮鬥者”號載人潛水器
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基礎研究是整個科學體系的源頭。要瞄準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趨勢,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礎、儲備長遠,甘於坐冷板凳,勇於做栽樹人、挖井人,實現前瞻性基礎研究、引領性原創成果重大突破,夯實世界科技強國建設的根基。”
2020年12月,我國成功研製出量子計算原型機“九章”,這一突破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看來,近年來我國在量子領域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關鍵在於基礎研究不斷加強。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基礎研究經費穩步增長,基礎研究領域捷報頻傳,原始創新取得一系列重要進展。 “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採樣返回,“天問一號”開啟火星探測,“慧眼號”直接測量到迄今宇宙最強磁場,“中國天眼”首次發現毫秒脈衝星;在量子信息、鐵基超導、幹細胞、腦科學等前沿方向上,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相繼問世,顯著提升了我國在全球科研舞台的地位。 “2020自然指數年度榜單”顯示,中國在自然科學領域高質量科研產出方面高居全球第二;2015年至2019年,中國科研產出增加了63.5%,是全球科研產出增長最快國家。
“中國天眼”全景
技術攻關你追我趕,新舊動能加快轉換
2020年6月,由國內30餘家企業、高校、科研院所聯合攻關研製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試驗樣車,在上海同濟大學磁浮試驗線上成功試跑,速度幾乎是京滬高鐵運營速度的2倍,標誌著我國高速磁浮研發取得新的突破。
從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開通,C919大飛機準備運營,最大直徑盾構機順利始發,到建成5G基站佔全球70%以上,新能源汽車產銷量連續6年蟬聯世界第一,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首堆並網成功,液晶面板全球產業話語權不斷增強……近年來,我國著力加強關鍵技術攻關,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藍等戰略高技術領域積極搶占科技制高點,5G、高鐵、三代核電、新能源汽車等高端產業不斷取得新突破。
2017年5月5日,中國首款國際主流水準的干線客機C919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
放眼大江南北,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產業化步伐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在流通、醫療等領域大顯身手。 2020年,我國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實現利潤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的比重為17.8%,比上年提高1.9個百分點;發明專利授權53萬件,同比增長17.1%;高新技術企業突破20萬家……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產業、新模式,正加快形成高質量發展新引擎,推動產業向中高端邁進。
“復興號”動車組列車
民生科技成效顯著,科技豐富民生內涵
在雲南省瀾滄拉祜族自治縣,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率領的團隊創辦了科技扶貧指導班,手把手將農業生產技能傳授給貧困群眾。當地村民靠著學到的新技術,順利實現了脫貧致富。
黨的十八大以來,科技扶貧工作紮實推進。全國科技系統累計在貧困地區建成1290個創新創業平台,建立7.7萬個科技幫扶結對,選派28.98萬名科技特派員,投入200多億元資金,實施3.76萬個各級各類科技項目,推廣應用5萬餘項先進實用技術、新品種。
科技是戰勝疫情的有力武器。從14天完成核酸檢測試劑研發和上市、迅速篩選評價一批有效治療藥物,到目前已有多款疫苗獲批附條件上市或緊急使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我國科技界迎難而上、集智攻關,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們有信心在檢測方法、臨床救治、疫苗藥物等方面通過自身努力以及開展國際合作,取得新進展。”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信心滿滿。
近年來,人工智能、遠程會議、在線課堂、線上醫療等新技術新業態蓬勃發展,成為衣食住行的“新標配”。層出不窮的民生科技成果,讓人們切身體驗著“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的幸福感。
經過多年努力,我國科技整體水平大幅提升,我們完全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展望未來,科技部黨組書記、部長王志剛表示:“我們要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科技創新的重要指示精神,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堅持‘四個面向’,立足自主創新,把握大勢、搶占先機,直面問題、迎難而上,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更大貢獻!”
來源:人民日報、新華社、香港中聯辦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