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文化和旅遊部答紫荊雜誌: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貢獻非遺力量

日期: 2021-06-10 來源:紫荊
字號:

紫荊雜誌(記者 馮琳)近日,國務院批准並公布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6月10日上午,文化和旅遊部黨組成員王曉峰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具體介紹道,此次國務院共公布非遺項目325項,其中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香港中式長衫制作技藝、香港天後誕,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土生土語話劇、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和澳門土地信俗等5個項目全部列入名錄。


image.png

國新辦吹風會現場


image.png

紫荊雜誌記者現場提問(圖:國新網)


5個港澳非遺項目列入名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制度。王曉峰表示,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6月啟動了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申報工作。經認真遴選,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以及部分中央和國家機關部門共推薦申報項目943項。

2020年以來,文化和旅遊部組建了評審委員會,組成了民間文學,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傳統戲劇,曲藝,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傳統美術,傳統技藝,傳統醫藥,民俗等非遺10個門類和飲食類共11個評審專家小組,按照程序對申報項目進行了認真評審。經過評審專家小組評審、評審委員會審議,研究形成了推薦名單。2020年12月至2021年2月,文化和旅遊部就推薦名單面向社會進行了公示,也征求了有關部門的意見。2021年3月,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第二十四條規定,文化和旅遊部擬定了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報請國務院批准、公布。

王曉峰指出,此次國務院共公布項目325項,涉及到465個申報地區或單位。其中,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185項,對前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中的140項進行了擴展。一批體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具有重大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項目列入了名錄予以保護,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關注少數民族非遺項目。滿族新城戲、蒙古族皮藝、藏棋、維吾爾族曲棍球、彝族傳統建築營造技藝、壯族天琴藝術、布依族武術、瑤族祝著節、朝鮮族百種節等一批少數民族非遺項目列入名錄。其中,包括了塔塔爾族傳統糕點制作技藝、赫哲族嫁令闊、獨龍族民歌、門巴族薩瑪民歌等人口較少民族的項目。

二是兼顧區域協調發展。14個目前尚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地級市(含直轄市區、縣)推薦申報的18個項目列入名錄,如遼寧省葫蘆島市的遼西太平鼓,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黃羊錢鞭、中衛古建築彩繪和中寧蒿子面制作技藝,重慶市奉節區的奉節木雕等。

三是關注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香港特別行政區申報的香港中式長衫制作技藝、香港天後誕,澳門特別行政區申報的土生土語話劇、土生葡人美食烹飪技藝和澳門土地信俗等5個項目全部列入名錄。

四是積極服務國家戰略。96個原國家級貧困縣的103個項目,如圖什業圖刺繡、松桃苗繡等項目列入名錄,沙縣小吃、柳州螺螄粉等一批服務民生、惠及百姓的非遺項目列入名錄。

五是重視瀕危項目的保護。桓仁盤炕技藝、寧河戲、霞爾巴貢等具有重要價值、亟待保護的項目列入名錄。

截至目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共有1557項,包括民間文學類167項,傳統音樂類189項,傳統舞蹈類144項,傳統戲劇類171項,曲藝類145項,傳統體育、遊藝與雜技類109項,傳統美術類139項,傳統技藝類287項,傳統醫藥類23項,民俗類183項。共涉及3610個申報地區或單位。


充分運用非遺資源,講好中國故事

紫荊雜誌記者在當日吹風會上提問道:文旅部近日印發的《“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中提出,到2035年非遺的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請問在這方面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安排?目前,我國非遺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如何?

對此,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司長王晨陽回應指出,我國於2004年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是最早一批加入《公約》的國家之一。加入《公約》之後,我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積極參與非遺保護的國際事務,在非遺領域的國際話語權和影響力不斷提升。我國三次當選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委員國,連續與教科文組織共同主辦中國成都國際非遺節;還與教科文組織合作在中國建立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昆曲、中醫針灸、二十四節氣、太極拳等42個非遺項目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名冊),位居世界第一,為世界文化多樣性貢獻了“中國色彩”。

王晨陽表示,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體現著我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理念和道德規範。既是中華文化多樣性和創造力的鮮活體現,也是中華文明與世界其他文明交流對話的重要資源。例如,我國2020年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太極拳,蘊含著中華民族關於陰陽循環、天人合一的傳統哲學思想和立身中正、謙和禮讓、尊師重道的價值觀念。我國與馬來西亞聯合申報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送王船-有關人與海洋可持續聯繫的儀式及相關實踐”項目,是我國閩南地區禳災祈安的一種民俗活動,傳遞著先輩們走向海洋的歷史記憶,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尊重生命的理念;其承載的海洋知識和航海技術,是我國人民長期海上生活生產的智慧結晶。隨著“下南洋”和海上貿易,這一民俗活動傳播至馬來西亞馬六甲沿海地區,成為中馬兩國相關社區的共同遺產,是中華文化在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傳播與交融的生動例證。這些項目都充分體現了《公約》所倡導的增進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互相欣賞、促進對話這樣一個宗旨,可以被加入《公約》的170多個國家所廣泛接受和認可。

王晨陽稱,在非遺助力精準扶貧方面,當地的傳承群體作出了實實在在的成績,有一大批經典案例和感人的故事符合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所提出的減貧目標。這些中國實踐、中國經驗在發展中國家中具有極強的示範作用,也受到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和許多國家的廣泛關注。

王晨陽表示,下一步,我們將按照《“十四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規劃》確定的工作目標和工作任務,采取有力舉措,充分運用非遺資源,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提高中華文化感召力、中國形象親和力和中華話語的說服力,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貢獻非遺力量,努力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為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文化和旅遊部答紫荊雜誌:為構建中國話語和中國敘事體系貢獻非遺力量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