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梅應愷家庭:“木本水源”傳家風

日期: 2021-06-11 來源:紫荊
字號:

WeChat 圖片_20210414103423.png


在江蘇揚州江都區一條小巷深處,藏著一個梅家小院,主人是76歲的梅應愷。前不久,家中一個老藥箱的故事經媒體報道,引發了一場半個多世紀後的重逢。


抗戰時期,梅家長子梅繼光開辦的健康藥房(後改名國泰藥房),在龍川老街名氣不小,但鮮為人知的是,他也曾冒著生命危險,秘密為新四軍購買藥品。當時的盤尼西林是緊缺藥,梅繼光千方百計地籌措藥品,藏在化妝品盒或者大茶壺裡,多次繞過敵人警戒線,解決了新四軍的燃眉之急。 1946年夏天,因長子陳久安參加新四軍,郎中蔣芷泉(陳久安繼父)與高姓通信員同時被捕,蔣芷泉的妻子尤玉佩向梅繼光求助。梅繼光不顧個人安危出面具保,將二人營救了回來。


螢幕快照 2021-06-11 上午9.56.24.png

梅繼光照片。受訪對象提供


時光荏苒,發生在梅家小院的這段紅色往事塵封多年。 6月9日,蔣芷泉後人陳遠鳴、尤善培、石艷等人,分別從南通、揚州趕來,與梅應愷一家重逢。陳遠鳴說,爺爺奶奶已經去世多年,父親陳久安參加江都獨立團後,隨部隊南征北戰,成為一名軍隊文藝工作者,還曾多次立功受獎。 “我們一直知道曾經有人救了他們,但不知道恩人是誰。偶然在電視上看到有報道,提到了他們的名字,於是專門趕過來致謝。”


螢幕快照 2021-06-11 上午9.57.31.png

蔣芷泉後人與梅應愷一家見面,左三為梅應愷,左二為蔣芷泉後人陳遠鳴。佳言攝 新華社發


螢幕快照 2021-06-11 上午9.58.02.png

蔣芷泉後人與梅應愷一家見面。佳言攝 新華社發


時光荏苒,200多年曆史的梅家小院,記錄和傳承著梅家的紅色基因。打開紙色泛黃的《梅氏宗譜》,幾行小字映入眼簾:“孝悌乃立身之本,耕讀乃傳家之要,勤儉乃資身之策,謙厚乃處世之法,名節乃立身之道,親賢乃成身之要。”


梅氏家訓落筆在紙上,更落在了梅家人的行動中。在梅應愷看來,要點有兩個:一為終身學習,二為濟世安民。


梅應愷說,除了父親,叔父梅練更是捨小家為大家,很早就參加革命。他曾參加了中共地下黨員陳世德創辦的世界語學會,抗戰爆發後,梅練還被推選為江都縣(現江都區)“抗敵後援會”5名委員之一,後來又輾轉到重慶秘密從事地下工作。


到了梅應愷這代,他排行老五,上面還有兩個哥哥、兩個姐姐,四人都因為學習成績優異,考上大學,成為國家建設的有用之材,也都是中共黨員。大姐梅應雯為新中國的軍工事業奉獻一生,大哥梅應寬是地質學者,曾獲國家遙感技術一等獎。梅應愷本人曾因上山下鄉一度中斷學習,在工廠做工時仍堅持學習,最終如願通過了國家司法考試,成為一名執業律師。在他的影響下,子女都考上了大學,孫子、孫女也都勤奮好學。


退休前,律師梅應愷特別關注維護社會弱勢群體的合法權益。退休後的這些年,他參與撰稿、編輯社區簡報,協助興建社區文化中心,繪製“仙女廟老街地圖”等,一直為研究老街歷史,傳承地方文化東奔西走。


螢幕快照 2021-06-11 上午9.59.00.png

梅應愷在檢查“仙女廟老街地圖”。新華社記者蔣芳 攝


天井小院內竹影婆娑、幽蘭吐香,過去這裡是梅家幾代人最喜歡拍“全家福”的地方。如今,小院已經改造成為當地的“家風記憶館”。 “梅氏家風家訓深刻影響了幾代人,賡續紅色血脈更是重中之重,和平年代也不能忘記家國情懷。”梅應愷說,希望梅家小院能將好家風、好家訓向外弘揚,努力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螢幕快照 2021-06-11 上午9.59.44.png

梅家全家福,前排左一為梅應愷。受訪對象提供


走出梅家小院時,記者才看見中堂上方高懸著一個匾額——“木本水源”。梅應愷解釋道,這句話來自梅家族譜,後來就作為家訓,刻在匾上、掛在門頭,希望時時刻刻提醒自家人不忘初心,傳承“書香傳家遠,忠厚繼世長”的梅氏家風。


來源:新華社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梅應愷家庭:“木本水源”傳家風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