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成功發射升空,在中國空間站建設進入關鍵階段、天和核心艙迎來第一批航天員之際,國家航天科學家團隊本周來港展開交流活動,掀起一股「航天熱」。
是航天教育也是國民教育
這無疑是一次有趣生動的國民教育體驗,讓香港人、尤其年輕人了解航天科學家在參與國家航天工程的寶貴經歷與故事。
以筆者親身經歷為例。筆者接受關於中國航天發展的教育,就是從「神舟五號」載人飛船開始。2003年5月,中國的「神五」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同年10底,特區政府邀請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到訪香港,並借出神五太空艙等實物在香港展出,短短幾天吸引超過十萬人參觀。當年,從官方到民間,香港舉辦了系列與中國航天發展相關的活動與比賽。筆者勝出一個以「神五升空」為主題的全國性T恤設計大賽,得獎作品被送予中國航天員。對一個尚在求學階段的少年而言,這是莫大的鼓勵。
兩年後的11月,「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代表團到訪香港三天,特區政府舉辦多場大型活動。筆者獲邀擔任代表團與香港學生真情對話活動的學生主持,與費俊龍、聶海勝兩名航天員等面對面交流。當年,聶海勝在太空過生日,聽到女兒在地球唱的生日歌,眼泛淚光地分享道:很感動、很幸福。這些發生在16年前的事,對於筆者及當時在場親歷的學生而言,至今仍歷歷在目。
這次由國家多個航天項目總指揮和總設計師組成的代表團訪港,主要有幾個特點:分享、交流、展覽、教育。行程方面有三大亮點:一是「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包括6月23日及24日分別在香港理工大學和香港大學的多場公開講座;二是25日訪問團各專家會分別走進多所中學校園,與師生互動交流; 三是港人有機會近距離參觀「嫦娥五號」從月球表面採集帶回地球的部分月球土壤及其他重要航天展品,包括縮小版的「嫦娥五號」模型。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是迄今中國研製最為複雜的航天器系統,並實現中國航天工程五個「首次」的創舉,包括:在月面採樣、月面起飛與入軌、在月球軌道無人交會對接、攜帶月球樣品返回地球、建立中國月球樣品存儲及分析和研究系統。部分月壤於今年2月起,在內地國家博物館展出,進行科普教育。而這次,香港人也有機會親睹「天外之土」,了解國家在航天科技發展的故事。
冀港科研團隊可參與其中
航天工程是國家綜合國力及經濟實力的縮影。中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以驚人速度,一次又一次實現探索太空創舉。而在追尋中華航天夢及建設科技強國的過程中,一直不缺香港科研團隊的身影。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探月工程,都有香港科研團隊參與。包括出自香港科學家之手的探月「相機指向系統」、「火星相機」,還有助力「嫦娥五號」月球「挖土」成功的「表取採樣裝置」等。
國家「十四五」規劃明確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中國航天探索戰略正快速邁進,相信憑藉香港的科研實力及「一國兩制」優勢,香港也能與內地、尤其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開展更多創科方面的合作,加快搭建大灣區科技創新平台,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港區全國青聯委員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