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主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動在港舉行,邀請多位我國殿堂級科學家赴香港理工大學、香港大學和6所中小學舉辦講座,並參加6月26日舉辦的“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
林鄭月娥在禮賓府會見戚發軔(左一)、龍樂豪(右一)等人
6月22日下午,負責“長征”“神舟”“北斗”“天問”“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團隊抵達香港,展開為期5天的訪問。
這支航天科學家團隊包括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系統總師孫澤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謝軍、嫦娥四號探測器項目執行總監張熇等。除了講座外,訪問團還帶來了去年國家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並在香港首度公開展覽,讓香港市民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
林鄭月娥歡迎航天科學家:
市民莫錯過難得機會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23日在社交平台上發文表示,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北斗衛星、天問火星探測器等,都是國家航天科技的主角,它們背後的傑出科學家多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林鄭月娥說,很榮幸能夠在禮賓府歡迎航天科技代表團訪港。
林鄭月娥表示,代表團成員在訪港期間會探訪大學、中小學,出席公開講座,並為香港市民帶來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覽和月球土壤,希望大家不要錯過這個認識國家航天科技的難得機會。
林鄭月娥稱讚龍樂豪院士和戚發軔院士是殿堂級科學家。兩位長者雖年過80,仍然積極參與國家的航天工程,實在令人敬佩。
6月23日,“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在香港理工大學拉開序幕。圖為主禮嘉賓合影留念
殿堂級航天科學家進校園
掀太空熱潮
23日上午,“航天科學家團隊進校園暨當代傑出華人科學家公開講座”活動在香港理工大學舉行。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已經88歲高齡,當天他率先開講《中國航天與航天精神》,整場講座歷時兩個多小時,戚老全程脫稿,金句頻出。
在我國航天史上,戚發軔院士的履歷堪稱傳奇:從中國的第一發導彈東風一號、第一枚三級運載火箭長征一號、第一顆衛星東方紅一號、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一號,到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他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被稱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書”。
戚發軔說,中國的航天成就,在過往五十多年,從一無所有到航天大國,現正邁向航天強國,實現中國的航天夢。戚發軔還介紹了中國去年的多項航天任務成功,包括利用嫦娥五號探測器將月球樣本帶回地球,以及北斗衛星成功組網等。
“載人航天精神裡,核心的就是愛國。”戚發軔認為,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有奉獻精神。他說,最高尚的愛,是愛國家。在國家有特殊需要的時候,航天人必須要有航天精神。“現在是和平時期,不要我們拋頭顱、灑熱血。我們只要愛自己的事業、愛自己的崗位,老師教好學生,學生學習好,我認為就是愛國。”聽到此處,現場爆發出熱烈掌聲,經久不息。
23日下午,代表團來到香港大學與學子交流。國家航天局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作了題為《九天攬月》的公開講座,介紹中國探月工程的相關情況。現場可見,由於新冠肺炎疫情而許久未坐滿人的禮堂,今天連第二層都迎來了聽眾,甚至還有人站在走廊聽講。
“對於月球,以前我們只能作詩想像,現在我們能抵達了,就希望利用月球,也一定能夠利用。”胡浩說,“探月工程使得我國航天技術跨了一大步。以前深空探測俱樂部裡沒有我們,現在我們是重要一員。火星任務,也得益於探月任務打下的基礎。”
此次伴隨航天科學家入港的,還有“天外之土”月壤。胡浩歡迎香港的科研機構也來申請使用採回的月表樣品進行科學研究,並打趣地說,“‘嫦娥五號’採回的月壤1,731克,很有意義,這代表我們探月工程規劃17年,分為3步走,而且都是1次成功。”
“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胡浩用毛澤東的詩句結束了演講。他說,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境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這是中華文化延綿不絕的關鍵所在。
中國工程院院士、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在座談會中指出,國家現正邁向航天強國,實現中國的航天夢
胡浩說,過去兩年,中國航天喜訊不斷:嫦娥五號奔月取壤任務成功,北斗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閃耀開通。上個星期,神舟十二號飛船的3位航天員,剛剛入駐了中國空間站。“這些任務成功背後的航天科學家團隊,居功至偉。”聽到此處,全場掌聲雷動。
香港青少年“追星”
盼參與國家航天事業
這次航天科學家團隊抵港,在全港掀起了一股太空熱潮。在活動現場及觀看直播的學生們紛紛表示:“這才是我們真正應該追的星!”行程後半程,航天科學家團隊還分別走進多所學校,進行講座及與師生互動交流。
同學們一方面感嘆我國近年來在航天領域取得的卓越成就,另一方面對航天人感到由衷的敬佩——他們在艱苦卓絕的環境裡始終抱有對國家、對航天事業的無盡熱忱,克服各種艱難險阻,打破歐美等強國在該領域的壟斷地位,十分不易。
“就像戚院士所說,做好本職工作也是為愛國出一分力。作為一名學生,認真學習就是我的本職工作,希望有一天也能盡我所學,為推進國家建設作出一些小小的貢獻。”在現場聽講座的理大周同學如是說。
現場還有年齡更小的“追星”一族。正在香港讀小學的余同學,第一次來大學聽講座,他說自己一直有個“飛向太空”的夢想,所以專程托父母報名,來一睹國家航天科學家的風采。“希望以後能夠到月球上,去看一看那裡到底有沒有外星人,有沒有水。”余同學說。
在香港,青少年“追”航天科學家團隊,更“追”他們背後的大國重器和國家級科研任務。“我們這一代香港青年,對國家的航天事業深感興趣,請問,我們香港大學生是否有機會到國家航天部門實習、學習?”在當天演講後,戚發軔被學生問及這一問題,他答道:熱情歡迎在港學生參與國家航天事業!
戚發軔表示,中國的航天事業,需要各地各方面的年輕人。此次入港的航天科學家團隊中,就有五六個年輕同事,他們從香港不同大學畢業,取得學位後回到內地,目前正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工作。
戚發軔表示,“我們熱情地、真誠地歡迎我們在港的年輕同學們參與到國家的航天事業中。不僅可以到國家航天部門的崗位上工作,也可以在香港原有崗位上完成國家航天項目的相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