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在香港(港九、新界)留下了不少活動足跡,隨著歲月變遷,這些足跡多數湮沒在喧囂的市井烟霞中,然而早年在港的這段歷史,一直是中共百年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紫荊雜誌社為此派出採訪組,尋訪當年中國共產黨在港留下的足跡。記者來到沙頭角、元朗等地,參觀了“香港抗日第一家”羅家大屋、烏蛟騰烈士紀念園、烏蛟騰村、秘密大營救中轉站楊家祠等中共領導下的香港人民抗擊日軍的重要史跡,聆聽了當年東江縱隊政委尹林平之女、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會長尹素明講述革命前輩的抗戰故事,探望了當年的兒童團團長李漢老人,見到了當年秘密大營救的見證者楊永光老人。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位於香港特區新界沙頭角烏蛟騰村。2015年8月,被國務院列為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本刊記者 連振海 攝)
“香港抗日第一家”:羅家大屋
巴士從港島出發經過沙田、大埔,大約50分鐘車程後來到沙頭角。坐在行進於鄉間公路的巴士上,視野所見都是郊野山林,有時道路沿海蜿蜒,看到大片灘塗和湛藍大海。在不遠處的對岸,隱約可見高樓林立的深圳鹽田。羅家大屋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於1930年興建,位於沙頭角石涌凹,距離鄉間公路不遠。下車後,見一座黑瓦黃牆的嶺南式建築坐落在一小山林邊,屋子前面有寬敞的院壩,旁邊是幾座新民居。經羅氏族人同意,羅家大屋正改建為“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由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香港廣州社團總會主辦,新界鄉議局、新社聯、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等單位協辦,主要介紹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以及被譽為“香港抗日第一家”羅家的抗日事跡。走進大屋,見到建築物尚為高大堅實,地上鋪著嶺南民居常見的傳統方磚。大屋分隔出多間房間,現在都用做抗戰史料展覽,一塊塊新置的展板,讓抗戰紀念館初具雛形,這也將是香港首個紀念抗戰的專題紀念館。尹素明在展板前給大家講述羅家大屋與香港人民抗戰的歷史。1941年12月8日,日本偷襲珍珠港之後數小時即對香港發起了進攻,港英政府抵抗了18天宣布投降,香港進入了3年零8個月的日佔時期的黑暗歲月。此間,香港人口由約160萬減少至約60萬。日佔時期,中國共產黨是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成為香港淪陷期間唯一一支成建制、由始至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在日軍進攻香港的當天,廣東人民抗日游擊隊的一支武工隊以隊員羅汝澄為嚮導,來到自己的家鄉香港沙頭角,羅家大屋成為廣東游擊隊進入香港後的首個落腳點,也是之後成立的港九獨立大隊的活動基地和交通站,見證了香港的抗戰歷程。羅家先後參加抗戰的有羅雨中(和妻子黃財嬌)、羅汝澄、羅歐鋒(和妻子歐堅)及其大姐羅許月(和丈夫黃翔)等11人,滿門豪傑,可謂名副其實的“香港抗日第一家”。作為“沙頭角抗戰紀念館”的積極推動者,尹素明期望通過該紀念館讓更多的香港青少年了解前人英勇抗戰的事跡,體會今天穩定幸福的生活來之不易。羅家大屋內的展板:東江縱隊、港九大隊主要領導(本刊記者 嚴駿 攝)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
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在沙頭角鄉間公路的樹林邊,環境清幽靜謐,身處其中讓人頓生肅穆之感。紀念碑設在一個約200多平方米的紀念園裡,紀念園大門上鐫刻著“烏蛟騰烈士紀念園”字樣。紀念碑在園中聳立,碑身高約十幾米,碑身頂端是一個紅五角星,正中有“抗日英烈紀念碑”一行大字,為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所題,碑座正中是黑底金字的四個大字“浩然正氣”。記者看到,在碑座上放著一些鮮花,碑身後面和周邊也有一些花束,可見時常有人來祭奠。記者和同行遊客手執白色鮮花,在尹素明主持下,向英烈默哀致敬,又繞紀念碑三周敬上鮮花。尹素明在紀念碑側面給眾人講述烏蛟騰紀念碑的來由。烏蛟騰村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游擊隊港九大隊的重要據點,日軍佔領香港期間,對烏蛟騰村及周邊村莊進行了10餘次大小掃盪,烏蛟騰村民和游擊隊一起抗擊日軍,保衛家園。1942年9月25日(農曆8月16日),日軍包圍烏蛟騰村,強迫群眾交出自衛武器和供出游擊隊員,村長李世藩、李源培帶領村民,挺住日軍的酷刑折磨,堅貞不屈,李世藩因傷勢過重而壯烈犧牲。尹素明介紹,抗戰期間,烏蛟騰村總共為抗擊日軍先後犧牲了9人,稱得上是抗日英雄村。1951年10月,為紀念抗日英烈,村民自發在烏蛟騰的一處山坡下,建成一座小型烈士紀念碑。村民自定每年農曆8月16日為祭祀日,至今仍然每年舉行謁碑儀式。2009年,烏蛟騰烈士紀念園遷址重建到現址,2015年8月,國務院將烏蛟騰紀念碑列入第二批100處國家級抗戰紀念設施、遺址名錄。95 歲的李漢老人近照(本刊記者 連振海 攝)
抗日英雄村:烏蛟騰村
烏蛟騰村距離烏蛟騰抗日英烈紀念碑有10來分鐘的巴士車程。烏蛟騰村坐落在小山坡上,大約有20-30戶人家。村口是一小型停車場和幾間祖廟。大部分住宅為新建,但也有一些舊建築的廢墟,有幾座完整的舊建築,居然見到當年的紅色痕跡,在幾處舊牆的屋簷上,清楚見到一平方尺見方大的五角星。在村子裡,記者探望了目前仍常住在村裡的李漢老人。他是土生土長烏蛟騰村人,今年已經95嵗,身體仍十分硬朗。李漢老人在15嵗時就參加港九獨立大隊,先任本村兒童團團長,帶領40多人唱抗日歌曲,還到鄰村演話劇,積極宣傳抗戰,日間還協助放哨,截查進村生面人士,保衛家園,直至抗戰勝利。1950年,李漢老人與本村旅居南洋的李源勳等人發起為李世藩等烈士樹碑立傳,紀念碑於1951年10月建成。此後60年的歲月裡,李漢老人一直守護著紀念碑,成為忠誠的護碑人。1985年紀念碑重修和2009年擴建遷址,李漢老人都積極參與,目前仍是紀念碑管委會成員之一。李漢老人還講述了烏蛟騰村舉行過的重要會議“烏蛟騰會議”。1943年,中共廣東省臨時委員會成立,2月,廣東省臨委和東江軍政委在烏蛟騰村召開聯席會議,學習傳達了中共南方局和周恩來的一系列指示,總結經驗教訓,確定了今後鬥爭策略和任務,使東江抗日游擊隊擺脫了被動局面。楊家祠的“適廬”(實習記者 魏小旋 攝)
秘密大營救中轉站:楊家祠
從九龍經青山公路到荃灣轉入元朗平原,汽車穿行在元朗平原的鄉間公路上,來到大棠村附近的一片樹蔭下停住。記者一行人在嚮導帶領下步行前往楊家祠。遠遠便能望見元朗平原的最深處,青山之下,綠樹掩映,黃墻青瓦,一座不小的房舍靜靜沐浴在金色陽光中。步行十幾分鐘來到一座大約佔地幾畝的院落前,門簷高大,門簷下書寫“楊家村”三個大字,左書“楊開晉代”,右書“家派梅州”,這就是著名的楊家祠。楊家祠為印尼華商楊氏兄弟1933年修建,楊氏兄弟從印尼回故鄉廣東梅州,到香港新界受阻未能回鄉,於是在元朗修建房屋定居,以耕種養殖為生。抗戰時期,元朗鄉村遭受土匪和日軍雙重侵擾,廣東抗日游擊隊來到元朗鄉村,趕走土匪,抗擊日軍,和鄉民一起保鄉衛國,逐漸取得了鄉民信任和擁護。此後,楊家祠成為廣東人民游擊隊及港九大隊的重要交通站,在著名的秘密大營救中,這裡曾是最為重要的大營救中轉站。1937年抗戰爆發後尤其是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後,大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轉移至香港,例如茅盾、夏衍、鄒韜奮、胡風、柳亞子等。1941年12月日軍進攻香港,這批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身處危險之中,在中共中央的指示下,中共南方局和八路軍駐香港辦事處組織,通過廣東人民抗日游擊總隊及其領導的地方組織(1942年2月成立的港九大隊前身)將這些民主文化人士找到並安全護送到東江游擊區,被茅盾稱之為“抗戰以來(簡直可以說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搶救’工作”。當時大營救有四條路線,營救出800來人,無一人受傷和落入敵手,經楊家祠中轉的西線陸路是其中最主要路線。據茅盾《脫險雜記》描述,當時他們在秘密護衛下,從九龍出發,沿荃灣翻越大帽山,先來到楊家祠停歇一晚,沿著元朗交通線,避開日軍檢查崗,通過封鎖線,渡過深圳河,最後安全達到抗日游擊區據點。秘密大營救見證者楊永光(實習記者 魏小旋 攝)
有幾位村民長者在樹下乘涼閒聊,記者上前詢問,楊家祠目前仍有楊家子孫後代十幾人在此居住。過了一會兒,有位長者從院內出來,八十來歲,黑紅臉膛,十分康健,正是傳媒報道過的秘密大營救見證者楊永光老人。這時,同行中有梅州人,用梅州鄉音和老者攀談起來,楊老先生隨即敞開大門,讓眾人進入院落,一路開心地和家鄉人攀談。院子很大,院壩約幾百平米,中間一座門楣上書“適廬”,有對聯“適居仁里、廬境人羣”,左邊一座門楣上書“迎祥”,有對聯“適居新界疑華界、廬結他鄉倣故鄉”,右邊門楣書“淑氣”,有對聯“適居鄰里仁為美、廬境人環治不孤”。三座門庭的主體建築之外還有低矮一些的附屬建築,院子裡也可望得見青山。眾人在院落盡情照相,楊老先生還和眾人開心地合影留念。這楊老先生,秘密大營救的時候5歲,已經記得當時經常有陌生人來到家中,或者吃一頓飯,或者安歇一晚就走。眾人逗留了幾分鐘就從院子出來,在院子外照了大合影返回。下午驕陽似火,一路的田園風景,竟也不覺得太熱。回望青山下安靜的紅色史跡楊家祠,時光仿佛倒流,也許當年文化名人和革命先輩走過的路、喝過的水、停歇的場所和今天的場景相差並不太多。在那些軍民共同抗擊日軍的歲月裡,有中國共產黨做主心骨,游擊隊與老百姓齊心一致,經歷千難萬險取得勝利,這正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爭獨立謀復興偉大征程的縮影之一。目前,中共在香港從事黨的活動及工作的一些遺跡已經難尋蹤跡,只留有舊照記述著歷經的滄桑巨變,比如八路軍香港辦事處、華商報社址等。保留比較完整的紅色史跡除上文所述,還有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港九大隊成立地點西貢黃毛應村玫瑰教堂,港九大隊西貢中隊襲擊日軍駐地舊址西貢官坑七聖古廟,以及屯門新墟中共在港建立的高等學府達德學院,葉劍英曾到訪過的愛國華僑居所潘屋等。隨著時光的流逝,中國共產黨在香港的歷史會越來越為更多的香港市民了解。這些紅色史跡,會越來越顯示其歷史價值,在香港的近現代歷史中愈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