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論推動內地與香港之間投資和貿易往來的“超級聯絡人”,非香港貿易發展局 (以下簡稱香港貿發局)莫屬。港商赴內地經商,內地企業來香港買貨、找夥伴,香港貿發局都可以提供服務,協助他們達成目標。剛升任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的鍾永喜,自2000年起,一直在內地工作。他不僅熟悉內地市場的點點滴滴,更把如何幫助港商港企北上發展當作心尖兒上的大事,長期為推動兩地經貿合作服務耕耘。
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前夕,鍾永喜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貿發局致力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該局已作好準備協助更多港商融入國家發展藍圖中;相信港商在內地,會有一片新天地!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發揮各方力量為港商港企服務
鍾永喜
記者:香港貿發局是一個怎樣的機構,主要承擔著哪些工作職能?
鍾永喜:香港貿發局是成立於1966年的法定機構,負責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貿易,致力於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我們在世界各地設有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設於中國內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大連、福州、杭州、南京、青島、武漢、西安)。原來我們的很多工作是幫助一些外資進入中國內地,而現在我們更多地是要幫助很多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平台和專業服務“走出去”實現國際化。
就貿易這個概念來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們的目標是要大力發展香港的服務貿易、推動產品貿易。同時最近這幾年,我們也在慢慢推動知識產權貿易的部分,貿易內容已經從原來直接售賣單一的產品、服務,到把產品、服務、科技和產權整合起來,打造成一種體驗、一個方案和一個場景,進行整體售賣。比方說,我們跟杭州市合作,幫助把他們的“城市大腦”治理方案藉着香港貿發局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展覽會推向海外,這裡面就有不同的產品、服務和專利技術湊在一起。
多年來,其實我們理解和推動的“貿易”這個概念是在不斷演變的,也是在努力配合國家的發展,這也是香港貿發局的功能。
記者: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香港貿發局近年來又是怎樣適應新形勢、推陳出新促進香港貿易發展呢?
鍾永喜:現在國家步入了新里程,要走向高質量發展,而香港的很多產業也處於一個轉型升級過程,需要增強自身競爭力。但其實香港有些中小型企業在正常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如果單打獨鬥的話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貿發局跟香港特區政府合作,聯合推出了一項“T-Box升級轉型計劃”。T-Box專責團隊會根據企業的需要,推薦合適的服務,包括商務諮詢、工作坊、參觀考察、對接政府資助等,希望企業可以更了解市場,從而倒逼自身產品和服務的進步。這個計劃已經開展了有大概一年的時間,現在共有1,400多家企業參加。
我們一方面要推動香港企業的創新和升級,另一方面還要搭建一個服務體系來作為配套支持。我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教人家學游泳,不能只在岸邊教,要真跳進水裡教。我們原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設有“中小企服務中心”,現在要幫助香港企業開拓內地市場,所以就把這個服務中心也從香港引申進內地來。我們的大灣區服務中心在6月10日正式在深圳揭牌,更有效地為在內地經商的香港企業提供支援。但內地只有這一個服務中心還不夠,因為香港企業的發展地域很廣,所以我們還在大灣區設立了五個港商服務站,分布在前海、南沙、橫琴、東莞、中山。
GoGBA“灣區經貿通"一站式平台以“雲啟動"的形式跨地啟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深圳市市長覃偉中分別在香港和深圳連線出席
與此同時,我們還開通了GoGBA “灣區經貿通”數字平台。通常我們需要帶領香港企業走進大灣區考察、調研,要加強對話交流機制,這也是為了幫助推動項目落實。但是出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天天開展這種線下活動,於是我們專門搭建了一個手機終端平台,開發了“灣區經貿通”微信小程序,直接為企業和個人線上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務。
此外,我們還搭建了跟國家相關部委、內地許多省市的不同合作模式平台。總之我們一步一步來,爭取更加有效地服務好香港企業。有些時候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政府行為,我們還要發揮好商會力量、市場力量,一起為港商港企服務。
協助更多港商港企融入國內大循環
2020 年“中博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蒞臨“香港館”並給予指導
記者:貿易的終極目標是交易,香港貿發局在幫助港商賣貨方面有什麼“法寶”?
鍾永喜:一直以來,我們積極推動港商開拓內銷市場,也搭建了許多平台,讓香港企業對接內地國企民企。
我們有一個幫助香港企業開拓內地銷售市場的重要渠道,就是組織港商來內地參加各類大型展會,比如“進博會”,還有很多服裝、電子、玩具、醫療類的專業商貿展會。我們會在這些展會裡專門設立“香港館”,直接在展會期間接全國訂單。
我們還開設了專營香港產品的商店 ——“香港.設計廊”,旨在向全球推廣原汁原味的香港設計和港貨潮品,售賣商品包括珠寶、手表、首飾、陶瓷等等。“香港.設計廊”有線下門店,同時也用好線上平台,在京東、淘寶這些電商平台開店。為了幫香港企業賣貨,我們在“香港.設計廊”推出了“寄售易”服務。因為很多香港中小型企業一開始對內地市場還不太熟悉,他們直接過來開店或是做電商都不是很了解情況,他們的產品究竟適不適合內地市場也不知道。他們在內地沒有公司或合作夥伴,很多東西都處理不來。 “寄售易”就是一站式協助港商處理進口報關、貨品配送、銷售營運、處理稅項、貨款結算等。他們先在香港把商品交給我們,然後借助“香港.設計廊”的線上平台或是線下門店來售賣,賣完以後再把收益交給他們,做到“香港交貨,香港收錢”,輕鬆簡易開拓內地市場。
另外,我們每年還主辦好幾個大型活動向內地消費者和買家推廣香港產品。比如今年年底,我們準備在深圳舉辦一個香港潮流產品展。平常的話,有一些港商組團來我們這邊洽商,我們也會找一些採購商跟他們單獨對接。同時,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大量的內地企業組團去香港,在香港貿發局舉辦的展覽會上採購最新的產品,並了解國際產品及市場潮流。
在工作過程中,我看到香港有很多優質產品和服務,在內地市場是非常有潛力的。但有部分企業,過去一直以國際市場為主,對內地市場的關注和投入不高。在這國際形勢大變局之際,貿發局可以與商會攜手,協助更多的港商港企融入國內大循環,按內地市場所需調整產品和服務,學習營銷新模式,對接銷售新渠道。相信港商在內地,會有一片新天地。
港商來內地的投資勢頭不減
記者:截至目前,據貿發局了解,在內地營商的港資港企規模和數量情況如何?發展趨勢如何?
鍾永喜:詳細的數字我現在沒有,這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今年我也特別向商務部提出來,建議在內地發起一個港商大調研,希望可以把這個數字梳理清楚。
改革開放40多年了,港商登記一直是由商務部門負責,但他們都是按投資項目數來登記。也就是說,這個企業在內地做了幾年之後究竟是什麼情況,他們也不知道。這個企業現在可能發展得很好,也可能由於一些原因中間就停頓了,直接變成了“殭屍企業”。所以內地港企規模的總量數也可能有,但是中間怎麼劃分釐清就比較複雜。我們今年也會去仔細調研港商在內地的數據,可能要花點功夫。
疫情無阻港企在內地發展
記者: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兩地經貿往來產生了哪些影響?疫情之下,香港貿發局如何幫助港商港企渡過難關?
鍾永喜:由於疫情的關係,兩地往來有諸多不便,這的確對一些工廠和業務都在內地的香港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和影響。
去年2月疫情早期的時候,我在上海,和貿發局同事們一口氣跑了65家香港企業,收集了他們復工復產碰到的問題。比如,有些是員工無法到崗,有些是買不到口罩,有些拿不到工程施工許可等等。我們把這些問題收集完後,跟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多次召開會議,反映情況。上海市領導也很好,會議現場就開展工作,許多問題在會上就得到了解決,幫助香港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後來,內地疫情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各方面恢復得比較快,於是我們又開始著手幫助香港繼續開拓內銷市場。去年4月,我們把原來很多貿發局組織參加的展會變成一個線上形式的,同時也跟很多省市及時搭建起線上的企業對接平台,這也是到現在我們一直還在做的事。
跟港企解讀好“十四五”規劃機遇
記者: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港商港企對此有哪些期待?香港貿發局將怎樣繼續幫助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鍾永喜:我覺得“十四五”規劃不光是對港商,對整個香港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機遇窗口期。“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的發展模式,要往新格局還有高質量去轉變,所以在這一過程裡面是有很多機遇的。
整個“十四五”規劃中,香港有一些新功能、新定位。這不是一個字、一句話的事,是要真正做起來的事。當然在這些話的背後,可能中央會有一些具體的政策和行動去支持香港發展新的功能,但是我們自己也要考慮怎麼去把握住這些好的機會。人家端著一碗飯給到你面前,你還是要自己去吃的,是要爭取的。所以我們要把“十四五”規劃所蘊含的機遇跟香港企業解讀好。
另外,“十四五”不只是國家層面的規劃,其實內地每個省市、每個央企國企民企都有它的“十四五”部署。所以我們不光要聚焦於國家的宏觀“十四五”,還要把握好內地每個地方的“十四五”機遇。我們貿發局會多帶領香港企業到內地不同地方去走走看看,希望往後這幾年把國家“十四五”任務再細化、分解,一步步去做。
很多事情要做,尤其像國家的重大策略要落地,凝聚共識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時候不是對錯的問題,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見和看法,首先要考慮怎麼把它們凝聚成共識、變成同一個目標,再集中精力去辦好。其實這也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年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看來,換位思考很重要。有時候看香港有沒有問題,我們要從內地的角度去看看,從國家的角度去看看。同樣的,內地朋友談到香港,有時候也要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看。因為多換位思考的話,大家就容易凝聚共識。我幫你考慮多一點,你幫我考慮多一點,這就是我們國家團結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只要我們團結,什麼都不怕。
“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我比較關注的亮點是整個國家正處於數字化轉型中,這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有句話叫“天上有網、地下有格”,現在國家實行網格化管理,城市治理也好包括疫情防控也好,都是網格化的。這些非常好的經驗其實可以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慢慢“走出去”,可以通過香港的渠道去跟海外對接。香港施行普通法系,可能對西方國家來說比較容易接受;面對合同履約和糾紛,香港的仲裁和解決爭議服務也比較有國際公信力,香港要在這些方面多發揮功能。
我想“十四五”才剛剛開局,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頭。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若論推動內地與香港之間投資和貿易往來的“超級聯絡人”,非香港貿易發展局 (以下簡稱香港貿發局)莫屬。港商赴內地經商,內地企業來香港買貨、找夥伴,香港貿發局都可以提供服務,協助他們達成目標。剛升任香港貿發局中國內地總代表的鍾永喜,自2000年起,一直在內地工作。他不僅熟悉內地市場的點點滴滴,更把如何幫助港商港企北上發展當作心尖兒上的大事,長期為推動兩地經貿合作服務耕耘。
香港回歸祖國24周年前夕,鍾永喜在北京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香港貿發局致力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在“十四五”規劃開局之年,該局已作好準備協助更多港商融入國家發展藍圖中;相信港商在內地,會有一片新天地!
文|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發揮各方力量為港商港企服務
鍾永喜
記者:香港貿發局是一個怎樣的機構,主要承擔著哪些工作職能?
鍾永喜:香港貿發局是成立於1966年的法定機構,負責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貿易,致力於推廣本港作為雙向環球投資及商業樞紐。我們在世界各地設有50個辦事處,其中13個設於中國內地(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成都、重慶、大連、福州、杭州、南京、青島、武漢、西安)。原來我們的很多工作是幫助一些外資進入中國內地,而現在我們更多地是要幫助很多內地企業通過香港平台和專業服務“走出去”實現國際化。
就貿易這個概念來說,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始,我們的目標是要大力發展香港的服務貿易、推動產品貿易。同時最近這幾年,我們也在慢慢推動知識產權貿易的部分,貿易內容已經從原來直接售賣單一的產品、服務,到把產品、服務、科技和產權整合起來,打造成一種體驗、一個方案和一個場景,進行整體售賣。比方說,我們跟杭州市合作,幫助把他們的“城市大腦”治理方案藉着香港貿發局在香港舉行的國際展覽會推向海外,這裡面就有不同的產品、服務和專利技術湊在一起。
多年來,其實我們理解和推動的“貿易”這個概念是在不斷演變的,也是在努力配合國家的發展,這也是香港貿發局的功能。
記者:隨著國家的不斷發展,香港貿發局近年來又是怎樣適應新形勢、推陳出新促進香港貿易發展呢?
鍾永喜:現在國家步入了新里程,要走向高質量發展,而香港的很多產業也處於一個轉型升級過程,需要增強自身競爭力。但其實香港有些中小型企業在正常的市場競爭過程中,如果單打獨鬥的話是比較困難的,所以我們貿發局跟香港特區政府合作,聯合推出了一項“T-Box升級轉型計劃”。T-Box專責團隊會根據企業的需要,推薦合適的服務,包括商務諮詢、工作坊、參觀考察、對接政府資助等,希望企業可以更了解市場,從而倒逼自身產品和服務的進步。這個計劃已經開展了有大概一年的時間,現在共有1,400多家企業參加。
我們一方面要推動香港企業的創新和升級,另一方面還要搭建一個服務體系來作為配套支持。我提出的一個觀點是,我們教人家學游泳,不能只在岸邊教,要真跳進水裡教。我們原本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設有“中小企服務中心”,現在要幫助香港企業開拓內地市場,所以就把這個服務中心也從香港引申進內地來。我們的大灣區服務中心在6月10日正式在深圳揭牌,更有效地為在內地經商的香港企業提供支援。但內地只有這一個服務中心還不夠,因為香港企業的發展地域很廣,所以我們還在大灣區設立了五個港商服務站,分布在前海、南沙、橫琴、東莞、中山。
GoGBA“灣區經貿通"一站式平台以“雲啟動"的形式跨地啟動。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深圳市市長覃偉中分別在香港和深圳連線出席
與此同時,我們還開通了GoGBA “灣區經貿通”數字平台。通常我們需要帶領香港企業走進大灣區考察、調研,要加強對話交流機制,這也是為了幫助推動項目落實。但是出於各種原因,不可能天天開展這種線下活動,於是我們專門搭建了一個手機終端平台,開發了“灣區經貿通”微信小程序,直接為企業和個人線上提供一站式的信息服務。
此外,我們還搭建了跟國家相關部委、內地許多省市的不同合作模式平台。總之我們一步一步來,爭取更加有效地服務好香港企業。有些時候不是所有事情都是政府行為,我們還要發揮好商會力量、市場力量,一起為港商港企服務。
協助更多港商港企融入國內大循環
2020 年“中博會”期間,國務院副總理胡春華蒞臨“香港館”並給予指導
記者:貿易的終極目標是交易,香港貿發局在幫助港商賣貨方面有什麼“法寶”?
鍾永喜:一直以來,我們積極推動港商開拓內銷市場,也搭建了許多平台,讓香港企業對接內地國企民企。
我們有一個幫助香港企業開拓內地銷售市場的重要渠道,就是組織港商來內地參加各類大型展會,比如“進博會”,還有很多服裝、電子、玩具、醫療類的專業商貿展會。我們會在這些展會裡專門設立“香港館”,直接在展會期間接全國訂單。
我們還開設了專營香港產品的商店 ——“香港.設計廊”,旨在向全球推廣原汁原味的香港設計和港貨潮品,售賣商品包括珠寶、手表、首飾、陶瓷等等。“香港.設計廊”有線下門店,同時也用好線上平台,在京東、淘寶這些電商平台開店。為了幫香港企業賣貨,我們在“香港.設計廊”推出了“寄售易”服務。因為很多香港中小型企業一開始對內地市場還不太熟悉,他們直接過來開店或是做電商都不是很了解情況,他們的產品究竟適不適合內地市場也不知道。他們在內地沒有公司或合作夥伴,很多東西都處理不來。 “寄售易”就是一站式協助港商處理進口報關、貨品配送、銷售營運、處理稅項、貨款結算等。他們先在香港把商品交給我們,然後借助“香港.設計廊”的線上平台或是線下門店來售賣,賣完以後再把收益交給他們,做到“香港交貨,香港收錢”,輕鬆簡易開拓內地市場。
另外,我們每年還主辦好幾個大型活動向內地消費者和買家推廣香港產品。比如今年年底,我們準備在深圳舉辦一個香港潮流產品展。平常的話,有一些港商組團來我們這邊洽商,我們也會找一些採購商跟他們單獨對接。同時,我們每年還會組織大量的內地企業組團去香港,在香港貿發局舉辦的展覽會上採購最新的產品,並了解國際產品及市場潮流。
在工作過程中,我看到香港有很多優質產品和服務,在內地市場是非常有潛力的。但有部分企業,過去一直以國際市場為主,對內地市場的關注和投入不高。在這國際形勢大變局之際,貿發局可以與商會攜手,協助更多的港商港企融入國內大循環,按內地市場所需調整產品和服務,學習營銷新模式,對接銷售新渠道。相信港商在內地,會有一片新天地。
港商來內地的投資勢頭不減
記者:截至目前,據貿發局了解,在內地營商的港資港企規模和數量情況如何?發展趨勢如何?
鍾永喜:詳細的數字我現在沒有,這也是我們關心的問題。今年我也特別向商務部提出來,建議在內地發起一個港商大調研,希望可以把這個數字梳理清楚。
改革開放40多年了,港商登記一直是由商務部門負責,但他們都是按投資項目數來登記。也就是說,這個企業在內地做了幾年之後究竟是什麼情況,他們也不知道。這個企業現在可能發展得很好,也可能由於一些原因中間就停頓了,直接變成了“殭屍企業”。所以內地港企規模的總量數也可能有,但是中間怎麼劃分釐清就比較複雜。我們今年也會去仔細調研港商在內地的數據,可能要花點功夫。
疫情無阻港企在內地發展
記者:去年以來,新冠肺炎疫情對兩地經貿往來產生了哪些影響?疫情之下,香港貿發局如何幫助港商港企渡過難關?
鍾永喜:由於疫情的關係,兩地往來有諸多不便,這的確對一些工廠和業務都在內地的香港企業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和影響。
去年2月疫情早期的時候,我在上海,和貿發局同事們一口氣跑了65家香港企業,收集了他們復工復產碰到的問題。比如,有些是員工無法到崗,有些是買不到口罩,有些拿不到工程施工許可等等。我們把這些問題收集完後,跟上海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多次召開會議,反映情況。上海市領導也很好,會議現場就開展工作,許多問題在會上就得到了解決,幫助香港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後來,內地疫情迅速得到了有效控制,各方面恢復得比較快,於是我們又開始著手幫助香港繼續開拓內銷市場。去年4月,我們把原來很多貿發局組織參加的展會變成一個線上形式的,同時也跟很多省市及時搭建起線上的企業對接平台,這也是到現在我們一直還在做的事。
跟港企解讀好“十四五”規劃機遇
記者: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港商港企對此有哪些期待?香港貿發局將怎樣繼續幫助他們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鍾永喜:我覺得“十四五”規劃不光是對港商,對整個香港的發展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機遇窗口期。“十四五”時期,我們國家的發展模式,要往新格局還有高質量去轉變,所以在這一過程裡面是有很多機遇的。
整個“十四五”規劃中,香港有一些新功能、新定位。這不是一個字、一句話的事,是要真正做起來的事。當然在這些話的背後,可能中央會有一些具體的政策和行動去支持香港發展新的功能,但是我們自己也要考慮怎麼去把握住這些好的機會。人家端著一碗飯給到你面前,你還是要自己去吃的,是要爭取的。所以我們要把“十四五”規劃所蘊含的機遇跟香港企業解讀好。
另外,“十四五”不只是國家層面的規劃,其實內地每個省市、每個央企國企民企都有它的“十四五”部署。所以我們不光要聚焦於國家的宏觀“十四五”,還要把握好內地每個地方的“十四五”機遇。我們貿發局會多帶領香港企業到內地不同地方去走走看看,希望往後這幾年把國家“十四五”任務再細化、分解,一步步去做。
很多事情要做,尤其像國家的重大策略要落地,凝聚共識的過程是很有必要的。有些時候不是對錯的問題,大家可能有不同意見和看法,首先要考慮怎麼把它們凝聚成共識、變成同一個目標,再集中精力去辦好。其實這也是我們國家這麼多年取得發展和進步的一個重要因素之一。
在我看來,換位思考很重要。有時候看香港有沒有問題,我們要從內地的角度去看看,從國家的角度去看看。同樣的,內地朋友談到香港,有時候也要從香港人的角度去看看。因為多換位思考的話,大家就容易凝聚共識。我幫你考慮多一點,你幫我考慮多一點,這就是我們國家團結的一個很重要因素。只要我們團結,什麼都不怕。
“十四五”發展規劃中,我比較關注的亮點是整個國家正處於數字化轉型中,這個市場的潛力非常大。有句話叫“天上有網、地下有格”,現在國家實行網格化管理,城市治理也好包括疫情防控也好,都是網格化的。這些非常好的經驗其實可以跟“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共享,慢慢“走出去”,可以通過香港的渠道去跟海外對接。香港施行普通法系,可能對西方國家來說比較容易接受;面對合同履約和糾紛,香港的仲裁和解決爭議服務也比較有國際公信力,香港要在這些方面多發揮功能。
我想“十四五”才剛剛開局,精彩的故事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