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百里是“嶺南畫派”第四代傳人,著名香港國畫家,其作品在國際市場早已享負盛名。習畫三載,弱冠之時,他以香港新界風光寫生為主題舉辦首次個展。趙少昂先生為其題額,張大千先生為其畫冊封面作品題字,成為藝壇的一段佳話。何百里的藝術歷程長逾半世紀,何氏畫風及題材從自然中獲得靈感,為嶺南畫派開出另一新境界。
1982年,何百里與趙少昂老師合影
結緣國畫 師承自然
何百里,1945年出生於廣州,自幼接受西式文化教育,但因受父親傳統家庭教育影響,他十分熱愛國粹,特別是書畫藝術。在他14歲時,喜愛藝術亦精研書法的父親,安排他拜師嶺南畫派畫家胡宇基,學習中國花鳥畫,隨後轉攻山水畫。何百里非常重視寫生,他認為,只有真正地身臨其境,感受景色的變化,才能用心去作畫。何百里調侃道,他的父親何啓源是他寫生的“伴侶”,何百里喜愛遊山玩水,觀察田園風光,他的父親就陪著他一起寫生。三年多的寫生成就了何百里的首屆個展,21歲的他在香港大會堂舉辦了以香港新界風光寫生為主題的畫展,在香港藝壇引起極大反響。1965年,何百里(左二)以香港青年畫家代表之身份拜見訪港國畫大師張大千先生(右三)何百里在創作與傳承中最看重“師承自然”,在他看來,真正有內涵的作品是人與自然的對話,這樣才能畫出生動形象的作品。在何百里的眾多題材中,無不凸顯自然寫實的生活感。何百里愛花、栽花、畫花,他筆下的花果具有鮮明的視覺效果,被賦予清麗靈秀的美感,寄托了畫家熱愛自然和生活的感情。何百里與山水結緣,祖國的大好河山自然不能錯過。古稀之年的何百里來到太行山寫生,他不僅領略到了氣勢磅礴、震撼心靈的美景,還親身感悟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他說,現實中太行山無法移走,然而蜿蜒曲折的山路卻是由前人一代接一代開鑿出來,傳承了愚公“不畏艱難、堅持不懈”的精神。何百里畫中的太行山,有高山流水的浩瀚景色,亦有雄渾壯闊的日出之美。2015年,香港佳士得拍賣行為何百里策劃大型個展,展出全新山水系列《曦望》。於他而言,曦望,既代表日出晨曦之景,也有希望之意,意境深遠。
繼承傳統 突破創新
幾十年來,何百里的繪畫風格及題材不斷隨生活環境變化,從早期描繪香江漁舟、田園,旅居加拿大後,創作“加國楓釆”系列,到2006年回歸後,遊歷大江南北,譜寫祖國河山“靈山秀水”系列,成就了“何家山水”的新境界。何百里說,畫畫不能只有一種方法,突破自己是最高的享受。由初習嶺南派技法至鑽研古法筆墨的過程中,他發現歷來畫家都能融匯發展出自家獨特的筆法,表達生動的意境,因此他在那時就下定決心要創作出帶有自己風格的作品。書法中的中鋒、偏鋒和逆鋒等用筆,都啟發了他的水墨繪畫的筆觸。他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就隨著新水墨運動的浪潮,追求藝術的創新發展。意境豐富和感情真摯的《百里輕舟》系列便是他當時創新之作。何百里強調用筆,氣由筆生,無論潑墨淋漓的開景以至點點漁舟,均以書法入畫,氣韻生動,水墨韻味盎然,他認為這是善用中國傳統技法的成果。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是何百里藝術歷程的重要變“法”時期,他走出嶺南畫派的技法,進入古今中外藝術的廣闊世界,再探索中國畫水墨寫意的奧妙。何百里潛心研究宋元時期的繪畫風格特質,到訪西方各大美術館、博物館研究西洋藝術,參考西方風景繪畫的形態和結構。何百里說,西洋畫講究邏輯和比例,但欠東方水墨耐人尋味的氣韻,而代表東方藝術的中國水墨畫,則以氣韻和內涵為主,適可地融合西方藝術對水墨畫發展大有幫助。《黃葉丹楓鬥秋色》2007年 92.5 x 92.5 cm
何百里以國畫傳統為本,吸收古今中外藝術特色,謀求藝術創新突破。何百里認為,創新突破要先明白物理循環,變化有道,便能有無限的創思。中外事物皆可描繪,只要裝備好自己,以中為本,運用各家所長,隨機發揮,移形入意,復出於意外,自然別有韻味。以文化精神凝聚人心,發揚嶺南文化的創新品格。何百里時常說,傳承中華文化,對傳統嶺南文化進行創新性發展,有助於在文化交融中進一步提升影響力。《黃山晨霧》2015年 72 x 72 cm
弘揚國粹 赤子情懷
1984年,何百里舉家遷居多倫多,闢室“自在軒”潛心創作,藝術創作更上層樓。另一方面,他又不遺餘力地推動中國藝術傳播,搭建中西方藝術交流的橋樑,增進相互理解。1997年,他倡議並成功舉辦了“中國二十世紀名家國畫展”,在加拿大三大美術博物館巡迴展出。何百里至感安慰,說:中國藝術必須走出國門、面向世界。又打趣說,不論是出席展覽,還是跟前加拿大總理會面,他都一定穿中式服裝出席,要有文化自信才會受人尊重。旅加期間,他擔任了加拿大保護中國文物基金會創會顧問、北美加拿大區水墨畫會永久顧問並於紐約大都會美術博物館作學術講座。《我愛璀燦香江》2015年 90 x 90 cm
2006年,旅居加拿大廿餘載的何百里回到了香港。彼時,他已是享譽海內外的書畫大家。何百里說,離開香港二十多年,回來後他感慨香港更加繁華了。何百里目睹國慶煙花匯感覺喜悅,覺得香港如此璀璨美好。他認為這種情感可以賦予香港人以正能量,藝術家也要盡一些社會責任,透過創作,用美的觀感讓人珍惜美好的生活。2018年,為紀念港珠澳大橋竣工通車,何百里特別創作了名為《凝聚》的作品。畫面中的港珠澳大橋佇立在晨曦中,氣勢恢宏。何百里說,構圖凸顯大橋伸向遠方迎接光芒,代表了一種希望。“如此宏偉的建設,我們作為藝術家,是有責任記錄下來的。”今天,中國書畫受到國際的青睞和認可,進入了廣闊的世界市場,令人為之鼓舞。這其中,包括何百里在內的海外中國畫家展示了祖國文化藝術的博大精深。哪怕是身在萬里之遙,仍懷有一顆弘揚國畫精神、熱愛祖國山川的赤子之心。何百里寄望新一代畫家,在中國優秀的傳統中,踏實地創作足以代表中國藝術精神的藝術作品,肩負起接力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