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離間中俄願景破產
6月16日拜登與普京日內瓦如期會談,討論全球及地區熱點,尋求美俄關係的穩定及可預見。前總統特朗普一度諂媚普京,共識未達成,關係沒改善,反之退出中導條約限制武器條款。媒體形容拜登歐洲之行是新一輪「團結世界民主國家,遏制新時代威脅」之實踐。美國一手修復歐美關係,一手試圖穩定俄羅斯,依如在中東息事寧人及決然撤軍阿富汗,出巨資修復巴勒斯坦家園,在全球棘手問題上一路「服軟」,令國際社會浮想聯翩。
美智庫卡特中心認為美國同時應對中俄有困難,在淡化全球棘手問題基礎上,分而治之屬首選。西班牙「公眾」網24日稱,拜登計劃採用打破北京和莫斯科聯盟的「尼克松策略」,但事實證明,分裂中俄始終是一種誤判。俄游刃有餘於中美之間,協助中國升級武器並提供自然資源以換取經濟支撐和戰略外援。有俄羅斯戰略專家認為,美國很可能因為要將更多資源用於中國才減少對俄的傲慢。
美總統帶著新仇舊怨,漂洋過海趕到歐洲試圖合縱連橫,以英聯邦成員為核心逐漸固化同盟,以中國元素為基調強化反華聯盟構建,但與「有價值的聰明而強硬的對手」瑞士交手後卻無功而返。 6月23日布林肯捲土重來,接近德法意,鞏固共同基礎,以奧巴馬及特朗普對華版本為底色,系統化、專業化和縱深化為中美,中歐甚至中俄製造麻煩。負責對華政策的庫爾特-坎貝爾在斯坦福大學演講中表示,美中接觸時代已結束,對華政策將在「一系列新戰略參數下開展」。
稍前有政治家刻意回避拜登約見普京之動機,認為俄美交惡不共戴天。然而,白宮發佈實錄表明,拜登峰會在日內瓦機場對媒體說,俄羅斯處境非常艱難,「他們正受到中國擠壓」;「日經亞洲評論」16日亦稱,拜登認為與俄建立「穩定且可預測關係是緩和傳統競爭對手」緊張關係第一步,啓動對話並尋求共同點。
話音未落,美對俄再次實施制裁併發起挑戰。25日,歐盟亦步亦趨決定延長已生效7年的對俄經濟制裁。俄羅斯與北約頻秀肌肉,同時密切監視美烏黑海大軍演。網絡戲稱普拜會不是走向未來的行動,而是回頭尋找舊歲月的一廂情願。美國事實上沒有俄想要的東西,而中俄則多領域互相依託,核心利益彼此關聯。中俄作為全方面戰略協作夥伴並無離間空間。俄美對弈無雌雄,聯俄制華難上難。
美稱霸全球信心未減
美國擴張及維護霸主與其文化本質有關,其政策核心從未脫離過制裁、禁運、特工、監聽,封鎖直至侵犯。美國慣於將任何性質問題掛上人權和民主標籤,旨在於與其感興趣對手抗衡過程中得以自保和遮掩。有信息顯示,美國疫情控制、科技創新、經濟復蘇及對外所謂多邊主義塑形均有好轉,於是自認為順風順水,重拾自信,為孤立中國奔走呼喊,其戰略意圖並不以其操作手段或表現形式而改變。
有戰略家形容拜登政府專業高效、長袖善舞、戰略清晰、戰術多變。在中美多輪經貿對話後,6月3日拜登突然簽署命令,將包括華為、中芯國際及中國航天等59家高科技企業列入拉黑,近日再將5家中國涉疆實體列入黑名單。美國工具箱或有更多備選,在香港、新疆、台海及「一帶一路」問題上,基於所謂規則或繼續炮製議案。中國硬碰硬,及時祭出「反外國制裁法」,以因應美國及盟友與中國叫板。
拜登上任伊始即主持四方會談,並以中國為圓心在全球畫圓,通過與盟友利益交換充分利用域外槓桿,對掣肘美國獨霸天下的聚合力量及在聯合國憲章下維持國際秩序的正向努力虎視眈眈。美副國務卿本月初到訪東盟,向柬、泰及印尼等國提供抗疫支援。路透社雅加達報稱,25日美在馬六甲與南海交匯處的廖內群島開工興建海事訓練中心,插手亞洲事務始終是其印太戰略最大看點。
美國一邊向東盟展示所謂人道主義姿態,一邊強化在亞洲的軍事存在,並於地區事務上挑撥離間。東盟視中國為不可或缺夥伴,西方大國強勢介入,畢竟有削弱中國東盟中心地位之嫌。時值中國-東盟對話30週年,雙方親誠惠容與鄰為伴,深度合作已成亞太典範。北約公報劍指中國,提出擬與亞太夥伴加強合作。中國一改過往外交姿態,見招拆招,潛心謀劃迂迴戰,
心理學認為,成就任何事務均需知情意行的完整配合。對中國缺乏認知下的強人所難,必然在錯誤決策下難以實踐。拜登歐洲空撒四網,戰略成果與既定方針相距甚遠。普京不認為中俄關係的性質需要提防中國發展。G7雖圖窮匕見,首提台海並觸及多項涉華議案,但美歐利益糾纏,形同神散。若非10月意大利G20認可,何談「大量行動」應對「系統性挑戰」?受制於中美俄歐四方矩陣及中美俄三角關係牽制,野心雖未減,願景卻遙遠。
中美關係難以峰迴路轉
CNN認為拜登對華強硬近半年,美俄試水及歐洲統戰後料將中美關係推入歷史新階段。6月23日「金融時報」報道,白宮正考慮與中國領導人通話,並希望副國務卿謝爾曼訪問中國,但中國外交部發言人23日例行記者會上並未提及上述情況。美國家安全顧問沙利文上周說,拜登致力於與習近平溝通,以「評估」中美關係,「只是現在未能落實方式與時間」。
德國智庫中國問題專家格拉澤稱,拜登執政伊始就將政策重點排序,現在是時候轉向對華接觸。拜登政府至今未找到與中方相處之道,當局將開始與中國對話,儘管他們可能不會言明這一政策轉變。喬治城大學梅德羅斯表示,雙邊接觸對於制定美國持續性的競爭戰略至關重要,商界歡迎但可能招致鷹派批判。美國檀香山查明納德大學政治學教授邁克那利稱,華盛頓的中國政策偏執且混亂。戰略目標不清晰,戰術操作不連貫。
從中美阿拉斯加的針鋒相對,到美方在歐洲的多輪統戰和美俄瑞士會談,很難看到美國穩固持久的應對方案。多國面臨大選,國際關係尚在動態發展,任何策略均需在全球範圍考量和篩選。英艦黑海縱深俄邊界遭遇航空炸彈警示,美倉促撤軍阿富汗留下的「安全黑洞」令形勢急劇演變,伊朗、以色列強硬派上台,中東近日再添波瀾,北朝鮮準備應對美國,半島局勢會否生變,歐盟及北約內部多頭力量會否和中俄對著乾,均令中美關係停留在繁雜多變的政策更迭層面。
在聯合國6月22日人權理事會上,90多個國家發聲反對少數國家借港台及新疆遏制中國發展。烏克蘭24日晚亦發表聲明,強調烏克蘭是中國戰略夥伴並撤回聯署加拿大47屆會議發起的反華共同發言。美國利用民主價值觀施壓對手的所謂聯盟,似乎因拿不出足夠維持大西洋體系的利益或遭遇挑戰。隨著中美使館大使離任,中美料出現外交真空局面。美國聲東擊西,左顧右盼,繞了一大圈,專家預言,最終或不得不坐下來與中國談判,這在某種意義上既符合邏輯,似乎亦難以避免。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中國社會經濟決策(安徽)中心及希臘國家行政中心亞洲事務顧問、英國劍橋智庫創辦人
編輯:潘麗麗
審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