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會舉行

日期: 2021-07-20 來源:紫荊
字號:

紫荊雜誌(記者 馮琳)7月19日北京報道:7月18日,在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召開之際,由國家文物局主辦,海上絲綢之路保護和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城市聯盟、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聯合承辦,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協辦的“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場會議在福州成功舉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世界遺產中心亞太部主任景峰、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主席特蕾莎·帕特裡西奧出席會議並致辭。


image.png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致辭,趙昀 、徐秀麗 攝


宋新潮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致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的賀信中,強調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文明發展和自然演進的重要成果,也是促進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載體。海上絲綢之路正是人類不同文化互動和共存的見證與延續。近年來,中國在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研究、展示闡釋、國際交流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積極成果。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加強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國際組織、各海絲沿線國家的國際協商與合作,共同做好海絲的保護,開展主題研究,探討跨國聯合申遺策略,共同把全人類的寶貴歷史文化財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image.png

會議現場 趙昀、徐秀麗 攝


景峰回顧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對話之路:絲綢之路整體研究”項目和以此為契機推動的絲綢之路申遺系列工作。這是數十年協調和共同保護的成果,開創了可行的先例。他引用曼德拉的名言“在事情未成功之前,一切總看似不可能”,鼓勵各國繼續在絲綢之路的框架下開展交流與合作。他還介紹了最新出版的《世界遺產》雜誌“絲綢之路”專刊的中文版。

特蕾莎·帕特裡西奧表示,海上絲綢之路申遺需要制定一個時空框架,需要加強對話、尊重、理解,設置總體戰略,界定各個遺產點對突出普遍價值的貢獻和彼此之間的聯系,研究遺產點之間在變遷過程中的關系等。她指出,今天的會議邁出了十分重要的第一步,未來還應進一步加強海絲框架研究,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願意為此提供技術支持和能力建設方面的幫助,為建設更具包容性和可持續性的《世界遺產公約》貢獻力量。

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院長柴曉明在發言中表示,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作為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史跡保護研究的主要專業支持機構,在國家文物局指導下,將持之以恒服務好、聯系好各省市、遺產地,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研究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撐,講好中國故事,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積極貢獻。

倫敦大學學院教授Tim Williams以《海絲特征與遺產保護的重點工作》為題,介紹了海上絲綢之路的時空框架、線路特征、遺產類型和價值的總體論述。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總工程師劉曉明以《傳承海絲文化推動文明交流互鑒》為題,介紹了以廣州為牽頭城市的海絲城市聯盟近年來所取得的工作成績,並介紹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相關研究情況。西澳大利亞大學教授Tim Winter以《海洋遺產外交政策:聯通的歷史》為題,從海洋遺產的視角探討了海上絲綢之路對於各大文化體系的聯通流通的紐帶作用。

隨後,韓國、日本、印度尼西亞、印度等國際專家就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研究進行了對話。

本次邊會是海上絲綢之路保護與研究領域的一項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五年前的幾乎同一時間,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第40屆世界遺產大會期間,中國精心籌備的海上絲綢之路邊會受當地未遂政變影響而未能舉辦。五年來,中國對海絲的歷史價值和國際合作有了更深入和切身的思考。尤其是在共同面對疫情的今天,各國攜手,推動跨國系列遺產的聯合研究、保護,有利於在更大範圍內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海上絲綢之路的保護與研究不僅是中國的使命,也是海絲沿線國家共同的事業。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絲綢之路”遺產框架體系下,中國將與各國通力合作,在國際多邊框架下開展聯合工作,推動海絲遺產的保護,構建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交流合作體系。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第44屆世界遺產大會“海上絲綢之路遺產的保護與研究”主題邊會舉行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