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黃敬

香港的住屋供應嚴重不足,輪候公屋的時間已平均3年攀升至超過5年;房屋問題持續惡化,既得利益者的阻力也巨大,居屋開盤發售,數千個單位竟吸引逾20萬人來抽籤認購;而在私人住宅市場,樓價已升至十分驚人的水平,可見對香港人來說,真是一屋難求。尤其是年輕人,對於在香港“安居樂業”的前景,無不感到困惑。
香港樓價高、供應少,有數據分析一般市民即使不吃不喝,也需要20.7年才能買得起一個住宅單位,有關比例堪稱世界之最。“如何增加房屋供應”成為重中之重,較早前全國政協副主席暨香港前特首梁振英先生,重新倡議郊野公園邊陲土地興建公屋,以緩解市民住屋短缺問題;方案建議將位於大欖隧道旁邊的不超過100公頃邊睡到地,即0.2%的郊野公園面積,加以善用於興建居屋單位給兩萬個家庭,每個單位實用面積500~600呎;以呎價6000港元計算,市民只需300萬就可以榮升業主。梁振英進一步建議日後超支部份由特區政府負責,而盈餘則留給屋苑作日後維修或翻新儲備;入伙10年來必須是業主自住,如要出售則只可以原價售予特區政府。
筆者認為此舉可以讓香港社會知道,我們有捨有得。土地測量數據顯示,香港仍然有40%的土地面積是未有開發,當中包括部份可以用作蓋建房屋。香港郊野公園的土地面積,於2008年增加了幾千公頃,如果將郊野公園面積調整回到2008年的水平,香港將可以騰出許多土地。我們捨去0.2%的郊野公園土地面積,將得到2至3萬戶香港居民可以在短期內以低廉的成本成為業主,呎價為私樓價格的三分之一。如果計畫可行,絕對有條件可作複製,慢慢逐步實現解決住屋短缺的問題。
當中社會某些組織有聲音反對發展郊野公園及農地,但筆者認為,郊野公園界線是由人所規劃的,而前人劃定界線時的情況與現時的情況已經不同,現在可以有新判斷。環保是人類創造的概念,環保意識是重要,但始終“人的需要大過環保的需要”。筆者認為,講究環保同時亦可以以有效的方式發展;善用地方容許居住,以港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為前提;香港郊野公園面積比例比其他城市已屬高水平,然而住宅用地比例卻偏低;從數據分析香港人在環保上已負上相當的社會責任;要進一步節約資源,可從日常生活做起,而不是單單守住香港的郊野公園就可以贖罪。
作者係社區、建造及工程專業發展中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