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國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香港裕華集團主席。1951年余國春出生於印尼,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澳洲畢業回到香港協助打理國貨生意,從襄理做起,一直到集團主席,經過20多年的奮鬥成為香港著名的實業家。他積極參政議政,促進香港與祖國的發展;他熱心公益活動,為社會貢獻力量;他秉承赤子情懷,弘揚愛國愛港愛鄉傳統。
文|本刊記者 姚潤澤 實習記者 李嘉慧
余國春﹙實習記者 趙欣 攝)
弘揚中華文化的“國貨大王”
松鶴延年硯宋坑,瓷刻金魚梅瓶,紅酸枝半月檯,八十年陳年茅台,或華麗或素雅的旗袍……坐落於彌敦道繁華鬧市的裕華國貨總店,不僅是一家百貨商場,更像一座精緻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博物館。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商品每天都吸引不少顧客駐足欣賞,於此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想消費者們喜歡這裡,除了因為這裡品種繁多,更重要的是裡面有中國文化。”裕華國貨董事長余國春向本刊記者介紹道。
裕華,寓意“富裕中華”,充滿中華文化氣息。據余國春介紹,其父早年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經營貿易公司。1957年受國務院僑辦邀請,其父回祖國參加國慶大典,“尋根之旅”讓他萌生了把中國的產品推廣到海外的想法,於是與印尼華僑朋友在香港共同成立裕華國貨公司。1974年,23歲的余國春從澳洲留學畢業後返港,便進入裕華國貨,參與商場管理工作,開始協助並逐步接手其父、叔經營的業務。經過多年的磨煉,他不但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也在不斷嘗試新的經營方式,使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創業難,守業更難,要發揚光大,則是難上加難。余國春深知肩上擔子重、責任大,不斷努力探索新路,拓展發展新空間。他採用先進的企業化管理手法,提高人力資源效率;及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科學指導和安排採購及資金,不斷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時,還運用各種頗具特色的營銷手段擴大影響,多次舉辦中國國畫展、石灣陶器展、國產蘭花展、視聽玩用家電展等等,將文化情趣、科技融於商品消費中。在余國春的帶領下,裕華國貨不斷壯大,“裕華”也成為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裕華的品牌,絕不是一天兩天就樹得起來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通過一天天實實在在的熱忱服務積累起來的!”余國春感慨道。
現在的裕華國貨,從地道藥材、保健產品,再到男女士服飾、美容護膚品、工藝品、文房用品一應俱全,種類達10萬余種,融合了各類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發揚中華文化方面是不留餘力的。很多人說,在香港也只有到裕華國貨才能找到內地各省份各地區的工藝品、飾品,甚至是烹飪的調味品。”余國春也因此享有“國貨大王”之稱。
經商五十年,余國春見證了中國從製造大國向品牌強國的轉變。“我們的國貨質量在不斷地提升,以前是中國工廠對接外國品牌,現在變成了中國品牌製造,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得益於祖國的改革開放,上世紀九十年代,裕華國貨還在新加坡唐人街開設了分店,不斷擴大國貨品牌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余國春說,“透過這樣的商業版圖,我們盡力把優越的國貨推廣到國外去,讓更多人通過國貨了解、認識中國。”
2001年,裕華國貨舉辦“花團錦簇雲南節”,以極具濃郁少數民族風情的產品向全港市民介紹民族文化
凝聚僑心、僑智、僑力的僑界領袖
作為中國僑聯副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首席主席,余國春積極發揮僑商的融通海內外優勢和橋樑紐帶作用,時常開展與海外僑胞的聯誼活動,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僑心、僑智、僑力,共同為祖國和香港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不少賑災行動中,香港僑界也是走在前列。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余國春等香港僑界代表隨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前往地震受災情況最嚴重的北川中學察看災情。“我親歷那時的現場,想想這麼多孩子就埋在眼前的瓦礫廢墟下,當下的心情真的很沉重、很心痛。”香港僑界積極響應中國僑聯援建北川中學的呼籲,踴躍捐錢捐物,在短短的時間內籌得近3,100萬港元善款,捐給北川中學修建新實驗樓和禮堂。為感謝香港僑界的貢獻,北川中學特意把實驗大樓、禮堂命名為“紫荊”樓。
作為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余國春積極搭建全球客家人和華人在全世界互聯互通的平台,共話鄉情,共謀發展。由香港梅州聯會主辦、於2017年10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客屬第二十九屆懇親大會﹙世客會﹚”則是很好的印證。來自全球五大洲、24個國家或地區的客家鄉賢約三千人齊聚一堂,發揮客家人視野開闊、融通海內外的優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建立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紐帶,進一步團結和凝聚更多的客家人、華僑華人。近年來,以余國春和一眾僑領為代表的香港僑界還積極參與舉辦愛國主題的大型活動,包括“十三五規劃”講座、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活動、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大型展覽、傳承嘉庚精神及華僑華人參加祖國建設成果展等,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余國春說,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一直以來都是愛國愛港的鐵桿子。“在不同時期,為了國家,為了香港,我們僑界都是旗幟鮮明、勇於發聲的。比如在非法‘佔中’的時候,我們敢於擔當,支援警察,為了香港的安穩,我們一定要站出來凝聚大家的共識。”余國春長期熱心服務社會,貢獻殊偉,1999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6年獲頒金紫荊星章,2019年更是獲頒香港最高級別的大紫荊勳章。
2011年5月,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捐助的北川中學紫荊實驗樓及紫荊禮堂揭牌
粵港澳合作的積極推動者
從1986年開始,余國春就一直在全國政協任職,先後擔任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三十多年的政協工作中,他積極履職建言,頗有貢獻。提起印象最深的提案,余國春說非推動粵港澳合作的提案莫屬。
一直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域和製造業中心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於2004年成立了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余國春出任委員會委員,在與各界人士的交流探討中,對粵港經濟交流合作有深入和直觀的了解。2009年國家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粵港澳合作首次提升至國家層面。余國春在調研中,對加強粵港澳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初步有了將大珠三角經濟圈構建成可與紐約、東京匹比的世界級經濟圈的想法。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余國春提出《關於加快粵港澳合作推動珠三角經濟圈發展的提案》,就當時三地發展合作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粵港商界在產業升級轉型及區域經濟發展上面臨的困難提出了五項具體建議。該提案被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彰為“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100件有影響力重要提案”之一。如今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升格為國家戰略。提案中促進人才交流、“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粵港兩地邊檢”、保護知識產權等各項建議措施正逐步實現。
“很榮幸自己作為粵港澳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廣者,見證了這些年來粵港澳的經濟發展和互利共贏。”余國春堅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探索和挖掘大灣區發展成為全球最有活力地區的龐大潛力,促進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粵港澳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2018年5月8日,余國春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香港)大型展覽開幕禮上致辭
延續赤子情懷的客家人
客家,顧名思義“客而為家”。客家人在對自己的定位上就已經喚起了對家的深深眷念。余國春祖籍梅州,也是客家人,他對“家”也有著濃烈的感情。他回憶到,從兒時起,父親就常常跟他聊起家鄉,那時印尼的家中墻上一直掛著一幅畫,畫中正是家鄉廣東省梅州市梅州縣松口鎮的元魁塔,那是余國春對家鄉最初的印象。後來他到澳洲讀書,父親堅持要求他和弟弟定期用中文寫家書回家,以及每天看中文報紙,“他時常叮囑我們不能忘本,告誡我和兄弟姐妹無論我們到哪裡去,根還是在客家梅州,要謹記自己是個中國人。”他說,這些年來,當他愈了解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習俗文化,就愈能理解父親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深情。
父輩樸素深切的愛國情懷影響余國春至今,“在港英時代,即使面臨阻撓,每逢十月一日,我們公司都會升起五星紅旗,和華夏兒女一道慶祝國慶。時至今日,這個傳統也一直延續著。”余國春說,這幾十載,他和許多愛國華僑一樣,始終對祖國的發展有堅定的信心,對中國產品和中國品牌有篤定的信念,也正是這種文化自信讓華僑有信心和動力持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採訪中,余國春不斷回憶起早年回內地的經歷,連連慨歎內地早已今時不同往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跟爸爸回家鄉梅州,那時鄉村整體還比較落後,要很辛苦地走很多泥路。去貴州的時候,搭的還是小飛機,煮飯很多時候還要燒煤氣,但現在高架橋懸在半空中,橋樑、公路、賓館一樣樣建設起來,貴州現在甚至成為了‘橋樑博物館’。內地現在可謂是全方面、不同產業都在蓬勃發展,這一切都要感恩中國共產黨的作為。”
如今,他也在向後輩繼續傳承父親在自己身上播種的“愛國基因”。今年7月,百年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和“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余國春帶一家三代人去參觀學習。“孫子年紀太小可能還不大懂,但是他會好奇地用手指著問東問西,這些祖國的發展成就要提前‘入小朋友的腦’,日後才能更好地跟他談愛國。”
2019年11月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向余國春頒授大紫荊勛章
這樣的教育也深刻地影響著後輩們的人生選擇。余國春的兒子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一間公司工作,當時該公司提供機會讓他到上海或美國工作,他果斷地選擇去上海,“主要是希望通過在上海工作生活,來更快和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的祖國”。
“愛國教育是需要長期堅持做的,沒得停的,而且在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要求”,當被問及香港未來的教育如何提高青少年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感,真正做到人心回歸,余國春說,要在政策實施、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家庭教育等多方面予以引導和完善。同時,他還提出要在加強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同齡人的互動的基礎上,增加家長的參與度,“讓家長也參與交流團,耳濡目染地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教導後輩,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潛移默化增加香港家庭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培養和加強愛國情懷。”
編輯:邸倩
校對:趙欣
監製:姚潤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余國春,第十、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僑聯第十屆委員會副主席,香港裕華集團主席。1951年余國春出生於印尼,1959年隨父母定居香港,1974年澳洲畢業回到香港協助打理國貨生意,從襄理做起,一直到集團主席,經過20多年的奮鬥成為香港著名的實業家。他積極參政議政,促進香港與祖國的發展;他熱心公益活動,為社會貢獻力量;他秉承赤子情懷,弘揚愛國愛港愛鄉傳統。
文|本刊記者 姚潤澤 實習記者 李嘉慧
余國春﹙實習記者 趙欣 攝)
弘揚中華文化的“國貨大王”
松鶴延年硯宋坑,瓷刻金魚梅瓶,紅酸枝半月檯,八十年陳年茅台,或華麗或素雅的旗袍……坐落於彌敦道繁華鬧市的裕華國貨總店,不僅是一家百貨商場,更像一座精緻的中華傳統文化藝術博物館。琳瑯滿目、五花八門的商品每天都吸引不少顧客駐足欣賞,於此間“見自己見天地見眾生”。“我想消費者們喜歡這裡,除了因為這裡品種繁多,更重要的是裡面有中國文化。”裕華國貨董事長余國春向本刊記者介紹道。
裕華,寓意“富裕中華”,充滿中華文化氣息。據余國春介紹,其父早年漂洋過海到南洋謀生,經營貿易公司。1957年受國務院僑辦邀請,其父回祖國參加國慶大典,“尋根之旅”讓他萌生了把中國的產品推廣到海外的想法,於是與印尼華僑朋友在香港共同成立裕華國貨公司。1974年,23歲的余國春從澳洲留學畢業後返港,便進入裕華國貨,參與商場管理工作,開始協助並逐步接手其父、叔經營的業務。經過多年的磨煉,他不但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也在不斷嘗試新的經營方式,使公司不斷發展壯大。
創業難,守業更難,要發揚光大,則是難上加難。余國春深知肩上擔子重、責任大,不斷努力探索新路,拓展發展新空間。他採用先進的企業化管理手法,提高人力資源效率;及時掌握市場需求信息,科學指導和安排採購及資金,不斷提高公司的管理水平;同時,還運用各種頗具特色的營銷手段擴大影響,多次舉辦中國國畫展、石灣陶器展、國產蘭花展、視聽玩用家電展等等,將文化情趣、科技融於商品消費中。在余國春的帶領下,裕華國貨不斷壯大,“裕華”也成為響當當的金字招牌,品牌日益深入人心。“裕華的品牌,絕不是一天兩天就樹得起來的,而是幾十年如一日,通過一天天實實在在的熱忱服務積累起來的!”余國春感慨道。
現在的裕華國貨,從地道藥材、保健產品,再到男女士服飾、美容護膚品、工藝品、文房用品一應俱全,種類達10萬余種,融合了各類消費者的需求。“我們在發揚中華文化方面是不留餘力的。很多人說,在香港也只有到裕華國貨才能找到內地各省份各地區的工藝品、飾品,甚至是烹飪的調味品。”余國春也因此享有“國貨大王”之稱。
經商五十年,余國春見證了中國從製造大國向品牌強國的轉變。“我們的國貨質量在不斷地提升,以前是中國工廠對接外國品牌,現在變成了中國品牌製造,這是一個很大的轉變。”得益於祖國的改革開放,上世紀九十年代,裕華國貨還在新加坡唐人街開設了分店,不斷擴大國貨品牌在東南亞地區的影響力,余國春說,“透過這樣的商業版圖,我們盡力把優越的國貨推廣到國外去,讓更多人通過國貨了解、認識中國。”
2001年,裕華國貨舉辦“花團錦簇雲南節”,以極具濃郁少數民族風情的產品向全港市民介紹民族文化
凝聚僑心、僑智、僑力的僑界領袖
作為中國僑聯副主席、香港僑界社團聯會首席主席,余國春積極發揮僑商的融通海內外優勢和橋樑紐帶作用,時常開展與海外僑胞的聯誼活動,團結各界人士,凝聚僑心、僑智、僑力,共同為祖國和香港的發展貢獻力量。
在不少賑災行動中,香港僑界也是走在前列。2008年汶川大地震後,余國春等香港僑界代表隨時任中國僑聯主席林軍前往地震受災情況最嚴重的北川中學察看災情。“我親歷那時的現場,想想這麼多孩子就埋在眼前的瓦礫廢墟下,當下的心情真的很沉重、很心痛。”香港僑界積極響應中國僑聯援建北川中學的呼籲,踴躍捐錢捐物,在短短的時間內籌得近3,100萬港元善款,捐給北川中學修建新實驗樓和禮堂。為感謝香港僑界的貢獻,北川中學特意把實驗大樓、禮堂命名為“紫荊”樓。
作為香港梅州聯會永遠榮譽顧問,余國春積極搭建全球客家人和華人在全世界互聯互通的平台,共話鄉情,共謀發展。由香港梅州聯會主辦、於2017年10月在香港舉行的“世界客屬第二十九屆懇親大會﹙世客會﹚”則是很好的印證。來自全球五大洲、24個國家或地區的客家鄉賢約三千人齊聚一堂,發揮客家人視野開闊、融通海內外的優勢,以開放、包容的姿態建立深厚的情感和文化紐帶,進一步團結和凝聚更多的客家人、華僑華人。近年來,以余國春和一眾僑領為代表的香港僑界還積極參與舉辦愛國主題的大型活動,包括“十三五規劃”講座、紀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型活動、紀念周恩來總理誕辰120周年大型展覽、傳承嘉庚精神及華僑華人參加祖國建設成果展等,大力弘揚愛國奮鬥精神。
余國春說,香港僑界社團聯會一直以來都是愛國愛港的鐵桿子。“在不同時期,為了國家,為了香港,我們僑界都是旗幟鮮明、勇於發聲的。比如在非法‘佔中’的時候,我們敢於擔當,支援警察,為了香港的安穩,我們一定要站出來凝聚大家的共識。”余國春長期熱心服務社會,貢獻殊偉,1999年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6年獲頒金紫荊星章,2019年更是獲頒香港最高級別的大紫荊勳章。
2011年5月,香港僑界社團聯會捐助的北川中學紫荊實驗樓及紫荊禮堂揭牌
粵港澳合作的積極推動者
從1986年開始,余國春就一直在全國政協任職,先後擔任第七屆、第八屆、第九屆全國政協委員, 第十屆、第十一屆、第十二屆、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三十多年的政協工作中,他積極履職建言,頗有貢獻。提起印象最深的提案,余國春說非推動粵港澳合作的提案莫屬。
一直以來,珠江三角洲經濟區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區,是中國重要的經濟區域和製造業中心之一。香港特別行政區於2004年成立了大珠三角商務委員會,余國春出任委員會委員,在與各界人士的交流探討中,對粵港經濟交流合作有深入和直觀的了解。2009年國家頒布《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粵港澳合作首次提升至國家層面。余國春在調研中,對加強粵港澳合作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初步有了將大珠三角經濟圈構建成可與紐約、東京匹比的世界級經濟圈的想法。2010年全國兩會期間,余國春提出《關於加快粵港澳合作推動珠三角經濟圈發展的提案》,就當時三地發展合作仍存在的一些問題和粵港商界在產業升級轉型及區域經濟發展上面臨的困難提出了五項具體建議。該提案被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九次會議表彰為“全國政協成立70年來100件有影響力重要提案”之一。如今粵港澳合作不斷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升格為國家戰略。提案中促進人才交流、“粵港澳1小時生活圈”、“粵港兩地邊檢”、保護知識產權等各項建議措施正逐步實現。
“很榮幸自己作為粵港澳發展建設的參與者和推廣者,見證了這些年來粵港澳的經濟發展和互利共贏。”余國春堅信,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將進一步探索和挖掘大灣區發展成為全球最有活力地區的龐大潛力,促進經濟產業的多元化發展,為粵港澳居民提供更廣闊的生活和發展空間。
2018年5月8日,余國春在紀念周恩來誕辰120周年(香港)大型展覽開幕禮上致辭
延續赤子情懷的客家人
客家,顧名思義“客而為家”。客家人在對自己的定位上就已經喚起了對家的深深眷念。余國春祖籍梅州,也是客家人,他對“家”也有著濃烈的感情。他回憶到,從兒時起,父親就常常跟他聊起家鄉,那時印尼的家中墻上一直掛著一幅畫,畫中正是家鄉廣東省梅州市梅州縣松口鎮的元魁塔,那是余國春對家鄉最初的印象。後來他到澳洲讀書,父親堅持要求他和弟弟定期用中文寫家書回家,以及每天看中文報紙,“他時常叮囑我們不能忘本,告誡我和兄弟姐妹無論我們到哪裡去,根還是在客家梅州,要謹記自己是個中國人。”他說,這些年來,當他愈了解祖國各地的風土人情和習俗文化,就愈能理解父親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深情。
父輩樸素深切的愛國情懷影響余國春至今,“在港英時代,即使面臨阻撓,每逢十月一日,我們公司都會升起五星紅旗,和華夏兒女一道慶祝國慶。時至今日,這個傳統也一直延續著。”余國春說,這幾十載,他和許多愛國華僑一樣,始終對祖國的發展有堅定的信心,對中國產品和中國品牌有篤定的信念,也正是這種文化自信讓華僑有信心和動力持續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
採訪中,余國春不斷回憶起早年回內地的經歷,連連慨歎內地早已今時不同往日,“上世紀七八十年代我跟爸爸回家鄉梅州,那時鄉村整體還比較落後,要很辛苦地走很多泥路。去貴州的時候,搭的還是小飛機,煮飯很多時候還要燒煤氣,但現在高架橋懸在半空中,橋樑、公路、賓館一樣樣建設起來,貴州現在甚至成為了‘橋樑博物館’。內地現在可謂是全方面、不同產業都在蓬勃發展,這一切都要感恩中國共產黨的作為。”
如今,他也在向後輩繼續傳承父親在自己身上播種的“愛國基因”。今年7月,百年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型主題展覽和“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余國春帶一家三代人去參觀學習。“孫子年紀太小可能還不大懂,但是他會好奇地用手指著問東問西,這些祖國的發展成就要提前‘入小朋友的腦’,日後才能更好地跟他談愛國。”
2019年11月9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向余國春頒授大紫荊勛章
這樣的教育也深刻地影響著後輩們的人生選擇。余國春的兒子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在新加坡一間公司工作,當時該公司提供機會讓他到上海或美國工作,他果斷地選擇去上海,“主要是希望通過在上海工作生活,來更快和更深入地了解我們的祖國”。
“愛國教育是需要長期堅持做的,沒得停的,而且在不同時代又有不同的要求”,當被問及香港未來的教育如何提高青少年對國家的身份認同感,真正做到人心回歸,余國春說,要在政策實施、教師培訓、課程設置、家庭教育等多方面予以引導和完善。同時,他還提出要在加強香港青少年與內地同齡人的互動的基礎上,增加家長的參與度,“讓家長也參與交流團,耳濡目染地進行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教導後輩,在濃濃的親情氛圍中潛移默化增加香港家庭對祖國的了解和認識,從而培養和加強愛國情懷。”
編輯:邸倩
校對:趙欣
監製:姚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