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與省級政協委員座談交流:加強大灣區科創合作 發揮城市間優勢互補

日期: 2021-08-05 來源:紫荊
字號:


WechatIMG4.jpeg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應邀與省級政協委員座談交流


隨着國家踏入“十四五”規劃的新發展階段,香港亦迎來了更多的發展機遇,特別在科技創新方面,與大灣區合作打造的國際創科中心更是前途無可限量。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咨詢委員會昨日日(8月4日)邀香港特區政府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與各政協委員就有關議題進行探討及交流,他並特別提到為加強大灣區的創科合作,特區政府會繼續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工作,推動資金、物資、人才、信息等創新要素的有效流動,促進科研合作,更好發揮粵港澳大灣區內不同城巿優勢互補。


WechatIMG6.jpeg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在會上以“香港創科發展與大灣區機遇”為題進行分享,並提到粵港澳大灣區擁有得天獨厚的完整創科產業鏈,香港基礎科研、專業服務、上市融資非常強,而深圳、東莞、廣州在應用科研、高端製造方面都有非常好的基礎。大灣區各城市是世界創新科技大賽的接力賽隊友,而非競爭對手。在國家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發展格局,以及《十四五規劃綱要》的支持下,香港會全力參與和配合大灣區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建設,更好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

 

薛永恒還表示,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是特區政府推進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重要引擎。香港正與深圳共同建設由深圳科創園區和港深創科園組成的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實現“一國兩制”下的“一區兩園”。港深創科園第一批次發展共有八座樓宇,預期可於2024至2027年間分階段落成。港深兩地政府已同意在港深創科園首批樓宇落成前,由香港科技園公司承租及管理深圳科創園區的部分地方作科學園分園,讓有興趣開展大灣區業務的機構和企業先落戶深圳科創園區。兩地政府將推出合作區的聯合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和企業到合作區發展。


WechatIMG3.jpeg

 聯誼會主席鄭翔玲


聯誼會主席鄭翔玲表示,隨着國家正式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發展階段,要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突破口,就是加快科技自立自強,而香港在科創方面大有可為。香港應更多了解自身的優勢和定位,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利用好自身完善法律制度、高度商業信用及簡單稅制等優勢,吸納國際創新資源、尖端技術和人才,加快補齊短板、鍛造長板,積極構建完善的創科新生態。

 

WechatIMG7.jpeg

聯誼會會長施榮懷


聯誼會會長施榮懷指出,習近平主席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40周年的講話中強調,港深的發展是一個優勢互補、唇齒相依、互相促進的關係,如何高效整合資源,實現高質量、高水平的合作是目前需要解決的問題。邁入2021年,迎來“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國家“十四五”戰略規劃強調要加快科技自立自強,為香港提供了新的機遇,我們也必須要了解香港應該如何發揮所長,依託大灣區進行發展。


WechatIMG2.jpeg

聯誼會“一帶一路”與大灣區建設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利平

 

聯誼會“一帶一路”與大灣區建設咨詢委員會主任張利平指,委員會擁有一批具有國際化與投資背景的委員代表,大家有義務、有能力在香港的科技創新發展領域發揮投資與“超級聯系人”的作用,以及以實際行動支持與配合特區政府的政策實施。委員會今後將與科創局進行具體對接,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為了香港未來共同努力奮鬥。

 

本次會議由“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楊靈主持,以線上線下形式進行,共125餘位委員參與活動。現場出席人士包括:聯誼會常務副會長張學修,副會長李耀新、施榮恆,秘書長英煒,“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何沛林,體育委員會主任霍啟山、青年委員會主任譚鎮國、吉林省召集人李嘉音、濟南市召集人麥家榮、大連市召集人李文輝、內蒙古自治區召集人蔡曜陽、香港政協青年聯會常務副主席兼秘書長張瑞琪、常務副主席沈慧林、副主席謝承潤等。


WechatIMG5.jpeg

本次會議以線上線下形式進行,共125餘位委員參與活動


聯誼會常務副會長余鵬春,副會長馬浩文、樓家強、蔡榮星,“一帶一路”及大灣區建設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莊紫祥、閻峰,副主任程雁,學習委員會主任蔡德昇,政制及內地事務委員會主任藍國慶,資深會員事務委員會主任許奇鋒;全國人大代表霍震寰,全國政協委員郭炳聯、周厚立亦有線上參與。

 

現場還設局長問答環節,在場委員都非常踴躍發問,冀能更多了解香港創科產業在大灣區建設當中的發展與機遇,並參與其中,助推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來源:港區省級政協委員聯誼會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創新及科技局局長薛永恒與省級政協委員座談交流:加強大灣區科創合作 發揮城市間優勢互補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