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2月25日,香港淪陷,從此進入三年零八個月日本佔領的黑暗歲月。烏雲籠罩之下,一支英勇的共產黨隊伍不畏艱險,解救滯港的左翼文化名人和普通市民於水火之間,留下了許多英勇故事。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香港期刊傳媒公會組織《紫荊》《鏡報》《經濟導報》《今日中國》《超訊》《全球觀察》《印尼焦點》等香港主流期刊組成訪問團,重走當年的紅色之路。訪問團一行來到位於香港新界東部的西貢斬竹灣瞻仰抗日英烈紀念碑,在黃毛應村玫瑰教堂的港九大隊成立地點,聆聽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會長、港九大隊“小鬼通信員”林珍講述革命前輩的抗戰故事,還登上塔門島探望了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老戰士黃觀保老人。
文|香港 馬蕊
西貢斬竹灣:抗日英烈紀念碑
西貢獨特的自然風光一向深受眾多行山愛好者的青睞,使其被冠以香港“後花園”的名號,但是這座“花園”還隱藏著一段鮮為人知的革命歷史故事。7月的香港陰雨綿綿,訪問團一行人驅車前往西貢斬竹灣,循著連綿起伏的山巒和眾多交錯的海灣,共同為大家揭開這段被封存的歷史。
訪問團一行在西貢斬竹灣瞻仰抗日英烈紀念碑(馬蕊 攝)
抗日戰爭期間,西貢以其崎嶇的地貌,成功掩護港九獨立大隊的戰士們抗擊日軍,亦作為大營救的東線,拯救了大批滯港抗日文化人士。我們的巴士由港島開出經過紅磡、清水灣,大約一個鐘的時間來到西貢斬竹灣,下車後,甫見秀麗的山水風景之間,巍然屹立著一座“抗日英烈紀念碑”,這是此行的第一站。
整個烈士碑園由一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香港爭取自由的西貢居民後人興建,於1989年1月建成,耗資100萬港元,並開放予遊人參觀。行入碑園,可看到三座大小不一紀念碑,主碑高十米,以步槍為主題,象徵抗日武装力量,碑文詳載西貢居民對抗日軍事跡;在不出10米的後方位置,矗立著一座由漁民、學生、商人等來自社會各界人士雕像組成的銅碑,上面刻有“精忠報國、赤子情深”8個大字。
林珍在銅碑前向大家介紹,為了讓歷史古蹟得以保存,多年來有多批抗日老戰士不斷爭取將紀念碑列入國家級遺址名錄,終在去年9月,獲國務院納入新一批國家抗戰紀念設施。她還憶述,日軍發動攻勢侵佔香港時,那一年自己只有6歲,親眼目睹了日軍對香港的轟炸。兩年后她便主動加入抗戰隊伍,成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一名“小鬼通信員”。今天,年逾八旬的林珍女士依然難忘抗戰歲月,她激動地談到,“去年香港的社會運動,實在令人痛心,一群無知的學生被人利用,在街頭大肆破壞公物,甚至紀念碑上都被人塗鴉,現在的和平是我們的親人、朋友用生命換來的,不管到了多大年紀我都會誓死捍衛”。
林珍在介紹烈士碑園(馬蕊 攝)
她續說,希望能夠通過該紀念碑園,讓更多香港青年了解先輩的英勇抗戰事跡,體會今天的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隨後,在林珍帶領下,訪問團成員在碑前高唱國歌,向先烈默哀致敬,又繞紀念碑一周,敬上白色鮮花。
黃毛應村玫瑰教堂:港九大隊成立點
黃毛應村位於西貢大網仔附近,距離抗日英烈紀念碑僅10分鐘車程,然而這條小村隱藏於密林山蔭中,一般人不會刻意到訪,有些路段手機甚至收不到信號。村內原居民早已搬離,村屋變成一座座正在修建的豪宅,但仍有幾座破舊的鋅鐵蓋頂小屋,外牆已斑駁脫落。一座屋頂上樹立著聖母像的天主教小堂十分引人注意,這便是當年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的基地。從側面半掩的舊式鋁製窗戶望去,塵封已久的氣息撲面而來,內裡一切擺設都十分古舊,有木造的橫樑和長椅,祭壇中央擺放著十字架和聖經。林珍憶述,日佔香港時期,日軍為了清剿抗日游擊隊,常在新界進行大規模掃蕩,拘捕大批村民,施用酷刑迫使他們供出有關游擊隊的情報,“他們在這個教堂裡,將村民吊掛在屋頂橫樑上濫施火燙、鞭打等酷刑,令大量無辜平民慘死”。
黃毛應村玫瑰教堂
林珍續說,日本人除了進行武力欺壓,還在糧食嚴重短缺的情況下,廢止白米配給制度,只有為日佔當局服務的工作人員才可領到配額,結果導致黑市米價急劇上升,一般市民只能以雜糧、樹皮來維持生命,甚至出現了“人吃人”的血腥殘忍亂象。“日本人把能搶的都搶走了,大到香港的歷史古蹟,小到普通市民的私有財產。日佔當局在香港發行大量軍票,強迫市民用港幣兌換,掏空了市民的積蓄,令不少人家破人亡”。
面對日軍暴行,一支由中共領導的游擊隊——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1942年2月3日正式在黄毛應村玫瑰教堂成立,他們在港九、新界進行了一系列抗日反擊活動,屢挫日軍的銳氣,營救受困的文化界人士和盟軍成員,還為盟軍提供情報。歷史證明,游擊隊隊員的血汗沒有白流,中國最終在抗日戰爭中取得了勝利。
塔門島:探望抗戰老兵黃觀保
尋訪抗戰老兵是這次重走歷史路的最後一站,訪問團一行從黃石碼頭乘快船到達塔門島。不同於香港其他離島,塔門的基建設施不算特別健全,更多保留了香港老漁村的古舊特色。據了解,島上的青年人和兒童多數留在市區工作或讀書,剩下的居民則大多在島上開設士多或餐廳,招待假日上島的遊客。
黃觀保老人神采飛揚地為眾人講述那段歷史
繞過蜿蜒的小路,我們來到96歲黃觀保老人的家中,突然十幾人的拜訪讓黃觀保老人似乎有些緊張,他的老伴則熱情主動地招待每一位客人,安排大家坐下。黃觀保老人曾是港九獨立大隊海上中隊武裝戰士,多次參加海上戰鬥,打擊敵軍機動船、打沉敵軍貨船,還俘虜多名日軍,也曾參與營救美軍飛行員克爾中尉的戰鬥,為港九大隊的抗戰工作作出突出貢獻。
大家坐定後,他便開始講述當年如何在戰場上一腔熱血、保家衛國的故事。他回憶自己22歲和老伴結婚,23歲就參軍,戰場上無論面臨怎樣的絕境,都從未停止過戰鬥。“游擊隊軍備跟日軍的精良裝備比起來十分落後,就只能更加勇敢,我有會功夫的戰友,他們在和‘鬼子’正面交鋒時,徒手成功搶奪對方的機關槍;還有一次搏鬥中,炸藥在我身邊爆炸,把我炸得滿身是血”。
提起往昔的崢嶸歲月,黃觀保老人一掃之前的緊張,眼神堅毅,神采飛揚地向在坐的後輩眾人講述那段難忘的歷史,從他身上似乎還能看到那個熱血沸騰、征戰沙場的少年身影……
回程路上,林珍向我們透露,目前全香港大概有38位抗戰老兵仍在世,另有一部分早已移民海外。在港的老戰士們能隨意出遠門的已經為數不多,“大家都想讓後人銘記這段歷史,面對媒體採訪很多人因為身體問題不能面對面進行,但是都盡力用電話溝通,我們都想讓愛國情懷傳揚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