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同推進人民富裕、國家強盛、中國美麗。回首建黨百年路,一個文明富饒的小康社會已全面建成。展望“十四五”,中國正式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一幅綠色可持續發展的美麗中國畫卷徐徐展開。近日,生態環境部部長黃潤秋在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表示,“我們要從歷史進程中深刻汲取經驗、智慧和力量,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鋪就更加美麗的中國畫卷。”
文 | 本刊記者 魏東升 馮琳
白洋淀是華北地區最大的濕地生態系統,曾因污水入淀及畜禽、水產養殖等諸多問題導致水質不斷惡化。雄安新區設立後,通過綜合治理,全面恢復白洋淀“華北之腎”功能,使“華北明珠”重放光彩。圖為白洋淀內的村莊(圖:新華社)
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
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黃潤秋
記者:新中國成立後、尤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取得了怎樣的歷史 性成就?
黃潤秋:我國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1972年派團參加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後,1973年召開第一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將環境保護提上國家重要議事日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黨和國家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提出預防為主、“誰污染誰治理”和強化環境管理三大環境政策,逐步建立國家、地方環境保護機構,為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奠定了堅實基礎。
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後,我國接軌國際、立足國情,將可持續發展確立為國家戰略,污染防治思路由末端治理向生產全過程控制轉變、由濃度控制向濃度與總量控制相結合轉變、由分散治理向分散與集中控制相結合轉變,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在可持續發展中不斷向前推進。
進入新世紀,黨中央提出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新思想新舉措,要求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 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生態環境保護事業在科學發展中不斷創新。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大力推動生態文明理 論創新、實踐創新、制度創新,形成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引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
一是戰略謀劃部署不斷加強。在“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發展是其中一項;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戰;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中,美麗是其中一個。黨的十九大修改通過的黨章增加“增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意識”等內容,2018年3月通過的憲法修正案將生態文明寫入憲法,實現了黨的主張、國家意志、人民意願的高度統一。
二是綠色發展成效逐步顯現。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大力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農業投入結構調整。清潔能源佔能源消費比重達24.3%,光伏、風能裝機容量、發電量均居世界首位。資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截至2020年底,我國單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較2005年降低約48.4%,超額完成下降40%-45%的目標。
三是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堅決向污染宣戰,“十三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生態環境9項約束性指標超額完成。2020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優良天數比2015年增長5.8%,細顆粒物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濃度下降28.8%;全國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由66%提高到83.4%,劣V類水體比例由9.7%下降到0.6%;全國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雙雙超過90%;全國森林覆蓋率達到23.04%,自然保護地面積佔全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初步划定的生態保護紅線面積約佔陸域國土面積的 25%以上。人民群眾身邊的藍天白雲、清水綠岸明顯增多,生態環境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顯著增強。
四是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完善。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出台幾十項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具體改革方案,生態文明四樑八柱性 質的制度體系基本形成。制修訂20多部生態環境領域法律和行政法規,生態環境法律體系日趨完善。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深入推進,已成為推動落實生態環境保護責任的“利劍”。
五是全球環境治理貢獻日益凸顯。作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引領全球氣候變化談判進程,推動《巴黎協定》達成、簽署、生效和實施,提出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展現負責任大國擔當。深入開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成功申請舉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成就得到國際社會高度認可。
為“十四五”時期建設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力量
記者:這一系列成就的取得,為“十四五”時期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奠定了堅實基礎。那麼目前,中國的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還存在哪些困難和挑戰?
黃潤秋:生態環境改善,是一個需要付出長期艱苦努力的過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肯定工作成效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任重道遠。
主要體現在,我國仍是發展中國家,仍在工業化、城鎮化進程中,生態環境保護結構性、根源性、趨勢性壓力總體上尚未根本緩解;全面綠色轉型的基礎仍然薄弱,以重化工為主的產業結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和以公路貨運為主的運輸結構沒有根本改變,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嚴峻形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事件多發頻發的高風險態勢沒有根本改變;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離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離建設美麗中國的目標仍有較大差距;特別是當前我國距離實現碳達峰目標已不足10年,從碳達峰到實現碳中和目標僅有30年左右,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們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願景,時間更緊、幅度更大、困難更多,任務異常艱巨。面對這些矛盾和挑戰,需要我們保持戰略定力,攻堅克難,久久為功。
記者:“十四五”時期,生態環境部將從哪些方面推動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黃潤秋:“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
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主陣地和主力軍,生態環境部門將立足新發展階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統籌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為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貢獻我們的力量。
一是堅定不移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推動地方、重點行業和企業開展碳達峰行動,實施碳強度和碳排放總量“雙控”制度,更加突出以生態環境質量改善、二氧化碳達峰倒逼總量減排、源頭減排、結構減排,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用地結構調整,堅持“先立後破”,堅決遏制地方盲目上馬高能耗、高排放項目。加快推進“三線一單”落實落地,統籌推進區域綠色發展,構建國土空間開發保護新格局。
二是堅定不移開展污染防治行動。堅持精準治污、科學治污、依法治污,持續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保衛戰,集中攻克老百姓 身邊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加強細顆粒物和臭氧協同控制,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有效保護居民飲用水安全,堅決治理城市黑臭水體。有效管控農用地和建設用地土壤污染風險。加強危險廢物醫療廢物收集處理。強化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明顯改善農村人居環境。
三是堅定不移加強生態保護和修復監管。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完善自然保護地、生態保護紅線監管制度,持續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地強化監督。開展生態系統保護成效監測評估,加大對擠佔生態空間和損害重要生態系統行為的懲處力度。加快編制進一步加強生物多樣性保護指導意見,實施生物多樣性保護重大工程,強化外來物種管控,舉辦好《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
四是堅定不移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堅持多邊主義,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海洋污染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領域國際合作, 進一步提升履行國際公約的能力、水平和實效。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和各自能力原則,主動承擔同國情、發展階段和能力相適應的環境治理義務,推動構建綠色“一帶一路”,推進綠色投資、綠色貿易發展,加強南南合作以及同周邊國家的合作,展現我國負責任大國形象。
五是堅定不移建設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動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增強全社會生態環保意識,構建黨委領導、政府 主導、企業主體、社會組織和公眾共同參與的“大環保”格局。繼續推進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加大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對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嚴懲重罰。構建以排污許可制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監管體系。推進排污權、用能權、用水權市場化交易,擴大碳市場交易範圍,建立健全風險管控機制。認真貫徹落實新時代黨的組織路線,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加快打造生態環境保護鐵軍。
近日,陝西省榆林市麻黃梁土地質公園及麻黃梁黃土地質博物館全面建成,成為暑期人們科普教育及休閒好去處(圖:新華社)
持續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
切實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記者:中國一直是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為應對氣候變化,中國作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受到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目前,這項工作的整體部署和進展情況如何?
黃潤秋: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習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氣候 雄心峰會上鄭重宣布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等一系列中長期目標和願景。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研究碳達峰和碳中和的基本思路和主要舉措。這為我國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的道路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
應對氣候變化、降低碳排放,是我國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實現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內在要求,需要不斷提高全社會綠色低 碳發展的意識,充分調動部門、地方、行業的力量,各司其職、形成合力。
首先,要明確目標、壓實責任、嚴格監督,明確地方、行業的達峰目標和實施方案,並做到積極而有力度,鼓勵有條件的地方率先達峰。
其次,要採取更有力的措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大力發展非化石能源,加快推動可再生能源發展;全面推進重點領域綠色低碳 行動,大力發展低碳交通,積極發展綠色建築,推動綠色低碳技術創新,推行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
另外,我們已於今年7月16日正式啟動了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第一個履約周期,把全國燃煤發電行業2,162家企業納入到了碳市場的範圍,總共覆蓋了45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
為了穩妥地推進這項工作,從2011年開始我國就在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和深圳七個省市開展了地方的碳市場試點,主要是探索碳市場管理的制度體系。通過多年試點,在碳排放核算、配額分配、核查、履約清繳這些制度建設方面積累了寶貴經驗,為全國碳市場的啟動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下一步,在發電行業碳市場運行良好的基礎上,我們將會擴大碳市場的覆蓋範圍,逐步納入更多的高排放行業,逐步豐富交易 品種、交易方式和交易主體,提升市場的活躍度,實現全國碳市場的平穩有效運行和健康持續發展,切實提升氣候治理能力。
記者:愛護環境,從我做起、從人人做起,減污降碳也需要全民參與。生態環境部在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方面有什麼經驗和體會?
黃潤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生態文明是人民群眾共同參與、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事業,美麗中國建設同每個人息息相關,離不開每一個人的努力。近年來,在廣泛動員公眾參與生態環境保護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是不斷提高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大力宣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色發展理念,組織推選最美生態環保志願者活動,舉辦生態環保主題的攝影和書畫大賽,出版生態文學作品,開設生態環境保護課堂等,積極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企業、進家庭。
二是鼓勵全社會參與生態環境保護監督。我們堅持把人民群眾投訴舉報作為精準發現生態環境問題的有效途徑和一座“金礦”, 不斷暢通投訴渠道,抽查投訴舉報辦理情況,對問題解決不到位的提出修改意見,退回地方重辦。
三是引導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2018年,我們聯合多部門共同啟動了“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主題實踐活動,湧現了一大批 典型案例、先進人物和代表作品,有力推動了公眾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傳播綠色理念。
總的來看,這些工作都取得了滿意效果,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意識不斷增強,渠道不斷拓展,全社會綠色意識、環保意識、低碳意識都得到了進一步增強。
編輯:王心妍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