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玉山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於青年時代就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從1980年回港至今40年來,他相繼在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公開大學5校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滋蘭樹蕙,作育英才。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楊潤雄局長稱讚他是“充滿熱忱的教育家,對專上教育發展貢獻良多。”他的40年從教歷程,最深沉的底色是愛國,最鮮明的特點是育人,最高尚的品質是奉獻!
文|香港 樂山
黃玉山
為師:學高身正育英才
黃玉山出生在菲律賓華僑家庭,童年時同母親在福建廈門生活。8歲那年他跟隨母親來香港,先後就讀於漢華小學和威靈頓中學。14歲時,母親去了菲律賓,黃玉山繼續獨自留港念書,開始了他青少年時代獨立、自律的生活。因在內地和香港的傳統愛國學校接受教育,他喜歡與同學分享內地的發展情況,被同學稱為“大陸專家”。
1968年黃玉山考入香港浸會學院生物系。他在學業之餘,加入校外進步學生社團,經常與青年朋友開展社會活動。1972年從浸會學院畢業後,他認為要影響他人,最好的職業就是教育,因此立志當一名教師。他深知將來若要站穩講台,就必須充實自己,於是決心出國深造,並申請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攻讀碩士。導師對黃玉山青眼有加,除了獎學金以外,還額外配發助教薪水,並鼓勵他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讀完了兩年碩士、三年博士,以“院長榮譽”優異成績畢業。自此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當中。
黃玉山認為辦學校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才成人,既要讓學生在專業技能上實現“硬件硬”,也要在人文學識素養上做到“軟件軟”。對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以行動來影響,倡導“只要學生願意,我們一起跑”。凡學生活動,不論周末假日,他只要在港都會參加,與學生建立十分融洽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是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一直與他保持密切的師生情誼,林漢明和另外三位師弟每年正月初三都會來黃玉山家拜年。
今年3月26日,香港公開大學為黃玉山校長舉行一場疫情下別開生面的線上線下歡送會,公大大禮堂200多名師生職員在座,欣喜回顧黃玉山帶領公大7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黃玉山說“7年的公大日子,是我從事教育工作40年來最有滿足感、最難以忘懷的寶貴時光。”令人感動的是公大共13屆學生會長,除了2名因疫情原因身處海外未能到場,11名會長齊聚公大祝賀校長榮休。有的學生在公大校園網上留言說:“您的名聲不是靠吹噓的,而是您的奉獻應得的。”“一直以有您這樣一位愛國教育家而感到驕傲!”
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籃球隊組織友誼賽歡送黃玉山校長,並送予1號球衣
如何看待學生的成功,黃玉山認為,有一個好的職業,就基本可以,在此基礎上,若能出類拔萃,當然更好;而看待大學的成功與否,既要看學生的素質,也要看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他認為香港在育人上重視還不夠,大學資助委員會(UGC)屬下有五個委員會,還沒有“育人委員會”,不能很好地承擔起政府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期盼。
科研:服務國家擺首位
1977年,27歲的黃玉山以第一作者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第一篇高層次論文。博士畢業時,他選擇了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員。在加拿大生活很好,每個周末可以請朋友在家中燒烤,也經常與留加學人組織活動,搞座談會、圖片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發展。導師建議他留在加拿大發展,但他不願意就這樣安逸地過一輩子,也不願意當老華僑,堅定回港貢獻自己的家鄉。
1980年,他利用回港探親的機會,悄悄申請了香港理工學院教職,起初沒有被錄用。原來理工學院的系主任以為他有博士學位又有高質量的研究論文,不會真正來理工學院。黃玉山專門訪校表達誠意,被當場錄用。
在香港高校,他開始有計劃地聚焦環境科學研究,與內地高校開展合作科研項目,紅樹林研究是其中最突出的項目。他在香港城市大學成立紅樹林中心,拓展為一個植物生態系統研究,擔任亞太區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會議主席,與同行合著《香港紅樹林》《香港紅樹林考察指南》兩部著作。90年代深圳市因城市發展考慮,曾經想把紅樹林砍了開發地產,黃玉山等科學家致信深圳市高層力勸,成功保下一片珍貴的紅樹林,成為海岸旁一道亮麗蒼翠的風景。
1984年,黃玉山與浸會大學吳清輝、莫民雄教授等成立了香港學者協會,在香港團結一批關心中國發展的學者,也圍繞香港在回歸後如何發展進行探討。為擴大影響,經常舉辦時事及科技座談會,促進兩地學術交流等。1987年開始舉辦“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吳家瑋、田長霖、崔琦、葛守仁先後應邀主講。與此同時,推動註冊成立了“振華扶貧基金”,每年籌款數十萬元,通過國家科委捐助給貧困農村開展農業教師的培訓,每年組織人員到內地交流一至兩周,手把手地輔導內地科技人員。黃玉山到過大別山、井岡山、延安,做蹲點扶貧,幫助當地農民種植枸杞、改良蘋果等,每年有200餘名內地技術人員受益。科技扶貧計劃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也令香港學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國家做些貢獻。
1987年,黃玉山與香港中文大學學生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推出一個“策略性排污計劃”,當局不顧中國政府反對,執意要在維港下造一條150米深30多公里長的排污管,把全香港未經處理的污水集中直接排入中國南海。黃玉山領導的學者協會迅速聯署了200多名學人,從專家的角度批駁這一做法搞混海水釋出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收窄港道影響自淨能力、衝擊海洋生態後果難料、殺雞取卵做法不負責任,如此破壞海洋環境,將給國家造成無可挽救的禍害。嚴正告誡港英當局“歷史性的錯誤不能再錯下去”。經過幾個回合的博弈與較量,製造強烈反對的社會聲勢,最終叫停了該項目,並促使政府在發展重大工程前要多徵詢本地專家學者意見,不能走動輒花費大筆公帑聘請外國顧問公司的老路。
在“香江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上,黃玉山與來自內地的香江學者們合照
為擴大內地學者來港學習深造,黃玉山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寫了一份建議給中央政府。這個建議在2010年12月促成了“香江學者計劃”的設立,協調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共同承擔此項目,他親任學術委員會主席,每年組織遴選約60名內地青年學者到香港從事博士後研究,已培養560餘名博士後。
黃玉山與內地學生團體幹事合照
治校:事必躬親謀發展
黃玉山相繼在香港5間知名高校任教履職,1997年任科大協理副校長,1998年被選聘為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2006年又被聘回科技大學任副校長,2014年獲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有朋友說,黃玉山幾乎把香港的主要大學都教了一遍、管了一圈,可謂是香港教育界的“教父”。
1990年,他仰慕吳家瑋校長創辦科技大學的熱忱,親自寫信給吳家瑋校長,要求加盟創建以共襄盛舉。吳校長愛慕志同道合者,即刻任命黃玉山為生物系教授。他成為了科大創校的最初10名教授之一。黃玉山在科大擔任生物系負責人,自己負責設計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買儀器、招生,一條龍都是自己做。他認為“科大是胼手胝足辦起來了,但這段時光最開心”。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期間,黃玉山在短短數年就實現了校財政扭虧為盈,學生擴至兩萬名,推動在大灣區開辦新校區,並讓香港公開大學華麗轉身為香港都會大學。這些里程碑式的發展跨越,端賴他付出大量心血。
黃玉山倡導大學之道、教研並舉,良性競爭、促進發展,不同院校、各領風騷。他認為大學的具體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一定要上心,凡事要親歷親為、用心用力,樹立榜樣。他在城市大學做副校長,有同事評價他對學校的情況很清楚,連哪裡掉下了一塊磁磚都知道。其次,要當好組織者,團結帶領學校管理層,知人善用,搞好團隊建設,必要時該換人就換人,不要怕做醜人。第三,要善於應對變化,要迎變、應變、求變,領導人就是要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做出抉擇。第四,要加強與內地合作,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科研工程,並向縱深發展。第五,要擴展師生的國際視野、有世界胸襟,能理解、學習和欣賞其它國家和民族的精彩,學習他人的長處。
黃玉山與醫護學院同學們一同整理製作防疫用品贈送給弱勢社群
參政:盡心盡責獻良策
黃玉山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擔任了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他盡心盡責參政議政。對自己能參與國家事務,黃玉山表示倍感榮幸、十分感恩,能在大時代中做點事,做應該做的事,說應該說的話,盡職盡心努力讓內地更了解香港,也讓香港更了解國家。他的人大提案每年都圍繞香港的教育科技,希望發揮香港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所需,也希望讓香港學者有機會參與國家大科學計劃,開展前沿尖端的科研項目。
黃玉山還擔任本港諸多法定機構和諮詢組織要職,如濕地諮詢委員會主席、課程發展議會主席、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香港獸醫管理局主席、消費者委員會主席等,積極投身公共服務,為香港發展貢獻力量。
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黃玉山說,落實愛國者治港,要把愛國者的大統戰做好,要有寬廣的心胸,愛國不分先後,什麼時候回心轉意都行,能幹的、肯幹的、願意奉獻的,都要納進來,熱情歡迎,把隊伍做大。
(作者係中央駐港機構研究員)
編輯:戴曉盈
校對:邸倩
監製:姚潤澤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黃玉山是共和國的同齡人,他於青年時代就立志獻身教育事業。從1980年回港至今40年來,他相繼在香港理工大學、中文大學、科技大學、城市大學、公開大學5校從事教學、科研與管理工作,滋蘭樹蕙,作育英才。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楊潤雄局長稱讚他是“充滿熱忱的教育家,對專上教育發展貢獻良多。”他的40年從教歷程,最深沉的底色是愛國,最鮮明的特點是育人,最高尚的品質是奉獻!
文|香港 樂山
黃玉山
為師:學高身正育英才
黃玉山出生在菲律賓華僑家庭,童年時同母親在福建廈門生活。8歲那年他跟隨母親來香港,先後就讀於漢華小學和威靈頓中學。14歲時,母親去了菲律賓,黃玉山繼續獨自留港念書,開始了他青少年時代獨立、自律的生活。因在內地和香港的傳統愛國學校接受教育,他喜歡與同學分享內地的發展情況,被同學稱為“大陸專家”。
1968年黃玉山考入香港浸會學院生物系。他在學業之餘,加入校外進步學生社團,經常與青年朋友開展社會活動。1972年從浸會學院畢業後,他認為要影響他人,最好的職業就是教育,因此立志當一名教師。他深知將來若要站穩講台,就必須充實自己,於是決心出國深造,並申請到加拿大麥吉爾大學攻讀碩士。導師對黃玉山青眼有加,除了獎學金以外,還額外配發助教薪水,並鼓勵他繼續攻讀博士學位。他讀完了兩年碩士、三年博士,以“院長榮譽”優異成績畢業。自此他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當中。
黃玉山認為辦學校的目的是培養學生成才成人,既要讓學生在專業技能上實現“硬件硬”,也要在人文學識素養上做到“軟件軟”。對學生的教育,關鍵是以行動來影響,倡導“只要學生願意,我們一起跑”。凡學生活動,不論周末假日,他只要在港都會參加,與學生建立十分融洽的關係。香港中文大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林漢明教授是他的第一位研究生,一直與他保持密切的師生情誼,林漢明和另外三位師弟每年正月初三都會來黃玉山家拜年。
今年3月26日,香港公開大學為黃玉山校長舉行一場疫情下別開生面的線上線下歡送會,公大大禮堂200多名師生職員在座,欣喜回顧黃玉山帶領公大7年來取得的巨大進步。黃玉山說“7年的公大日子,是我從事教育工作40年來最有滿足感、最難以忘懷的寶貴時光。”令人感動的是公大共13屆學生會長,除了2名因疫情原因身處海外未能到場,11名會長齊聚公大祝賀校長榮休。有的學生在公大校園網上留言說:“您的名聲不是靠吹噓的,而是您的奉獻應得的。”“一直以有您這樣一位愛國教育家而感到驕傲!”
香港公開大學和香港科技大學學生籃球隊組織友誼賽歡送黃玉山校長,並送予1號球衣
如何看待學生的成功,黃玉山認為,有一個好的職業,就基本可以,在此基礎上,若能出類拔萃,當然更好;而看待大學的成功與否,既要看學生的素質,也要看大學對社會的貢獻。他認為香港在育人上重視還不夠,大學資助委員會(UGC)屬下有五個委員會,還沒有“育人委員會”,不能很好地承擔起政府和社會對人才培養的期盼。
科研:服務國家擺首位
1977年,27歲的黃玉山以第一作者在《科學》(Science)雜誌發表了第一篇高層次論文。博士畢業時,他選擇了多倫多大學醫學院做研究員。在加拿大生活很好,每個周末可以請朋友在家中燒烤,也經常與留加學人組織活動,搞座談會、圖片展向外國人介紹中國發展。導師建議他留在加拿大發展,但他不願意就這樣安逸地過一輩子,也不願意當老華僑,堅定回港貢獻自己的家鄉。
1980年,他利用回港探親的機會,悄悄申請了香港理工學院教職,起初沒有被錄用。原來理工學院的系主任以為他有博士學位又有高質量的研究論文,不會真正來理工學院。黃玉山專門訪校表達誠意,被當場錄用。
在香港高校,他開始有計劃地聚焦環境科學研究,與內地高校開展合作科研項目,紅樹林研究是其中最突出的項目。他在香港城市大學成立紅樹林中心,拓展為一個植物生態系統研究,擔任亞太區紅樹林生態系統國際會議主席,與同行合著《香港紅樹林》《香港紅樹林考察指南》兩部著作。90年代深圳市因城市發展考慮,曾經想把紅樹林砍了開發地產,黃玉山等科學家致信深圳市高層力勸,成功保下一片珍貴的紅樹林,成為海岸旁一道亮麗蒼翠的風景。
1984年,黃玉山與浸會大學吳清輝、莫民雄教授等成立了香港學者協會,在香港團結一批關心中國發展的學者,也圍繞香港在回歸後如何發展進行探討。為擴大影響,經常舉辦時事及科技座談會,促進兩地學術交流等。1987年開始舉辦“傑出華人科學家講座”,吳家瑋、田長霖、崔琦、葛守仁先後應邀主講。與此同時,推動註冊成立了“振華扶貧基金”,每年籌款數十萬元,通過國家科委捐助給貧困農村開展農業教師的培訓,每年組織人員到內地交流一至兩周,手把手地輔導內地科技人員。黃玉山到過大別山、井岡山、延安,做蹲點扶貧,幫助當地農民種植枸杞、改良蘋果等,每年有200餘名內地技術人員受益。科技扶貧計劃得到了國家領導人的肯定,在內地有較大的影響,也令香港學人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為國家做些貢獻。
1987年,黃玉山與香港中文大學學生
1980年代初港英政府推出一個“策略性排污計劃”,當局不顧中國政府反對,執意要在維港下造一條150米深30多公里長的排污管,把全香港未經處理的污水集中直接排入中國南海。黃玉山領導的學者協會迅速聯署了200多名學人,從專家的角度批駁這一做法搞混海水釋出重金屬等有害物質、收窄港道影響自淨能力、衝擊海洋生態後果難料、殺雞取卵做法不負責任,如此破壞海洋環境,將給國家造成無可挽救的禍害。嚴正告誡港英當局“歷史性的錯誤不能再錯下去”。經過幾個回合的博弈與較量,製造強烈反對的社會聲勢,最終叫停了該項目,並促使政府在發展重大工程前要多徵詢本地專家學者意見,不能走動輒花費大筆公帑聘請外國顧問公司的老路。
在“香江學者計劃”周年學術交流會上,黃玉山與來自內地的香江學者們合照
為擴大內地學者來港學習深造,黃玉山以全國人大代表的身份,寫了一份建議給中央政府。這個建議在2010年12月促成了“香江學者計劃”的設立,協調全國博士後管委會辦公室和香港學者協會共同承擔此項目,他親任學術委員會主席,每年組織遴選約60名內地青年學者到香港從事博士後研究,已培養560餘名博士後。
黃玉山與內地學生團體幹事合照
治校:事必躬親謀發展
黃玉山相繼在香港5間知名高校任教履職,1997年任科大協理副校長,1998年被選聘為香港城市大學副校長,2006年又被聘回科技大學任副校長,2014年獲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有朋友說,黃玉山幾乎把香港的主要大學都教了一遍、管了一圈,可謂是香港教育界的“教父”。
1990年,他仰慕吳家瑋校長創辦科技大學的熱忱,親自寫信給吳家瑋校長,要求加盟創建以共襄盛舉。吳校長愛慕志同道合者,即刻任命黃玉山為生物系教授。他成為了科大創校的最初10名教授之一。黃玉山在科大擔任生物系負責人,自己負責設計研究生和本科生課程、買儀器、招生,一條龍都是自己做。他認為“科大是胼手胝足辦起來了,但這段時光最開心”。任香港公開大學校長期間,黃玉山在短短數年就實現了校財政扭虧為盈,學生擴至兩萬名,推動在大灣區開辦新校區,並讓香港公開大學華麗轉身為香港都會大學。這些里程碑式的發展跨越,端賴他付出大量心血。
黃玉山倡導大學之道、教研並舉,良性競爭、促進發展,不同院校、各領風騷。他認為大學的具體管理工作,首先管理者一定要上心,凡事要親歷親為、用心用力,樹立榜樣。他在城市大學做副校長,有同事評價他對學校的情況很清楚,連哪裡掉下了一塊磁磚都知道。其次,要當好組織者,團結帶領學校管理層,知人善用,搞好團隊建設,必要時該換人就換人,不要怕做醜人。第三,要善於應對變化,要迎變、應變、求變,領導人就是要在複雜多變的環境中做出抉擇。第四,要加強與內地合作,積極參與國家的重大科研工程,並向縱深發展。第五,要擴展師生的國際視野、有世界胸襟,能理解、學習和欣賞其它國家和民族的精彩,學習他人的長處。
黃玉山與醫護學院同學們一同整理製作防疫用品贈送給弱勢社群
參政:盡心盡責獻良策
黃玉山是第十一、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也擔任了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基本法委員會委員,他盡心盡責參政議政。對自己能參與國家事務,黃玉山表示倍感榮幸、十分感恩,能在大時代中做點事,做應該做的事,說應該說的話,盡職盡心努力讓內地更了解香港,也讓香港更了解國家。他的人大提案每年都圍繞香港的教育科技,希望發揮香港科技力量服務國家所需,也希望讓香港學者有機會參與國家大科學計劃,開展前沿尖端的科研項目。
黃玉山還擔任本港諸多法定機構和諮詢組織要職,如濕地諮詢委員會主席、課程發展議會主席、香港學者協會主席、香港獸醫管理局主席、消費者委員會主席等,積極投身公共服務,為香港發展貢獻力量。
對於香港未來的發展,黃玉山說,落實愛國者治港,要把愛國者的大統戰做好,要有寬廣的心胸,愛國不分先後,什麼時候回心轉意都行,能幹的、肯幹的、願意奉獻的,都要納進來,熱情歡迎,把隊伍做大。
(作者係中央駐港機構研究員)
編輯:戴曉盈
校對:邸倩
監製:姚潤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