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修例」時代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淺析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呂留鋒I太平資產管理(香港)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本文從香港近年困境、重新再出發舉措以及穩健的金融運營狀況等方面進行論述說明:經歷「修例風波」之後的香港,在中央的正確領導和全面支持下,經歷磨難重新再出發,仍將是當之無愧的國際金融中心。
一、近年香港營商環境面臨的困境
一是「修例風波」嚴重損害香港社會穩定和營商環境。2019年發生「修例風波」,令香港社會出現前所未有的動盪混亂,繁榮安全的香港變得面目全非,嚴重損害了香港社會穩定和營商環境,「東方之珠」面臨回歸以來最嚴峻的困局,有人開始質疑香港能否保持其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
二是新冠疫情反復,通關不斷延期,本地商業受到重創。2020年初新冠疫情暴發,香港於2月8日開始「封關」。此後,香港疫情多次反復,通關時間一再延期。2020年,香港零售業總銷貨價值近3,265億港元,同比下降24%,價值和數量指數也分別僅為67.5和65.8,顯示本地商業活動受到重大影響。
三是國家對澳門、海南的大力支持,引發香港被取代的擔憂。近年來中央密集出台鼓勵政策,大力發展澳門和海南經濟。國家支持澳門探索在橫琴建立證券交易所、發展中醫藥製造、特色金融和高新技術產業等。2020年6月國家公布海南自由港建設總體方案,將在海南全島實行以「零關稅」為基本特徵的貨物貿易自由化制度,將對實行「零關稅」清單管理的貨物及物品,免徵進口關稅、進口增值稅和消費稅等。2021年6月發布了《海南自由貿易港法》和《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白皮書》等。國家對澳門和海南的支持政策引發香港有可能被取代或部分取代的擔憂。
二、在國家支持下香港迅速
撥亂反正重新再出發
(一)香港國安法出台和選舉制度改革為香港撥亂反正重新再出發奠定了法治基礎。
2020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國安法列於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同日由特區政府頒布實施,香港國安法的制定實施填補了香港在維護國家安全領域的漏洞,一年多來香港國安法的實施令香港社會回復了安寧。2021年3月全國人大高票表決通過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相關決定,之後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和附件二修訂案。特區政府迅速啟動本地立法並於5月三讀通過。香港選舉制度改革擴大和保障香港社會各界均衡有序的政治參與,從制度上確保「愛國者治港」。這些制度建設和法律的完善迅速讓香港撥亂反正,為香港重新再出發奠定了法治基礎。
(二)香港政府加大愛國主義教育與增強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為香港再出發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
2021年4月香港國安委首次主辦全民國家安全教育日活動,7月特區政府保安局推出香港國安法頒布一周年展覽。2021年7月10日,香港愛國主義教育高峰論壇在港舉行,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指出要「理直氣壯地在香港推行愛國主義教育」。2021年香港社會各界共同舉辦「賀建黨百年慶香港回歸」系列活動,舉辦「薪火相傳」接力跑、光影3D耀維港、《1921》觀影、「海陸巡遊」等形式豐富的慶祝活動。香港居民的國家意識正在增強,對「中國人」身份的認同感也逐步提高,為香港再出發奠定了社會思想基礎。
(三)國家「十四五」規劃助力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奠定了香港再出發的國家政策基礎。
針對香港近年面臨的困境,中央政府多次表態全面支持香港政府,有信心維護香港長期繁榮穩定。2021年國家「十四五」規劃出爐,提及支持港澳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經濟發展方面: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強化香港作為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國際資產管理中心及風險管理中心;支持香港建設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支持香港服務業向高端高增值方向發展。支持香港提升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和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以及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方面:深化並擴大內地與香港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加強兩地各領域交流合作,建設深港河套等粵港澳重大合作平台,推出香港青年到大灣區內地城市求學就業創業便利措施等舉措。
社會發展方面: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內地發展和生活居住的政策措施,加強憲法和基本法教育、國情教育,增強港澳同胞國家意識和愛國精神。通過學校教育和其他不同途徑加強港人更好地了解國家發展,特別是提高對國家安全的認識。
(四)疫苗迅速供港,防控和互認機制逐步完善,通關可期。
在全球疫苗需求非常龐大、供應非常緊張時,中央政府短時間內迅速組織大量疫苗到港,及時滿足香港人民的迫切需要:2021年2月首批約100萬劑國產科興疫苗抵港,3月和7月第二、三批累計約270萬劑疫苗抵港。自4月份以來,香港本土新增病例持續下降。為鼓勵市民接種疫苗,各大商家也自發推出各種「大抽獎」計劃。截至8月10日,特區政府已為合資格人士接種超過6百萬劑疫苗。同時,中央支持並要求香港特區政府採取一切「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必要措施,在香港疫情可控的情況下,通過「健康碼」互認,逐步有序恢復粵港人員往來。目前,港版健康碼研發已經完成,可與廣東澳門互認。
(五)加大加快金融相關制度改革,鞏固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
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2018年,香港聯交所推行上市制度改革,針對同股不同權架構的公司、生物科技公司以及擬作第二上市的公司,在上市規則中分別新增第8A、18A和19C章,增強制度包容性,吸引新經濟公司到香港上市。自2018年香港交易所推行上市改革以來,香港已經成為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生物科技融資中心,生物科技生態圈亦迅速發展。2020年,通過第18A章上市的生物科技公司獲納入港股通,有助這些生物科技公司豐富資金來源。生物科技指數的推出,為新型交易所指數基金的誕生創造了重要條件。
有限合夥基金(LPF)制度:2020年8月31日,香港《有限合夥基金條例》(第637章)正式實施。該條例旨在建立新的有限合夥基金制度,創建了可與其他主要司法管轄區相媲美的有限合夥制度,讓基金管理公司和基金架構都能夠處在同一個司法管轄區,避開在多個司法管轄區運作的複雜性,節約設立時間和成本,從而有助於提升香港作為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地位,吸引私人投資基金在香港成立。截至2021年5月,已注冊有限合夥基金達超過200個。此外,香港立法會通過修改針對《稅務條例》中附帶權益豁免徵稅的議案,為香港有限合夥基金管理人提供稅務優惠以吸引更多私募基金在港營辦。
推動REITs市場發展:根據特區行政長官2020年施政報告,未來三年(即自2021年5月至2024年5月)將資助房地產投資信托基金(REITs)在香港上市,獲香港證監會認可並在香港上市的合資格房托基金將獲資助其付予本地專業服務提供商(例如律師、核數師及物業估值師等)費用的七成,上限為每隻基金800萬港元。
深化互聯互通:2021年2月,中國人民銀行、銀保監會、證監會、外匯局與香港金管局、香港證監會、澳門金管局簽署《關於在粵港澳大灣區開展「跨境理財通」業務試點的諒解備忘錄》。7月,香港金管局表示與中國人民銀行正在敲定債券通南向通實施細節,預計近期將啟動。同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表示,「跨境理財通」大量工作已完成,相信很快會公布推出日期。
三、香港仍是當之無愧的
國際金融中心
(一)金融和住宅業在逆境中表現出較強韌性。
註:金融及保險行業2020年數據為前3季度數據
資料來源:香港特區政府
註:私人住宅數據為九龍區70-100平米私人住宅統計數據
資料來源:中原物業指數香港政府差餉物業估價署
受「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影響,香港本地生產總值同比接連下滑,而金融及保險行業則表現出較強韌性,2019和2020年同比增長率分別為2.8%和3.6%。據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顯示,銀行業中僅在2020年4-10月期間,流入港元體系的資金就有約500億美元。截止2021年5月末,銀行體系總存款額較國安法實施前增加了5.6%至14萬9千億港元。香港外匯儲備超過3.8萬億港元,為貨幣基礎的1.8倍。全球排名前100名的銀行中,有78間在港運營。香港同時是亞洲保險密度最高的市場,2020年末人均保費超過9,700美元,全球前20名的保險公司中,有13間在港運營。
受「修例風波」和新冠疫情影響,2020年香港住宅物業租售價格出現短暫調整,但2021年後已出現明顯反彈。
(二)利用外資規模保持穩定。
2019年,在中美貿易戰和「修例風波」的不利環境下,香港來自美國的直接投資存量同比仍增長20.5%;同為亞洲國際金融中心的新加坡,對香港直接投資存量同比增長2.9%。根據立法會數據,2020年1至9月香港外來直接投資流入量多達5,820億港元,同比增加154%。2020年截至9月底,香港外來直接投資頭寸多達15萬億港元,相當於本地生產總值5.63倍。
香港證監會數據顯示,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在2020年錄得2,620億美元的淨資金流入,佔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按年增長額的33%。證監會官員表示, 受惠於2020年的強勁外資資金流入, 香港的資產管理、基金顧問、私人銀行及私人財富管理業務錄得大幅增長,體現了香港作為領先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的競爭力。
(三)全球領先IPO市場,證券行業煥發新機。
資料來源:香港聯交所
長期以來,香港市場IPO募資額一直位居全球前列,2020年金額近513億美元,同比增長28%,位居全球第2位。畢馬威發布的諮詢報告顯示,2021年上半年,港交所的募集資金總額約260億美元,僅次於納斯達克和紐交所,暫時位列全球交易所的第三位,但今年上半年香港交易所的募資總額已創同期歷史新高。
據香港特區政府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信息,國安法頒布以來新股募資超過5,170億港元,按年增長54%。同期港股每日平均成交額超過1,640億港元,增長69%。滬港通方面,北向和南向資金平均日成交額達1,116和375億港元,增長分別97%和146%。自2018年上市制度改革後至2021年6月末,超過51間新經濟公司在港上市,募資規模超過5,100億港元。
(四)國際資產及財富管理中心地位日益突出。
資料來源:香港金融管理局,香港證監會,香港財經事務局
根據2021年7月22日香港證監會發布《2020年資產與財富管理活動調查》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底香港管理資產按年上升21%至349,310億港元(245,050億美元),其中非香港投資人繼續成為香港資產及財富管理業務的主要資金來源,佔比超過64%,在非香港投資人中,北美投資人的佔比最大,為22%,其次是包括澳洲和新西蘭在內的亞太其他地方(13%)。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香港是亞洲最大的對沖基金及第二大的私募基金集中地(管理規模分別超過4,200億和1,700億美元)。香港資產管理公司的數目由2019年底的1,808家增至2020年底的1,878家,在疫情衝擊下仍保持3.9%的增幅。此外,香港私人銀行的資產管理規模較2019年上升19%。
(五)全球離岸人民幣業務樞紐地位持續強化。
香港金融管理局年報顯示,2020香港人民幣實時全額支付系統的日均交易額創1.2萬億元人民幣的新高。根據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統計數字,香港穩佔全球人民幣支付交易七成以上。2020年經香港銀行處理的人民幣貿易結算額增至6.38萬億元人民幣,較2019年增加17.1%。
據財經事務及庫務局數據,截至2021年5月,香港是全球最大的離岸人民幣資金池,規模超過8,500億人民幣。
(六)作為內地與世界「超級聯繫人」的作用不斷加強。
作為內地貨物進出口的重要樞紐,2020年,香港是內地第四大貿易夥伴。內地海關統計數字顯示,2020內地與香港之間的雙邊貿易總額達2,796億美元,佔內地對外貿易總額6.0%。
香港還是中資企業出海的重要節點,2019年內地企業對香港直接投資流量636億美元。截至2019年底,內地累計對香港實際投資11,701億美元,佔內地累計對外投資總額的55.7%。截至2019年底,香港164間持牌銀行中,有30間由內地資金擁有。
香港是海外投資者進入中國的關鍵通道,2019年香港對內地實際投資金額963億美元,佔內地引進外資總額的69.7%。截至2019年底,香港對內地累計實際投資額11,955億美元,佔內地累計引進外資總額的55%。
(七)上海與香港不是競爭對手關係,而是互補互利互惠關係。
深化資本市場互聯互通:在互聯互通、金融及理財產品開發等各個方面加強合作。優化滬港通和多地上市機制,推動債券南向通落地,爭取「跨境理財通」到上海和長三角落地。
加強離岸在岸人民幣市場進行協同管理:考慮在上海設立與境外聯通的離岸市場,由央行協同香港金融管理局,對境外人民幣的流動性進行調控。
拼船出海,合力服務「一帶一路」建設: 滬港之間建立「綠色通道」,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攜手做專業服務,優勢互補,雙方得利。
加強兩地科技合作:金融科技方面,加強在區塊鏈、大數據、雲計算、支付技術等領域的合作,共同促進兩地金融行業的技術升級。健康科技方面,兩地在生物醫藥、先進醫療器械、CRO等領域加強合作。
四、結語
根據英國Z/Yen集團與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3月最新發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報告,香港在全球金融中心總排名為全球第四位,比上次排名上升一位,比新加坡高一位。在營商環境、人力資本、基礎設施、金融業發展水平、聲譽和綜合等維度,香港的全球競爭力排名均位居前五位。
綜上所述,雖然經歷一些短期的挑戰與困境,但香港已經做好再出發的準備,背靠祖國內地、面向全球的優勢使得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依然且愈發穩固。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9-10月號第22-27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