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障礙廣引外地人才 儘快緩解香港醫生短缺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黃元山 I 團結香港基金高級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長
田詩蓓 I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
全球各地未來普遍面臨醫生短缺危機,香港的情況更為嚴重。增加本地培訓醫生數量,對醫療人力資源結構和分布作系統性的變革,是解決本地醫生荒的主要策略,但需時較長。香港當務之急是大刀闊斧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務求在短期內緩解醫生嚴重短缺困境。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團隊認為,香港特區政府和各持份者當前的首要任務是堅決消除本地醫療體系存在的障礙,儘快打開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大門。研究團隊就此提出六大改革方向、22項建議。
香港醫生短缺問題日趨嚴重
香港正加速老齡化,唯醫生數量遠未能追上需求。本港醫生數目對長者(≥65歲)和慢性病患者人口的比率分別由2000年的13.9和11.7下降至11.4和6.8。要恢復至2000年的相關比例水平,必須立即增加數以千計的醫生。
2021年5月3日,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香港醫院管理局2021年研討大會開幕典禮。左起為醫管局主席范鴻齡、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林鄭月娥和醫管局行政總裁高拔陞醫生在典禮合照
然而,香港特區政府食物及衞生局最新的《醫療人力推算2020》報告承認,本港在短至中期醫生供求差距只會進一步擴大;以2017年的醫療服務水平作標準,2030年醫生短缺人數預計將達1,610名,2040年更將達至1,949名。可惜的是,團結香港基金早於2019年報告指出,特區政府採取的醫療服務標準明顯偏低且已不合時宜,相關推算大大低估了實際的短缺情況。
醫生短缺是全球性問題。世界衞生組織2016年發表報告《衞生人力資源全球戰略草案:衞生人力2030》指出,在最佳估算下,31個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成員國在2030年將面臨120萬名醫生短缺。
香港面臨的問題更加嚴重,醫生對人口比例比世界先進經濟體大幅落後。截至2020年,香港人口達750萬,但只有15,298名正式註冊醫生,即每1,000人中約只有2.0名醫生,新加坡為2.5名,OECD成員國平均為3.5名。可見對比亞洲其他經濟體和世界發達地區,香港表現明顯遜色。要趕上新加坡和OECD成員國的平均醫生對人口比例,香港需分別增添約3,500名和11,000名醫生。
香港除了醫生總量短缺,還需面臨醫療體系內部嚴重的結構性缺陷。現時公營醫院醫生照顧約九成香港住院病人,醫生數量卻不足本地整體醫生人手50%,醫療需求與人手供應比例明顯失衡。加上工時長、與病人交流時間少及工作環境欠佳,醫院管理局過去五年的醫生流失率讓人嘆息;特區政府統計,2020年醫管局專科醫生及準專科醫生數目已出現至少660名的短缺。
數據顯示,香港公營醫療服務不論是意外及急症服務、專科門診診所約診還是住院服務,輪候時間一直有升無減,增加市民延誤診斷和治療的可能性。總括而言,醫生嚴重短缺,醫療服務質素持續下降,最終受損的是香港市民。
當務之急是大量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
為了改善日益惡化的醫生短缺情況,過去十年香港嘗試推出不同政策,以減低公營體系的醫生流失率。
這些措施包括加大本地醫科生資助培訓學額,由2005-2006年度的250名,大幅增加90%,至2016-2017年度的470名;而2019-2020至2021-2022每個財政年度將再增加60個學額,盼望可在中長期紓緩香港醫生短缺問題。
此外,香港醫管局在2015-2016年度推出了特別退休後重聘計劃,將2015年6月起入職僱員的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2018年亦推出自選兼職招聘網站,以加大挽留人才的力度。
然而,以上種種方案對縮減醫生供應缺口,成效不彰。香港要在短期內有效緩解醫生荒,當務之急是大量引進優質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雖然現時非本地培訓醫生可循正式註冊、或有限度註冊的途徑在港註冊,可是這些途徑均不甚完美,一直限制著非本地培訓醫生到本港醫療體系服務的動機和實際數量。
不說不知,非本地培訓醫生曾經是香港醫生人手供應的主要來源。1996年9月之前,來自指定英聯邦國家的合資格非本地培訓醫生可不經香港執業資格試,而獲得正式註冊執業資格。只是當此路徑於回歸後被取消後,持有非本地醫學資格的醫生新增註冊醫生比例亦急跌,並持續停留在低水平,而香港新註冊醫生人數亦逐年大幅下降。
香港特區政府於2021年2月公布了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新路徑的立法方案,大量引用團結香港基金2019年發布的《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政策倡議報告建議。新方案下,已是香港永久居民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只要符合特定條件,便可豁免執業試,在港正式註冊。指定條件包括:i)申請人必須在受認可的醫學院畢業;ii)擁有醫生專業資格;以及iii)在公共醫療機構工作滿指定的時間。
此政策縱能為香港突破醫生供應困局,但要持續吸納優秀的醫生人才,大幅提升醫生人手供應,特區政府仍需下苦功。尤其是團結香港基金對在香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進行訪談和問卷調查後發現,不論其專業程度為何,非本地培訓醫生要在香港發展醫療事業,均遇到種種難關,大大減低他們來港執業的意慾。
故此,香港特區政府和各持份者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識別和消除本地醫療體系中任何阻礙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的關卡,真正打開能高效招攬優質非本地培訓醫生的大門。
對破除障礙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的
六大建議
團結香港基金在聽取業界和社會各界呼聲後,就打破香港醫療體系對引進非本地培訓醫生的障礙及短期內大幅增加香港醫生人手的目標,提出以下六項建議方向。
一、香港必須加強醫療人手規劃上的管治及策略性視野。(1)醫管局應定期、詳盡地公開披露醫生(特別是資深醫生)的離職細節,以及定期填補空缺的方式,以確保能適時填補空缺,亦應定期披露離職及相關繼任醫生的年資。(2)特區政府應協調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招聘規劃,包括提升相關各方的協同效應,並制訂清晰的招聘成效評估框架。(3)特區政府應規定醫管局和衞生署按《醫療人力推算2020》推算的醫生短缺數字增聘醫生人手,並要求有關部門交代如何有效運用全球招聘的額外撥款。 (4)特區政府應要求醫專為其於組織、監管、評核及認證專科培訓和資格的法定權力問責,並應清晰公布所有非本地專科資格的認證及承認準則。
二、香港可考慮為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實習機會以及明確的事業發展路徑。(1)允許未完成全期實習,但持獲認可的首個醫學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參加香港醫務委員會執業資格試。(2)有限度註冊超過一年的醫生在通過執業資格試後,應獲寬免評核期。(3)特區政府應規定醫療機構提供實習機會,並將之開放予未能在其受訓地取得實習機會的合資格且具香港永久居民身分的非本地醫科畢業生。特區政府可考慮設立一個機制,讓這些醫生在港完成實習後,能為本地醫療體系繼續提供公共服務。
三、香港應增加對非本地培訓醫生專科培訓的投資。(1)特區政府應提供額外撥款,並規定醫管局及醫專須協助獲有限度註冊的非本地培訓醫生獲得持續培訓的機會。(2)考慮到醫管局向正式註冊醫生提供為期九年綜合合約以助其完成專科訓練,醫專及醫管局應合作,考慮向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綜合合約,以便其繼續專科訓練,但須確保不影響本地醫科畢業生的培訓機會。(3)特區政府應授權醫專向相關的分科學院分配培訓名額,以便為醫管局聘用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提供專科培訓機會,並讓香港永久居民優先獲得名額。(4)由醫專有系統和統一管理,並清晰公開地發布獲認可的非本地專科資格及其他分科學院入學條件的清單,以便利有興趣申請人士掌握有關資訊。
四、香港須善用及培育寶貴的人力資源,完善非本地培訓醫生管理服務機制。(1)醫管局應消除或會對非本地培訓醫生事業發展構成障礙的所有關卡,讓非本地培訓醫生能與其本地同儕一樣,擁有憑能力晉升的機會。(2)特區政府應確保其建議路徑下設立的委員會能獨立運作,為特區政府提出吸納非本地培訓醫生的新建議訂定認可醫學院名單。特區政府應設立上訴機制,以檢討資深非本地培訓醫生的申請資格,即使其未符合議案的指定準則。(3)獲醫管局或衞生署聘任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只要繼續為公營醫療機構服務,香港醫務委員會便應取消其有限度註冊年期。如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在醫管局或衞生署服務滿一定年期,亦應考慮放寬其執業場地限制;唯此兩項放寬須視乎醫生表現及評核結果而定。(4)特區政府應考慮設立一個包括國際專家成員在內的獨立專科認證機構,專門負責審核並認證可納入香港專科名冊的專科培訓課程及資歷。另外,特區政府亦可考慮改組直屬醫委會的醫委會教育及評審委員會(EAC)擔起此責。(5)醫專院士和成功通過CSR並獲認可為有等同資格的醫生在香港發展事業應享有相同待遇(包括職業晉升機會),應允許通過CSR的專科醫生成為相關分科學院的院士。
五、香港應採用國際資格電子履歷(EPIC),以簡化報考和醫生註冊程序。
六、香港應對香港醫委會執業資格試的評核標準進行檢討,以保公平。(1)香港醫務委員會應策略性地投資執業資格試的支援措施,包括提供詳細溫習材料、詳盡無遺的考核範圍,以及讓考生選擇在海外試場或經電子平台應考。(2)香港醫務委員會應取消執業資格試的負面評卷機制。(3)香港醫務委員會應落實措施,以確保考試標準更為公平。這包括由本地培訓醫科畢業生定期參與執業試標準校準及/或設立獨立考評機構,為本地及非本地培訓醫生舉辦統一的執業試。(4)香港醫務委員會應允許資深醫生選擇工作場所內評核等另類考核模式。(5)香港醫務委員會應考慮其他滿足醫學英語水平要求的途徑,包括承認已受廣泛採納的英語水平測試系統,例如雅思(IELTS),或承認在以英語為主要教學語言的醫學院畢業生符合要求。
為了保障市民生活和醫療質素,香港不能再對醫生短缺問題視而不見。特區政府必須以市民利益和香港整體利益為重,加強正視醫生日益短缺的危機,積極消除內在障礙,雷厲風行解決問題!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9-10月號第55-58頁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