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回憶錄中的香港抗日保衛戰

日期: 2021-09-24 來源:紫荊
字號: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湯穎豪  I  香港內地青年義工交流協會名譽會長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香港抗日保衛戰中,除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東江縱隊和英軍外,參戰的還有不少香港本地士兵、印度籍士兵和遠道而來協防的加拿大軍,如果不是國內抗戰形勢不利,國民政府軍隊也肯定參與其中。這篇文章主要依據日記和回憶錄研究香港抗日戰爭時期不同人士對這場戰爭的看法,從而為了解這段歷史提供新視角。


關於東江縱隊的記錄

 

從回憶錄可以了解東江縱隊成立來由。二戰時期東南亞國家已經有很多華人生活,這些海外華人大多是客家人並來自廣東以及福建一帶,他們的收入比中國大陸和香港相對較高,他們為中國抗日提供了重要資金來源。《東江縱隊–抗戰前後的香港游擊隊》一書記錄,1938年10月廣州和東江地區淪陷的消息傳至東南亞後,東南亞的海外華人便成立了南洋荷蘭/英國屬地惠州同胞救濟協會,並派代表考察珠江三角洲東江地區的形勢及工作。他們與當時中共高級幹部連貫和廖承志聯繫,並成功安排了這次活動。這個考察小組在會見了客家居民之後,在廖承志和連貫的鼓勵下,協會聯合惠陽香港青年協會、海陸豐居民協會組成多個「服務團」,吸引了香港、新加坡、越南等地海外華人參加。這些「服務團」主要工作是宣傳、傳播抗日思想和提供救濟,這些「服務團」就是東江縱隊的前身。


在《曾生回憶錄》中,曾生指他在1937年8月開始進行抗日救亡工作。1938年10月,中共決定爭取港澳同胞的支持並儘量在港澳建立東江縱隊據點。曾生回憶指他們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爭取香港民眾的支持,曾經幫助新界居民打擊在各處山頭為惡的山匪。在保障了居民的情況下成功在沙頭角、白石洲以及皇崗等地建立情報站,為日後從日軍手上救人立下了基礎。曾生指香港陷落後,為了躲避日軍的搜捕,許多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一再改變住處。雖然營救任務十分之艱巨而複雜,但東江縱隊仍然竭力幫助他們轉移到安全的駐地以及安排他們分批撤退。曾生回憶指在1942年東江縱隊有一次最大的救援工作,這次救援工作持續半年,成功令三百多名愛國民主人士和文化界人士回到大後方。在東江縱隊隊員的回憶錄中,很多隊員都經常提及他們救援被捕的俘虜以及和日軍作戰的過程。從曾生的回憶錄中可以得知救援俘虜、在香港建立據點以及爭取民眾支持都是為了一個大戰略,即為控制惠州一帶作好準備,東江縱隊之後便得到了中國共產黨南方指揮部的嘉許以及援助。

 

關於國民黨政府軍的記錄

 

在香港戰場上除了東江縱隊之外,還有當時代表國民政府的陳策將軍在戰場上各處奔走。根據陳策將軍助手徐亨的回憶錄記載,陳策於1938年因糖尿病到香港接受左腿截肢手術。隨後陳策擔任中國駐港特派軍事代表並兼任港澳總支部秘書。陳策此時就已經跟香港軍政局秘密聯繫。到了1940年12月7日日本進攻香港前夕,陳策得悉英軍部署作戰計劃之後認為很大的可能守不住香港,便馬上滙報國軍請求調派援軍儘快到香港聯合抗日。到了12月13日九龍失守,援港的國軍接近抵達樟木頭,但之後便聯絡不上。徐亨表示當時港督楊慕琦可能受到英國政府密令,讓英軍寧向日本投降亦不可讓中國有提前收回香港的機會,所以不排除港督拒絕國軍支援。12月25日香港全面淪陷,國軍並未抵達香港參與抗戰,原因是國軍返回長沙參與第三次長沙保衛戰。陳策無可奈何下決定突圍,他協調了戰場上剩下所有的英軍高級將領一同突圍。經過一輪惡戰後陳策和英軍利用魚雷艇抵達南澳並找到接應部隊,隨後突破日軍封鎖線到達惠陽。從徐亨的回憶錄中可以得知英軍將領於戰爭爆發前已經十分尊重陳策,於制定防衛香港計劃時也曾諮詢陳策的意見。雖然香港保衛戰中並沒有國軍參與其中,但作為國民政府代表的陳策所作出的貢獻亦是國民政府有參與香港保衛戰的證據。香港現時有關陳策的事蹟和表揚甚少出現在書籍上。徐亨的回憶錄提供了研究國民政府在香港抗戰中的角色以及貢獻的資料和視角。

 

關於加拿大軍和英軍的紀錄

 

在戰爭開始之前,香港除了英軍布防之外亦有加拿大軍到香港協防。從加拿大士兵的回憶錄中可知道他們主要是來自加拿大皇家步槍團,並分為A至 D連在香港不同地點駐防。有一份加拿大士兵的戰時日記記錄了12月1日至到12月25日的情況,這位士兵在12月7日之前都只是記錄了他的日常任務以及一些軍隊中的瑣碎事情。到了12月8日,他指出一位編號P7541的中士因受日軍戰機的轟炸而受傷。同時,他在白天亦收到消息指日軍已經越過新界邊境向香港進攻。到了12月10日士兵記錄了中國軍隊抵擋不了日軍的進攻正在撤退。從11日至16日,軍營受到日軍攻擊包括16日被大規模空襲,他和他的同袍十分緊張並且很少休息。隨後17日到25日的日記內容都是關於他們一方面與日軍交戰另一方面向赤柱撤退的記錄。從中得知這位加拿大士兵的戰友大多已經陣亡而士氣低落。這份日記可以知道當時駐守香港的加拿大士兵確實曾經和日軍劇烈交戰。


另一位加拿大皇家步槍團士兵Vince Calder憶述戰爭是1941年12月8日開始,跟他們上級估計的12月中早了大約一星期,引起了士兵們的驚訝。他們缺乏足夠的訓練和裝備又缺乏空中支援,他們海軍唯一的艦艇在第一天已經被擊沉,令士兵們十分傍徨。雖然戰敗導致香港淪陷,Vince Calder認為他們只有8,000名士兵防守了十八天,抵禦共42,000名日軍的攻擊已經很不容易,他感到成為當中的一員十分自豪。他舉例指新加坡80,000名士兵只防守了八天。當時日軍承認於這場香港防衛戰中損失了大約22,000名日本士兵。從加拿大士兵的回憶錄中提供了另一個角度去看香港的抗日戰爭。加拿大軍在香港抗日戰爭之中亦都是擔當了一個重要的角色,而不是普遍人所認為香港抗日戰爭之中只有英軍和東江縱隊。


至於英國方面有一位英國醫生記錄了當時情況。Graham Heywood在他日記上記錄了12月8日日軍進攻新界時,他正在為鄉民進行診治,Heywood與他的助手一行人被當成間諜遭日軍扣留。日軍曾經問他們如果釋放他們會去哪裡?他們只想回香港島與親友會合,但日軍表示香港島也會很快淪陷。Heywood於日記中表示,日軍向他說香港將會很快淪陷的時候表現十分自信,令他憂心英軍支撐不了很久。到了12月10日,Heywood看到有英軍和印度士兵送到了他們的俘虜營,他們秘密溝通之下得悉九龍已經失陷,英軍全面退守香港島。Heywood於日記上表達對香港島的擔心,因為他雖然相信英軍有一定作戰能力,但他親身目睹日軍在新界向九龍進攻的情況  後,相信英軍並不能長時間抵擋日軍攻勢。Graham Heywood作為一般市民見證日軍大規模向香港以及九龍半島進攻的情況,他的真切感受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關於日軍的紀錄

 

作為侵略者,從日本士兵的回憶錄中看到他們認為自己是擔當解放香港的角色。日軍準尉大野秀吉在對其上級若林東一追憶時曾記述了當時進攻香港的情況。他回憶他所在的部隊在進攻香港之前是駐守在廣東。當他們的部隊進入了九龍半島之後,他的任務主要有數項: 負責市區以及軍隊的警備任務,對市區進行檢查、取締當時的「不法份子」以及保護「良民」。大野秀吉認為當時九龍半島的市民暫時並不了解大東亞共榮圈下的「好處」,所以需要給他們多點時間。大野秀吉參加香港島侵略作戰後,他的部隊負責在摩星嶺的警備任務,當中包括對市區進行檢查、取締當時的「不法份子」、保護「良民」以及消除受美英宣傳「迷惑」的住民對日本的敵視態度,並且讓香港市民了解大東亞共榮圈的「好處」。從大野秀吉在九龍半島以及香港島的任務之中都有「保護」香港市民的任務,相信是日軍希望建立一個「良好」的印象給香港市民,讓香港市民接受日本佔領香港的事實。大野秀吉另外亦十分欣喜受到上級委派向香港市民宣揚大東亞共榮圈的任務。從這裡可以了解大野秀吉認為日軍的侵略是有利於整個亞洲並且令香港不再受英國人的壓迫,所以他相信他們是「解放」香港。


另外,從《日本戰犯回憶錄》一書中卻有不同的情況。在書中有一篇回憶錄是由日本佔領時期香港副總督平野茂所寫。他在第一段已經憶述:「日軍對原來英國統治下的香港人進行了殘酷的掠奪、搶劫、殺人。港九的街道上還有許多屍骸未曾清理,斷頭電線散亂滿地,這裡是炮彈的痕跡,那裡是被破壞的斷垣頹壁。海面上浮着數不清的死屍,大約有二百艘船隻沉沒在海中或擱淺在海岸。整個香港沉浸在血腥的氣氛中,呈現出一片戰爭後的慘狀。」


從這段描述可以了解當時日本侵略軍十分殘忍,日軍侵略下的香港人十分淒慘。平野茂更提及在他離開東京之前總理大臣東條英機向他提出幾點管理香港的政治方針:(一)香港是英國囤有大量物資的倉庫,但英國人巧妙地收藏起來,東條英機要求平野茂佔領香港後儘快徹底搜查出這些物資並立即運回日本;(二)對待敵軍俘虜不可寬容也不可提供良好食物,足夠維持他們生命便可; (三)對於集中營的外僑不得讓他們夫婦同居,需要分別禁閉。為了有利於統治,平野茂按照這三點的方針再制定更多法西斯鎮壓法令。他回憶指「這些法令總的來說都不會顧及居民的生命、財產和生活自由權利,完全不把他們當作人來對待」。例如禁止採伐山林樹木的法令,「凡在山林中砍折樹枝者一律槍殺」。由於柴炭是當時香港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很多市民不夠柴炭便上山伐木,在不知情的情況下「違法」因而被處決。平野茂說為了樹枝殺人恐怕是世界上從無先例的非人道法律。所以他相信當時香港市民十分痛恨日本帝國主義者。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1年9-10月號第76-79頁

image.png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回憶錄中的香港抗日保衛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