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晚輩非常榮幸以“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身份,當選成為今屆選舉委員會第五界別“有關全國性團體香港成員的代表”成員之一。
作為選委成員,我們的其中一個職能是希望在“完善選舉制度”後推動良政善治,所以晚輩希望在《施政報告》發表前向行政長官提出幾點建議。
建議1 – 期望修訂特區政府架構 (三司十五局)
首先晚輩認為現時特區政府的架構可以由“三司十三局”改為“三司十五局”。運輸及房屋兩者都是市民十分關注而亦非常龐大的議題,故此建議將運輸及房屋局進行分拆。運輸事務將獨立出來組成運輸局,而房屋議題則併入發展局的規劃地政科一同管治,組成新的“房屋及發展局”。
再者,工務工程與房屋土地規劃有小量重疊,但需處理問題相對較多,建議新增工務局處理有關工務工程事項。
在近年社會動蕩下,越見國民及文化教育推行的重要性及的迫切性。因此晚輩建議新增文化局專責推廣及執行有關事務。
建議2 – 改善新界東交通問題
晚輩幾乎每天早上都行經吐露港公路,在交通方面晚輩亦有深切體會。留意到該處的塞車問題日益嚴重,因此建議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加建鐵路“科學園站”及“草山隧道”。
曾經有相關人士提出興建“白石角站”,我對上述建議的看法相若。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在白石角加建“科學園站”,同時在車站與科學園之間興建一個平台連接車站與科學園。方案預計有十萬人受惠,這是一個非常龐大的數字。同時“科學園站”落成後,為有需要人士提供乘搭地下鐵路的誘因,減低對路面空間的需求,繼而避免路面交通阻塞。
此外,晚輩亦可以考慮興建“草山隧道”連接大埔與大圍,隧道全長約7.5公里,方便車輛前往青沙公路及三號幹線,以分流車輛,市民不論出入新界東或新界西同樣方便。
建議3 – 尋求土地發展空間
房屋供應是現時香港最重要的問題,故剛才建議房屋與發展局合併後需要尋找更多的土地發展空間。
填海可能是一個較長期的方法,但我們亦可考慮棕地及郊野公園邊陲土地,最直接的方法也許是修訂《城市規劃條例》,讓部份土地加快發展進程。
建議4 – 推廣親水及綠色文化
香港除了集中發展經濟和科技,特區政府亦應該重視綠色文化。
建議在一些河道包括屯門河、林村河、城門河、元朗明渠,以及一些海濱公園包括東區、荃灣、觀塘、中環、紅磡及油塘等地方推動“親水及綠色文化”。早於2007年,特區政府提及可以參考韓國的清溪川進行河道活化。晚輩曾經親身到當地視察,清溪川活化工程非常成功,亦帶動了當地旅遊業。晚輩希望香港河道可以做到相同效果,雖然現時啟德河也有同樣計劃,我們懇切希望可以加快其他河道的活化進度。
建議5 – 建設綠色社區
特區政府可考慮建設環保運輸配套,鼓勵市民採用綠色出行方式。晚輩曾經嘗試以單車代步,卻發現沒有足夠的單車徑可供使用,因此晚輩嘗試了一天後便不敢繼續。特區政府應儘快完成興建新界環迴單車徑,將單車徑貫通香港,除了對通勤或休閒人士有益身心,還減少碳排放,建立綠色社區。
建議6 – 增加民政事務局權力
在地區管理上,晚輩建議下放民政事務局更多權力,包括增加資源及統籌權,特區政府可以參考內地分區管理法,讓地區專員處理地區事務。
現時香港有大量的“三無大廈”遍及多區包括尖沙咀、荃灣、旺角、深水埗、紅磡及土瓜灣等地方。“三無大廈”即是沒有業主立案法團、沒有任何居民組織及沒有管理公司的大廈,為何“三無大廈”沒有業主立案法團?因為部分人害怕成為業主立案法團成員。業主立案法團所肩負的責任重大,故此我建議特區政府修訂第344章《建築物管理條例》減輕業主立案法團所肩負的責任。
若然增加民政事務局的權力,該局可以分配更多資源分配及擔任統籌角色,協助“三無大廈”,例如成立管理聯席及購買公眾責任保險以及修訂《建築物管理條例》,減輕業主立案法團的責任,使更多人樂意成為業主立案法團成員。再者,特區政府可以考慮在行政上賦予民政事務局執法及檢控權,市民不用私下面對無作為的法團,增加效益。
晚輩是一名工程師,亦是管綫專業監理師,如需專業意見或協助,不論是專業培訓或是推廣,晚輩必定躬鞠盡瘁。總括而言,增加民政事務局的權力,可以讓地區事務發展得心應手。
建議7 – 緊貼國家政策
我們是國家的一員,所以國家的政策、十四五規劃、大灣區規劃我們都應鼎力支持。
我們可以加強國民教育,讓年青人知道大灣區是我們的未來。曾聽說有人移民到外國後才知道中文的重要性,因為未來是中國的。這些人原本是因為不看好中國而離開,最後卻需要重新學習中文。
中國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所以我們必須緊貼國家政策,讓我們一起背靠祖國做好香港。香港精神,團結齊心,勇氣奪金!
(作者黃敬博士係工程師、管綫專業監察師、選委會第五界別當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