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此次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為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通過聚焦重點人群和突出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一番,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促進共同富裕不僅是長期努力的方向,更是看得見、摸得著、正在推進的行動。
文|北京 王一鳴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
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後,國家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這是因為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同步推進。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採取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共同富裕就可能變成空中樓閣。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更多的專業型知識型創新型人力資源,形成更大規模更優質的人力資本,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創造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要讓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和縱向發展階梯,有利於增強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為共同富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共同富裕不僅是收入水平提高和物質生活富裕,更是精神文化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應該由全體人民共同奮鬥來實現。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激勵人們辛勤勞動、勤奮工作創造美好生活,促進更多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實現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迅速擴大
中等收入群體通常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收入達到中等水平、生活較為寬裕的群體。這個群體通常具有較為穩定的收入、較強的消費能力、受過良好的教育,主要從事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對於中等收入群體,在概念上各方面有著大致相同的認識,但在具體界定上仍缺乏統一衡量標準。有的基於消費和支出標準,如世界銀行“家庭人均每天支出10-100美元”的標準;有的基於絕對收入或相對收入標準,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收入位於中位數50%-150%之間的群體作為中等收入群體;還有的將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標準結合起來,因而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佔比的測算往往存在很大差異。我們綜合國際相關研究方法,以2018年全球人均國民總收入中位數的67%-200%,作為中等收入者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下限(7,782-23,229美元),測算出2018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約為4億人,這與用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測算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基本一致。
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力資本條件,是促進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最有效的途徑。拼版照片:上圖為拉薩中學的應屆畢業生在校園裡練歌,準備參加畢業典禮;中圖為一名藏族女孩在西藏雙湖縣嘎措鄉小學內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下圖為2017年11月10日,西藏大學舉行首屆博士研究生畢業典禮,向4名畢業生授予博士學位(圖:新華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在迅速擴大。按照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測算,2019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8.6%。但從國際比較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比仍明顯低於發達國家50%-75%水平,尚未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總體上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成長較快,但多為剛邁過中等收入下限的群體,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抵禦外部衝擊能力較弱;城鄉區域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東部地區,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低;消費結構正在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升級,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質量和消費體驗有更高要求,對新興科技產品、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增長更快,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遊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
爭取用15年時間
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一番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翻一番,到2035年由現在的4億人增加到8億人,就可以使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接近60%,基本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屆時,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就將超過歐美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總和,這不僅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高品質生活,更將極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經濟保持中速增長基礎上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二是有效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滿足第一個條件,必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滿足第二個條件,必須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形成更加普惠包容的發展方式。
從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居民儲蓄率下降,勞動和資本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減弱,未來15年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變化以及農村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稀缺程度將不斷增大,勞動者報酬增長將快於資本收入增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勞動者權益將得到更好保障,這些因素將共同推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從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看,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收入差距不會隨經濟增長自發縮小,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
綜上所述,未來15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速增長,居民收入增長將略快於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將加快改善,中等收入邊緣群體的收入增長將加快,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經過努力,我國到2035年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由現在4億人擴大到8億人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十四五”時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主要路徑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聚焦重點人群和突出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把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作為主要途徑。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有效的途徑是促進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臨近中等收入門檻的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行列。一是以職業技能培訓和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為重點,讓產業工人通過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獲得更高收入,拓展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空間。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技能精湛且能夠滿足現實需求的技術工人,通過自身人力資本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是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渠道。二是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打通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通道。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最大潛力在農業轉移人口,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穩定就業和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可以大幅提升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概率。三是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重點,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更多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在穩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經營的同時,努力增加財產性收入是提升農民在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重要手段。
其次,把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作為主攻方向。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力資本條件,是促進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最有效的途徑。從樣本數據看,研究生學歷人員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高於本科學歷人員,本科學歷人員明顯高於大專學歷人員,大專學歷人員又明顯高於職高、技校、中專學歷人員,而初中及以下學歷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要以保障教育公平為重點,提升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能力。強化教育公平,通過工資制度改革鼓勵教師均衡流動,縮小實際存在的重點學校、名校和其他學校的差距。繼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現縣域內校舍建設、師資配備、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等標準統一。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確保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義務教育。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增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和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再者,把暢通向上流動通道作為重要舉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是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在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且短期難以根本改善的條件下,保持比較通暢的社會流動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要以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和縱向發展階梯為重點,為低收入人群創造更多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公平機會。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提高勞動者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鼓勵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個人發展,為廣大青年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順暢的流動渠道。
總之,要通過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促進共同富裕不僅是長期努力的方向,更是看得見、摸得著、正在推進的行動。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0月號
編輯:趙 欣
監製:張晶晶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8月17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中央財經委員會主任習近平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十次會議,習近平在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強調,“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此次會議提出“要著力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抓住重點、精準施策,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作為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為新發展階段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指明了方向。通過聚焦重點人群和突出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一番,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促進共同富裕不僅是長期努力的方向,更是看得見、摸得著、正在推進的行動。
文|北京 王一鳴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是
促進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徑
改革開放後,國家鼓勵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通過誠實勞動和合法經營先富起來。這是因為實現共同富裕是一個歷史過程,不能一蹴而就,不能同步推進。中共十八大以來,國家把脫貧攻堅作為重中之重,採取許多具有原創性、獨特性的重大舉措,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2020年末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為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創造了有利條件。如今,我國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已連續兩年超過1萬美元,在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目標邁進的過程中,需要更加注重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努力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共同富裕的前提和基礎是社會財富的極大豐富。沒有生產力的高度發展,共同富裕就可能變成空中樓閣。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形成更多的專業型知識型創新型人力資源,形成更大規模更優質的人力資本,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為共同富裕創造更為雄厚的物質基礎。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富裕,不是少數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齊劃一的平均主義,而是要讓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和縱向發展階梯,有利於增強社會活力和發展動力,為共同富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
共同富裕不僅是收入水平提高和物質生活富裕,更是精神文化豐富和人的全面發展。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創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條件,有利於提升國民素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人民群眾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各方面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應該由全體人民共同奮鬥來實現。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激勵人們辛勤勞動、勤奮工作創造美好生活,促進更多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群體,有利於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實現共建共享的共同富裕。
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
迅速擴大
中等收入群體通常是指一個經濟體中收入達到中等水平、生活較為寬裕的群體。這個群體通常具有較為穩定的收入、較強的消費能力、受過良好的教育,主要從事專業性和技術性較強的工作。對於中等收入群體,在概念上各方面有著大致相同的認識,但在具體界定上仍缺乏統一衡量標準。有的基於消費和支出標準,如世界銀行“家庭人均每天支出10-100美元”的標準;有的基於絕對收入或相對收入標準,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將收入位於中位數50%-150%之間的群體作為中等收入群體;還有的將絕對收入和相對收入標準結合起來,因而對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和佔比的測算往往存在很大差異。我們綜合國際相關研究方法,以2018年全球人均國民總收入中位數的67%-200%,作為中等收入者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的上下限(7,782-23,229美元),測算出2018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約為4億人,這與用國家統計局劃分標準測算的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基本一致。
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力資本條件,是促進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最有效的途徑。拼版照片:上圖為拉薩中學的應屆畢業生在校園裡練歌,準備參加畢業典禮;中圖為一名藏族女孩在西藏雙湖縣嘎措鄉小學內享受“三包”(包吃、包住、包學習費用)政策;下圖為2017年11月10日,西藏大學舉行首屆博士研究生畢業典禮,向4名畢業生授予博士學位(圖:新華社)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2019年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萬美元。按照世界銀行標準,我國已步入中等偏上收入國家行列。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在迅速擴大。按照中等收入群體4億人測算,2019年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為28.6%。但從國際比較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比仍明顯低於發達國家50%-75%水平,尚未形成“橄欖型”社會結構。
總體上看,我國中等收入群體成長較快,但多為剛邁過中等收入下限的群體,主要依賴工資性收入,抵禦外部衝擊能力較弱;城鄉區域行業分布不平衡,主要集中在城市和東部地區,農村和中西部地區比重較低;消費結構正在向高端化、個性化、服務化升級,對商品和服務的品質、質量和消費體驗有更高要求,對新興科技產品、高檔消費品的需求增長更快,是購房買車、教育醫療、休閑旅遊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務消費的主力軍。
爭取用15年時間
實現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翻一番
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爭取用15年時間實現中等收入群體翻一番,到2035年由現在的4億人增加到8億人,就可以使我國中等收入群體佔總人口的比重接近60%,基本形成中間大、兩頭小的“橄欖型”社會結構。屆時,我國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就將超過歐美發達國家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總和,這不僅有利於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高品質生活,更將極大增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世界的影響力和感召力。
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須滿足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在經濟保持中速增長基礎上實現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同步,二是有效調整收入分配結構。滿足第一個條件,必須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切實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全要素生產率。滿足第二個條件,必須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形成更加普惠包容的發展方式。
從居民收入增長與經濟增長保持同步看,隨著人口老齡化加速和居民儲蓄率下降,勞動和資本要素投入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進一步減弱,未來15年我國經濟增速將繼續放緩。與此同時,隨著人口結構變化以及農村可轉移勞動力的減少,勞動力稀缺程度將不斷增大,勞動者報酬增長將快於資本收入增長,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和公共服務水平提高,勞動者權益將得到更好保障,這些因素將共同推動居民收入較快增長。
從調整收入分配結構看,今後一個時期,我國收入差距不會隨經濟增長自發縮小,必須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完善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著力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完善要素分配政策制度,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探索通過土地、資本等要素使用權、收益權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完善再分配機制,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和精準性。
綜上所述,未來15年我國經濟將保持中速增長,居民收入增長將略快於經濟增長,收入分配結構將加快改善,中等收入邊緣群體的收入增長將加快,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將進一步擴大。經過努力,我國到2035年實現中等收入群體倍增,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由現在4億人擴大到8億人的目標是可以實現的。
“十四五”時期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的主要路徑
“十四五”時期,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要聚焦重點人群和突出問題,採取更有針對性的措施。
首先,把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作為主要途徑。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最有效的途徑是促進低收入群體特別是臨近中等收入門檻的低收入人群進入到中等收入行列。一是以職業技能培訓和提高技術工人待遇為重點,讓產業工人通過提高自身發展能力獲得更高收入,拓展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空間。通過職業技能培訓,培養技能精湛且能夠滿足現實需求的技術工人,通過自身人力資本獲得更高的薪酬待遇,是產業工人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重要渠道。二是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和促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為重點,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打通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通道。提高中等收入群體的最大潛力在農業轉移人口,促進農業轉移人口在城市穩定就業和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可以大幅提升農業轉移人口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概率。三是以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改革和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為重點,提高農民財產性收入,促進更多農民進入中等收入群體。在穩步推進土地規模經營和農業現代化經營的同時,努力增加財產性收入是提升農民在中等收入群體比重的重要手段。
其次,把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強發展能力作為主攻方向。提高受教育程度、改善人力資本條件,是促進低收入群體進入中等收入行列最有效的途徑。從樣本數據看,研究生學歷人員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高於本科學歷人員,本科學歷人員明顯高於大專學歷人員,大專學歷人員又明顯高於職高、技校、中專學歷人員,而初中及以下學歷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比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要以保障教育公平為重點,提升低收入者進入中等收入群體的能力。強化教育公平,通過工資制度改革鼓勵教師均衡流動,縮小實際存在的重點學校、名校和其他學校的差距。繼續推進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實現縣域內校舍建設、師資配備、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等標準統一。健全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確保居住證持有人在居住地依法享受義務教育。繼續實施支援中西部地區招生協作計劃、重點高校招收農村和貧困地區學生專項計劃,增加農村地區、貧困地區、貧困家庭學生上大學的機會和接受優質高等教育的機會。
再者,把暢通向上流動通道作為重要舉措。促進社會縱向流動是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的重要條件,也是社會發展和進步的動力。在收入分配差距較大且短期難以根本改善的條件下,保持比較通暢的社會流動性具有更加重要的意義。要以暢通向上流動通道和縱向發展階梯為重點,為低收入人群創造更多進入中等收入行列的公平機會。深化勞動力市場改革,優化勞動力資源配置,保障城鄉勞動者享有平等的就業權利,提高勞動者對人力資本投資的積極性。發展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更多高質量就業機會。鼓勵通過創新創業實現個人發展,為廣大青年提供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和更加順暢的流動渠道。
總之,要通過推動更多低收入人群邁入中等收入行列,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促進共同富裕不僅是長期努力的方向,更是看得見、摸得著、正在推進的行動。
(作者係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副理事長)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0月號
編輯:趙 欣
監製:張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