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黃碧嬌
作為完善選舉制度後的第一場公共選舉,選舉委員會選舉經已在9月19日順利舉行。這場選舉,除了在點票程序有待改善外,總體來說可謂是順利、穩定地完成,為其後的立法會選舉和行政長官選舉打下了良好基礎,建立了好的先例、累積了好的經驗、開創了好的新選舉文化。這場選舉,亦是香港社會從「泛政治化」到「非政治化」轉變的重要例證。
所謂的「泛政治化」,是指原本非政治性的議題,被政治上對立的派別當作政治鬥爭的工具,集中體現為「對抗政治,為反而反,逢中必反」。政府近年推行的不少抗疫政策和民生政策都遭到反對派的政治抹黑,藉以打擊特區政府管治威信:旨在發現隱形患者的「社區檢測」被抹黑為「盜竊DNA」,為疫情溯源提供方便的「安心出行」被抹黑為「數字監控」,極大便利粵港兩地交通的「一地兩檢」被抹黑為「割地兩檢」,不勝枚舉。部分政策其後雖得以推行,但也因此而嚴重推遲或遭遇部分市民的抵制,因而未能發揮預期的效果,令特區政府施政效能大打折扣。
香港社會「泛政治化」的主因之一,是選舉的政治化。香港近年來的選舉逐漸異化為比拼誰的政治立場更激進的競爭,特別是2019年的區議會選舉,不少攬炒派政客憑藉一句空洞的「五大訴求」口號就令長期深耕社區服務的建制派候選人落選。而今次選舉,沒有煽情的拉票,沒有恐嚇式的文宣,沒有惡意攻擊,沒有製造對立的口號,每位候選人都聚焦於所屬界別議題,透過記者會和座談會等方式接觸業界和市民介紹自己的參選政綱、理念和主張,而當然選委、提名選委和自動當選選委亦積極擺設街站,向市民介紹新選舉制度,聆聽基層民意。
「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面對鄰近城市的競爭和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香港必須把握「十四五」規劃及粵港澳大灣區的機遇,才能實現「由亂及治」到「由治向興」的轉折。新的選舉制度帶來了新的選舉文化,進而帶來理性的政治環境,從源頭上推動社會從「泛政治化」向「非政治化」轉變,是香港撥亂反正、重返正軌、聚焦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文章觀點儘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新界社團聯會(新社聯)副理事長
編輯:張桔馨
審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