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於九月六日發布《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將前海合作區總面積擴大至一百二十平方公里,主要是為「支持香港經濟社會發展、提升粵港澳合作水平、構建對外開放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同時亦為了促進「十四五規劃」中的「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以及「增強香港同胞對祖國的向心力」等目標。
《方案》出台頓時成為城中焦點,話題主要環繞着香港的未來定位。有人認為香港似乎從《方案》中的得益不多,甚至有人擔心香港進一步被規劃,未來經濟地位或被削弱,隨時被深圳取而代之。筆者認為,這是坊間的誤解,透過前海擴區深港「強強聯手」,將會為粵港澳大灣區(包括香港)創科產業帶來極大商機,最終給九市兩區帶來「共同富裕」。
《方案》中的行動綱要包括推進現代服務業創新發展、加快科技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創新、打造國際一流營商環境、創新合作區治理模式、深化與港澳服務貿易自由化、擴大金融業對外開放、提升法律事務對外開放水平等。表面看來,這些任務主要瞄準香港的「軟實力」(包括法律、金融、創科等)而設。一方面,國家看重香港的「軟實力」優勢是好事,但另一方面,深圳市日後可能會越過香港,導致香港進一步落後。
事實上,被爬頭的擔憂並非空穴來風。內地在改革開放初期,香港企業實施「前店後廠」商業模式,從中獲利甚大。其在深圳設廠,利用內地的廉價勞動力,大大減低生產成本。在過程中深圳商人當然會從中偷師,學習港商管理生產的手法。浸淫多年後,今天不少深商已經能夠自立門戶,這現象從二○一八年深圳GDP超越香港,清楚可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港人擔心重蹈覆轍,是可以理解的,然而港商過往在內地投資發展實際上既是「貢獻者」也是「受惠者」,從投資中賺過不少錢。在商言商,深圳能爬過香港頭純粹是市場定律,正常不已,港商不應該怨天尤人。反之,香港人要自強不息,努力求進步,才有能力與深圳及其他內地城市競爭。
「國家十四五規劃」銳意打造「粵港澳大灣區」為國際創新及科技中心,香港擁有世界一流的大學,它們的研究能力獲全球肯定,而深圳科技開發能力強,專長把研究成果商業化。綜觀而言,前海《方案》開宗明義,計畫借助香港「軟實力」的經驗,促進區內現代服務業發展,當中包括法律、金融、會計、訴訟等專業服務。同時這些服務將會為香港在「法律科技」(Legal Tech)、「金融科技」(FinTech) 、「監管科技」(RegTech)等創科領域帶來商機,絕對有利香港經濟發展。
所以在「香港研究,深圳開發,灣區市場」的創科生態鏈中,香港和深圳將會攜手協作,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從中香港將可以獲益良多,而不是業外人士所擔心的,香港將會被深圳掏空。
雖然如此,《方案》出台無疑對香港帶來壓力,深圳將既是香港的合作夥伴,也是競爭對手,引用中聯辦駱惠寧主任最近在「十四五」宣講會中所說的一番話「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香港必須加倍努力。
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外務)
香港資訊科技聯會榮譽會長
黃錦輝教授
來源:星島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