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錦輝 港區全國政協委員
選委會選舉順利完成,最終投票率高達90%,反映出選民接受及支持新選舉制度。今屆選舉的確更具代表性和專業性,以筆者所屬的專業(「科技創新」)界為例,新選舉制度取消了原有的「資訊科技」界,並以「科技創新」界取而代之,對香港經濟發展極具策略性。
過往的「資訊科技」界選舉是以個人選票為主,而今屆「科技創新」界則基於業界團體代表選票,性質截然不同。科創界團體的組成分為三個類別:參與政府科創發展諮詢的學術組織和專業團體,例如香港資訊科技聯會;國家級科研平台,例如農業生物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香港中文大學);與創新科技發展密切相關的公營機構,例如香港科技園公司。概括而言,它們分別代表香港的產、學、研三大科創領域,所以筆者認為這些安排既專業亦富代表性。
科創界在選舉委員會中的1,500席中佔30席,當中15席是當然委員,由國家科學院或工程院的香港院士擔當。另外15席由業界團體代表選出,但在今屆選舉中一位港區全國政協委員佔了其中一席,成為另一位當然委員,因此,今屆只有14席由15位參選人角逐,由54個科創團體代表選出。筆者欣見今屆科創界的投票率為100%。
在上屆選舉中,當選的委員主要是資訊科技界的基層從業員、經營中小型企業的商人等。當然在民主選舉的機制之下,他們有一定的代表性,不過這樣的組合卻有點兒偏頗及短視,因為他們過於偏重本地業界發展的需求,而忽略了香港的宏觀中長線發展,例如國家「十四五」規劃、「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反之,今屆當選的14位選委代表不同業界領域,如資訊及通訊科技、醫療科技、金融科技等;不同專業,如學者、投資者、企業家、初創公司老闆、打工仔等;不同市場,如香港本地、大灣區、內地、國際等,有廣大的代表性。由此可見,完善選舉制度的確能有效地彌補香港選舉漏洞。
完善選舉制度下的選委會將增設新任務,除了一如既往投票選舉特首之外,它亦附有協助國家監察政府(包括特首、各司局、立法會等)效能的任務。另外,新選委皆是愛國愛港人士,他們也是來自不同界別的人才。因此,選委會間接是香港的政治人才庫,政府可以從中挑選或栽培未來的司局長,或甚至乎未來的香港特別行政區的首長。
來源: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