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辛亥革命110周年。回首過往滄桑,中華民族在辛亥革命精神的引領下,用血和淚寫下交織著苦難與輝煌的歷史篇章,其中包括清廷割台後,台灣同胞對日本殖民者進行不懈抗爭的英勇史跡。台灣早於1945年光復,但未經幾年,又因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與大陸分隔至今逾70年。在辛亥革命110周年之際,本文欲藉回顧台灣與辛亥革命的關係,期許素有愛國主義傳統的台灣同胞把握現在,開創未來。
文|台北 紀欣
9月23日,香港各界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行。香港特區政府官員、中央駐港機構負責人、香港各界嘉賓、辛亥革命先賢後裔、有關專家學者等約500人出席。全國政協港澳台僑委員會、中華海外聯誼會、中國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新黨前主席鬱慕明等人均寄來賀信,並在大會上宣讀(本刊實習記者 梁詩穎 攝)
百年前辛亥革命與台灣抗日
一、孫中山三次到台灣
辛亥起義前後20多年,孫中山十分關切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台灣,先後三次來台。第一次來台是他遭清廷通緝,在倫敦被捕,脫險後經日本在1900年9月28日抵達基隆、台北,直至11月上旬離台。在台42天期間,孫中山組織革命隊伍,策劃在廣東惠州武裝起義,並在台設立臨時指揮中心。當時有不少台灣青年渡過海峽加入革命隊伍。
第二次是在1913年8月“二次革命”失敗後,孫中山化名“汪國權”經日本秘密到台,住在台北梅屋敷(今台北中山北路“國父史蹟紀念館”)。他這次在台停留只有十多天,而且日本警衛森嚴,但他仍見到一些革命黨人,從廖進平手中得到其父廖乾三向台灣士紳募集的6萬元經費,也留下一些“博愛”、“同仁”等墨寶。
1917年,北方軍閥跋扈,孫中山南下廣州推動護法運動,得到台中望族林祖密的支持。護法運動失敗後,孫中山辭大元帥職務,1918年6月上旬從汕頭抵達基隆,日本殖民當局拒其入境,只好轉赴日本。
二、台灣抗日運動深受孫中山影響
武昌起義前,革命黨人已將台灣作為重要活動基地,並廣收台籍人士參加革命組織。台灣先後成立了“台灣興中會”(1897)、“台灣同盟會”(1910),“中國革命黨”台灣支部(1912)。
1912年元旦,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時,向中外記者宣布“中國如不能收復台灣,即無法立於大地上”。在開國大典後,他接見參加黃花崗起義的台灣戰士羅福星時表示,“台灣一定要收復”。
武昌起義成功後,台灣掀起新一波的武裝抗日起義。其中,1912年劉乾領導的“林圯埔起義”、1913年羅福星領導的“苗栗起義”、1915年余清芳領導的“西來庵起義”,震撼全島,帶給日本殖民當局很大打擊。羅福星在起義時以“驅逐日人、光復台灣”為號召;撰寫《大革命宣言書》指出光復台灣是為“雪國家之恥”、“報同胞之仇”;起義失敗受審時表示,起義的目的是“使本島復歸中國所有”。
1922年1月,在北京的台灣青年學生創立“北京台灣青年會”,明確提出“台灣者中國人之台灣”口號。
三、孫中山精神長存台人心中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病逝噩耗傳來,《台灣民報》發表《哭望天涯悼偉人》,“新文學之父”賴和撰寫輓聯:“一統雄心傷未達 九原遺恨定難消”。3月24日,台灣各界在港町文化講座舉行追悼大會,數千人在雨中痛泣。北京大學台灣學生會敬輓稱,“三百萬台灣剛醒同胞,微先生何人領導?四十年祖國未竟事業,捨我輩其誰分擔!”
1927年3月,蔣渭水主持孫中山先生逝世二周年紀念會,呼籲與會者接納孫中山先生最後的呼聲“和平、奮鬥、救中國”。同年春,廣東台灣革命青年團在《告中國同胞書》中也疾呼,“台灣乃中國之台灣,民族乃中國之民族,土地乃中國之土地”。
1929年6月,孫中山奉安大典在南京舉行,台灣民眾黨指派謝春木、王忠麟赴南京參加大典,有黨員在台灣暗中聚集哀悼。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全台歡騰;10月25日,中國與日本在台北公會堂(今中山堂)舉行“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典禮”,中方代表中國台灣省行政長官陳儀宣讀受降書後,日方代表前台灣總督安藤利吉在受降書上簽字,完成接收程序,台澎完全歸還中國。
兩岸同慶辛亥百年破局始末
一、兩岸對辛亥革命定調有所不同
一個世紀多以來,每年10月10日,兩岸都各自舉辦紀念活動。大陸強調辛亥革命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里程碑;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孫中山致力於振興中華、追求國家統一的精神,至今仍激勵著兩岸同胞為之奮鬥。
在台灣,歷任“總統”的“雙十”演講反映出不同的政治氣氛。從蔣介石年年發誓要“反攻大陸”、重返南京慶祝“國慶”,李登輝的“中華民國在台灣”,陳水扁的“一邊一國”,馬英九的“民主台灣”,到蔡英文的“更好的台灣”,“中華民國”一步步與中國脫節。
1911年12月29日,十七省代表會議在南京選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資料圖片)
二、從倡議同慶辛亥百年到破局
2008年馬英九上任後不久,兩岸實現了三通直航,兩岸關係邁入和平發展新局。2009年有人倡議,兩岸當局或國共兩黨應在2011年同慶辛亥百年。
2009年10月,“新同盟會”會長許歷農率團去北京參訪,在民革中央辦公室提案,建議兩岸共同舉辦辛亥百年的紀念活動,以體現兩岸和解、中華民族團結向前看的精神,民革中央領導當場允諾將努力促成該案。
2010年3月,全國政協十一屆三次會議,有十多位政協委員正式提出“國共兩黨聯合舉辦辛亥革命百年紀念活動案”,並建議先提交國共兩黨合辦的“兩岸經貿文化論壇”討論,以達成共識。國台辦也在之後表示,兩岸同慶辛亥百年有利於促進兩岸同胞交流與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亦有利於團結兩岸同胞共同致力振興中華。
同年7月10日,“第六屆兩岸經貿文化論壇”在廣州舉行,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與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出席。賈慶林在致辭時表示,“中山先生第一個喊出‘振興中華’口號,至今激勵著我們為民族團結富強而奮鬥”,但閉幕時的兩黨決議並未包括合辦紀念辛亥百年活動。
同年11月,代表台灣出席APEC會議的連戰返台後透露,在“胡連會”上,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跟他表示,大陸會隆重舉辦紀念辛亥百年活動;連戰認為大家應該共同緬懷辛亥百年,但不可能一起舉辦。該話明顯透露出,馬英九當局堅持“明年兩岸將各辦各的,不會合作”。
三、2011年兩岸各慶辛亥百年
2011年10月9日,胡錦濤在紀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大會上指出,要牢牢把握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主題,增強反對“台獨”、堅持“九二共識”的共同政治基礎,促進兩岸同胞密切交流合作;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增強休戚與共的民族認同,不斷解決前進道路上的各種問題,終結兩岸對立,撫平歷史創傷,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會後,來自海內外的辛亥革命後人、各界嘉賓100多人,前往武漢、南京、廣州、中山,緬懷武昌起義及孫中山先生。
10月10日,馬英九在台北發表“百年奮鬥.民主台灣”談話。他表示,紀念辛亥雙十,也不能割裂歷史,而必須呈現歷史原貌,正視“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中華民國”的存在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進行式;兩岸人民同屬中華民族,希望雙方在正視現實的基礎上,求同存異,互助合作,建立制度化的和平關係。
馬英九在2012年連任後表明:今後要追求歷史定位,但他在8年任內始終未恢復“國統會”、未恢復光復節為“國定”假日、未糾正中學歷史課綱中的錯誤史觀,而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比例在他卸任時不升反降。2016年國民黨失去了政權,也錯失了歷史賦予它結束兩岸政治對立的時機。
辛亥110年看兩岸關係前景
一、大陸實現統一的決心與能力更為堅強
一晃眼,十年過去了。在過去十年間,祖國大陸的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更加強大,實現國家統一的決心及能力也更為堅強。2016年11月11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150周年大會上指出,“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2019年1月2日,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周年紀念會上說,“祖國必須統一,也必然統一”。今年7月1日又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強調,“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儘管2018年起,美國為了遏制中國崛起,先後打起關稅戰、科技戰、圍堵戰,更大打“台灣牌”,但中國不僅從未畏縮,還反嗆“中國不吃美國這一套”。9月10日,美國總統拜登在阿富汗變天後、“9.11”事件屆滿20周年前夕,主動打了電話給習近平。這雖不表示中美之間從此將合作無間,但至少顯示美國囿於國內外政治現實開始“平視”中國,也不想兩國從競爭走向衝突。
二、民進黨全面執政陷台灣於險境
在台灣,民進黨2016年完全執政五年多以來,始終不承認“九二共識”,全面“去中國化”,並甘為美國抗中的棋子、急先鋒,這不僅重創兩岸關係,也讓台灣成為“全球最危險的地方”。不過,因美國始終宣稱堅守“一中政策”,蔡英文不敢“法理台獨”,雖也自稱“中華民國台灣”,但其言行無一不在偷渡“實質台獨”,例如演講時把大陸說成“鄰國”,又派“國安”“外交”人員密訪美國,要求美國將駐美“台北文化經濟代表處”改名為“台灣代表處”。
面對辛亥110周年,台灣方面陸委會在去年11月11日得知全國政協常委會通過“舉辦辛亥110周年紀念活動的決定”時,就嚴詞警告民眾、團體不要參加大陸舉辦的“統戰活動”。今年9月初公布的2021“雙十”設計,不僅不見“國號”、“國旗”,而且大辣辣寫著“Taiwan National Day”,坐實了民進黨當局的真正立場:“台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
三、中國國民黨應“聚同化異”
中國國民黨向來自稱是中山先生的信徒,也曾提出“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再度淪為在野黨後卻不認真檢討兩次敗選原因,反而怪罪“九二共識”。今年9月,國民黨主席競選活動開打後,四位參選人為了爭取黨員選票,天天把“九二共識”掛在嘴上,卻仍強調“各表”,甚至怪罪北京“漠視中華民國的定位”。這種說法無助於台灣問題的和平解決,也改變不了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更何況,李登輝早在2003年就公然稱“中華民國已不存在”、“中華民國不是個國家,只是個名字”,並發動“台灣正名大遊行”,蔡英文如今稱“中華民國台灣70年”,也掏空了“中華民國”與生俱來的中國性質,國民黨豈能瞎說是“中共要消滅中華民國”?
9月25日當選國民黨新任主席的朱立倫,在這次選戰中,再度提出“求同存異”、“求同尊異”,自以為對大陸釋出了善意,卻忘了2015年5月4日他以國民黨主席身分與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見面時,習近平就提出,國共兩黨和兩岸雙方要著眼大局,本著相互尊重的精神,不僅要求同存異,更應努力聚同化異,不斷增進政治互信;對兩岸間長期存在的政治分歧和難題,國共兩黨都要勇於面對,匯聚兩岸同胞智慧,積極探索解決之道;雙方可以在一個中國原則下進行平等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
事隔6年多,朱立倫有機會再領導國民黨,就應該引領台灣民意,努力“聚同化異”,以開啟政治對話,逐步化解政治分歧,最終結束政治對立、復歸統一作為國民黨的兩岸主張,這樣才不愧自稱為中國國民黨,也才可能重返執政。
中國共產黨人是孫中山先生開創的革命事業最堅定的支持者、最親密的合作者、最忠實的繼承者。圖為位於湖北省武漢市的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紀念館
四、兩岸統一才能振興中華
平實而論,中國大陸過去70年的輝煌成就,與實踐辛亥革命與孫中山先生的理想有密切關係:(1)振興中華:大陸始終反對外國干涉內政,維護了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尊嚴;(2)為人民謀福祉:大陸超前實施了孫中山先生的實業計劃,成為世界的第二大經濟體,並且致力於“共同富裕”;(3)國強不霸:大陸謹守了孫中山先生的“天下為公”、“世界大同”精神,並提出各國“合作共贏”、“人類命運共同體”主張。
當然,眾所周知,國家統一是孫中山先生平生最大的願望。百年前他就明確指出,“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兩岸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也讓台灣同胞在百年後再次面臨抉擇,是要繼承並發揮愛國主義傳統,把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復興作為自己無上光榮的事業,還是要作分裂中華民族的歷史罪人。國家統一不只是大義所在,也勢在必行、不可迴避,至於用何種方式統一,則決之於台灣人民的選擇。
“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願兩岸中國人為國家統一、振興中華,繼續奮鬥不止不休!
(作者係台灣《觀察》雜誌社社長,台灣中國統一聯盟黨原主席 )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0月號
編輯:趙 欣
監製:黎知明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