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中央主導實施香港國安法及完善香港選舉制度的大背景下,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發表本屆特區政府任期內最後一份施政報告,提出了大刀闊斧的大規劃,指出了發展的新方向,打開了香港的新局面,值得社會各界認真解讀和支持。
所謂的大規劃,是指規劃的牽涉範圍大,受惠的市民多。今年的施政報告,重點在於大力發展香港的北部,把元朗及北區打造成香港的第三個CBD。依據施政報告的規劃 ,整個北部都會區的面積達300平方公里,佔香港土地面積超過4份1,其面積較香港現有的兩個核心商業區,即中環及東九龍還要大得多,預期可容納約250萬人居住,並創造約65萬個就業職位,成為香港面積最大、就業職位最多、最多人居住的一個核心商業區。
新方向,是指香港北將成為香港發展的新方向。過去,香港的商業項目及就業職位高度集中於維港兩岸,多數優才專才白領也是在維港兩岸上班,週末也多數前往維港周邊的商業區娛樂,我們絕少會聽到有人跨區到北部上班,假日時更不會相約在北部消遣。然而,隨著特區政府大力發展香港北部,大量的新建屋苑、商業樓宇、購物商場、創科設施會在北部都會區落成,香港北部都會區將成為人流、物流、資金流的最新方向。
新局面,是指香港將迎來粵港澳大灣區融合發展,香港與深圳深度融合發展的新局面。北部都會區有戰略性的地理價值,就是與深圳相連,現時由深圳灣至蓮塘口岸,共有7個陸路口岸,是港人往返內地最常穿越的區域,也是內地人來香港最便捷的地方。然而,過去由於北區、元朗、屯門等地的低度發展,區內的發展空間、商業用地、基建設施嚴重不足,根本無法成為一個凝聚港深人才,吸引港深優質項目,促進港深融合發展的地區。然而,隨著愈來愈多港深陸路口岸採用“一地兩檢”及24小時通關,以及特區政府積極建設北部都會區,我們完全可以預期北部都會區將能夠吸引大量的港深合作項目,吸引大量的大灣區人才,讓香港更深度融入大灣區的發展,把握大灣區機遇。
中聯辦駱惠寧主任上月在“把握國家‘十四五’機遇 香港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宣講會上致辭表示,“發展是永恆的主題,是解決各種問題的金鑰匙。”並強調“市場經濟,競爭激烈,不進則退,慢進也是退。”透過發展北區都會區,增加大量房屋及商業用地供應,過去困擾港人的住屋及經濟動力不足的問題可望得到改善,但特區政府仍然必須加快腳步,提速發展,緊記“慢進也是退”的訓誡!
編輯:戴曉盈
校對:邸倩
監製:連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