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邢雲超
政務司司長李家超10月3日於網志發文,「移除水馬,香港恢復安全面貌」。政府總部、警察總署及北京派駐機構是管治核心標誌,原貌的恢復,象徵安全、穩定和信心。國慶期間,全港多區掛滿國旗和區旗,一派濃厚的節日氣氛。「香港國安法」和「愛國者治港」藥到病除,反中亂港勢力全面隱退,立法會亦恢復理性,不再是外國代理人癱瘓政府的工具。
基本法二十三條呼之欲出
稍前,林鄭特首在接受鳳凰衛視專訪時表示,國安法和新選舉法給香港社會雖注入兩劑強心針,但仍需「打醒十二分精神防範極端恐怖主義」。香港由亂及治,令社會平靜,但風險料會轉入地下或演變成「孤狼式」,因此更具隱蔽性和破壞性。她說,香港回歸以來,基本法23條一度遭遇污名化,如今國安法實施一年多,社會焦慮樂見消弭,但政府依舊面臨風險。
保安局局長鄧炳強9月25日說,正在研究23條立法細節,涵蓋如間諜罪、竊取官方機密罪等未盡事宜。本土恐怖主義已孕育,境外反華勢力仍試圖顛覆特區政權,牽制國家發展大局。香港作為國際化城市,要防止不被外國勢力利用作為危害國安基地,「一國兩制」50年不變,不代表到2047年一定有所改變,中央會適時公佈如何處理2047年之後問題。
外交部24日發佈「美國干預香港事務事實清單」,囊括美國以港遏華的事實證據。23條立法專門針對叛國、煽動叛亂、處理外國團體在港活動等7項恐怖主義犯罪,下屆立法會12月19日換屆選舉,隨後或展開23條咨詢工作。法學交流基金會副主任傅健慈同日回應「點新聞」,依據國安法第七條之規定,香港應盡早完成基本法規定的維護國安立法,尊重和保障人權同時,審視香港實際情況,取長補短。
美國自冷戰至今,在香港培植龐大勢力,威脅中國主權與安全。早在去年4月29日,美國前國務卿蓬佩奧妄言反對基本法23條立法,聲稱香港推行國家安全立法,不符合「一國兩制」承諾,影響美國利益。前特首梁振英通過臉書回應,正是基於有人在香港越來越罔顧中國主權,維護國安法律的需要才日益突出,23條立法是特區政府憲政責任,早晚都要本地立法。該出手時就出手,剛性應對唯選項。
香港由亂及治需要固本培元
「一國兩制」一國已獲真正意義上的復位和鞏固,國家經濟的高速發展同步惠港,中央對香港的責任、權利及義務順理成章。香港欲淡化政治紛爭,完善中央與特區間節點工作和雙重責任,亦需要提升一國及兩制辯證關係的理解緯度,利用民生槓桿撬動民情改善民意。有學者形容,在大灣區,資本主義北上,社會主義南下,料將於深圳河兩岸相遇、交匯與融合,鑄就一個堪比紐約和倫敦的國家發展雙引擎及全球經濟最中心,實現港深凝望百年後的共識。
9月30日,香港中聯辦主任駱惠寧深入基層,先後走訪香港漁民、創業青年及社區居民,目睹和體察了多間劏房和籠屋。他說,中央高度重視香港民生民情,對不同行業近期出台21項惠民政策。香港解決住房問題,雖涉及土地、規劃和投入等具體問題,但最根本的還是發展為了誰的問題。只要牢固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問題可以逐步解決,中聯辦堅決支持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為民謀利。
中聯辦核心成員集體「落區聆聽,同心同行」,直接聽取市民呼聲,多名司局長效仿下沈,訪苦問窮。雖有學者疑因香港是維護既得利益者社會,在資本主導體制下,「民眾只是政客的選票框」,因之對此舉有效性、持久性、可複製性及「公屋減貧,精准扶貧」之良政善治在不同制度下實施會否空間受限,甚至水土不服審慎樂觀,不過,中央機構躬身垂範,傳遞北京關切聲音,畢竟向國際社會發出信號:政治風暴後,香港已轉軌換道,正在煥發全新政治風尚。
深度改善民生、持續增長福利開支、全面支援青年發展及透過收入再分配編織社會保障和住房安全網急不可待。香港房委會8月31日公佈,香港目前有127.2萬間公營房屋,公屋租戶人均居住面積由2011年的137呎擴大至2021年的161呎,但租金亦同步上升。即便新版「香港2030+」規劃面積提至215呎,高於東京210呎卻低於新加坡270呎及深圳的300呎且申請人數截至今年3月底,較10年前8.9萬人增加6.4萬人,漲幅為71.9%。10多萬個劏房現時仍有逾22.6萬人蝸居。
10多年來,特區政府視房屋為「重中之重」並先後推行「長遠房屋策略」及「明日大嶼」以建屋安民,紓解深層矛盾,如今公屋輪候週期更長,有人批評屬議會泛政治化使然,亦有聲音指責當局淺嘗輒止、知難而退、缺乏進取、囿於政制、唯看圖表、只聽報告,引起詬病和非議。10月4日,民建聯成立「告別劏房行動」,調研租務市場,監察數量多寡,提出務實「貼地」,從而推動政府制定路線圖並列入房屋長遠規劃之中。
高屋建瓴冀政府因地制宜
特首林鄭6日於立法會作任內最後一次年度施政報告。40 多場咨詢會、3800份意見書基礎之上形成的55頁重磅內容引起廣泛關注:一)填海、騰地、祖堂收購及屋邨改建,解決房屋土地問題;二)構建三百平方千米宜居宜業宜游「北部都會區」,著手「雙城三圈」新佈局,接駁深圳鐵路系統,提升邊境土地經濟利益和戰略價值,再建本港另一科技城;三)成立文體旅遊局、分拆房屋及運輸局等政府架構,增設決策局及副司長職位,重構服務思維,活化管理機制,提升管治效能,跨越深港行政界限,融進灣區大格局,導入國家整體治理體系。
報告翌日,港媒主流評估報告有魄力、有亮點及重大突破,既直面土地房屋棘手問題又放眼未來尋找新的經濟增長點。有智庫專家質疑北部基建匱乏,覓地荊棘滿途,持份者利益衝突及程序效率低下。據悉,建成北部都會需20余載,政府雖考慮使用組合拳,除政府庫房、公私營合作、亦會發行綠色債券、精簡行政程序、設立滾動進度計劃、持續更新區內房屋及基建達標情況,從而消除市民對實施速度及發展成就憂慮和空泛之感,儘管如此,仍有專家憂心遠水不解近渴。
需要一提的是,除聚焦民生民情及民意,特首報告專章涉及了「一國兩制」維護國安及特區憲制。在特殊歷史節點,尚有眾多反對派區議員棄區辭職,凸顯現時社區缺乏支援的市民數量不減。政府仍待深度思考,争取民意,广泛拓展统一战线。作為掌控資源,擁有公權力的第一責任人,冀望政府果斷承擔,推進建設,高效运作,紓解民困。固「一國」之根本,更要培「兩制」之元氣。只有剛者更剛,柔者更柔,讀懂用好中央政策,願景與規劃才會更快成為現實。
(文章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
作者為劍橋智庫創始人
編輯:張桔馨
審稿:黎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