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之所為事無不成,眾之所舉業無不勝。著眼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家“十四五”規劃為香港未來發展謀劃了重點,明確了四個傳統領域及四個新興領域的發展方向。香港也在國安法出台及完善特區選舉制度的雙重保障下,步入良政善治新篇章。10月,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2021年施政報告》在完善“一國兩制”制度體系、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挖掘經濟增長潛力以及解決本地深層次社會矛盾方面提出許多新的舉措,多方突破、亮點紛呈、深具魄力。
文|香港 王磊
結合施政報告各項舉措,切實把握歷史發展機遇,當以“金融中心”與“創科中心”建設為香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中之重。加強金融和創科的深度融合、相互賦能,進一步通過創科引領、金融支撐的發展模式,打造“金融·創科”雙子星產業體系,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構建美好新未來。
金融創科並舉
謀劃美好未來的必由之路
國家是香港發展的強大依托,香港則是國家發展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更是受益者。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承擔新發展格局下的歷史使命,將是香港未來發展的最優路向,更是破解發展瓶頸的不二法門。
就服務國家所需而言,“金融·創科”雙子星產業體系有助於豐富“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時代新內涵。自新中國成立以來,香港從“打破西方封鎖,支援內地建設”到“響應國家號召,貢獻改革開放”,再到“雙向開放,做好超級聯繫人”,始終圍繞著國家所需的時代主旋律,發揮所長,成為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內地與香港也在經濟發展歷程中,資金、人才、技術等核心要素優勢互補、相輔而行,兩地產業不斷轉型升級,成就了彼此的發展奇跡。當下,國家經濟發展增速換檔進入新常態。中共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視科技創新,圍繞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創科產業成為未來發展核心,香港應當夯實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打造國際創科中心,承擔新發展格局下世界金融和創科高地的歷史使命,繼續貢獻國家發展大局。
從香港自身發展來看,“金融·創科”雙子星產業體系能進一步發揮既有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助力破解社會矛盾。“金融”是香港既有競爭優勢以及核心推動力,香港擁有與國際市場接軌的成熟金融體系,是全球金融網絡中的重要交匯點;“創科”則是香港最具潛能的新興推動力,香港擁有多所世界一流高校、完善的知識產權制度、簡單透明稅制,為創科發展提供良好土壤。然而,受限於歷史因素及固有機制的掣肘,香港自港英時期累積的深層次矛盾未得有效解決,產業結構失衡、收入分配不均、階層流動性固化等問題嚴重。結合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概念,香港可發揮好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解決創科產業及區域建設過程中的投融資難題,通過南北兩個都會區域的協同發展,助力破解香港社會現存的青年就業、土地房屋、貧富差距等困局。
由此,通過打造“金融·創科”雙子星體系,香港在貢獻國家所需、融入發展大局,承擔創科實踐歷史使命的同時,也能優化自身產業結構布局、激發新增長極、破解結構性失衡難題,使香港經濟朝著更多元豐富的方向邁進。
從香港自身發展來看,“金融·創科”雙子星產業體系能進一步發揮既有比較優勢。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同時助力破解社會矛盾。圖為在生產力促進局開放日,一位小朋友與智能機器人互動(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建設交相輝映的金融創科雙星體系
在新的發展時期,香港需將金融與創科產業深度融合,形成相互賦能的發展新氣象。雙星體系的建設緊密聯繫、內在統一、不可割裂。香港應充分發揮國際金融中心融通資本和成熟法制、稅制體系以及國際化大都市的既有優勢,摒棄傳統開發區建設舊有模式,在政府配套政策積極引導之下,充分發揮國際化和市場化的優勢,探索多元金融服務機制。為創科企業成長各階段持續吸引全球範圍內的資本及人才,逐步破解本地創科產業在資金投入、勞動力結構、企業家群體及發展空間等方面的缺陷,為建設創科中心切實提供全方位支撐,實現高質量發展;與此同時,創科中心的建設又能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金融產業生態圈,培育全新業務和產品形態,拓寬金融市場的廣度和深度,為香港金融中心持續發展提供動力。在良好營商環境中,產業格局有序提升,國際資本、人才聚集與產業發展有機融合,金融和創科均衡並進,邁入更高的發展層級,最終形成交相輝映的雙星體系,有力支持並融入中國崛起的發展大業。
創科產業發展的特點是高投入、高風險、高回報、長周期,前期需要大量的風險資本投資以及政府產業政策的扶持。只有如此,才能形成國際化的創科營商環境。著名的創科企業大疆無人機及人工智能企業商湯科技,二者分別孕育於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受限於資金、政策、產業鏈配套及市場開拓等發展需求,不得不北移至內地城市發展,牆內開花牆外香,未能在本港扎根。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對於如何將金融和創科有機結合,硅谷的成功經驗與先進模式可供香港借鑒。得益於完善的金融創科服務體系,硅谷常年穩坐全球電子工業王座,引領全球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方向。早在20世紀80年代,以蘋果公司為代表的一批創科企業強勢崛起,吸引眾多風險資本齊聚硅谷。此後數十年,硅谷創科企業的成長一直得到風險投資長期陪伴,貫穿於研發到產業化的各個環節。截至2020年底,硅谷有一千多家風投公司,其創新風險投資常年佔全美風投總額1/3左右。風險投資深度參與創科實踐,為創科企業發展的全周期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務保障。
資金、企業、人才
是支撐雙星體系的三項要素
特區政府施政報告中提到,在提升國際金融中心地位以及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的具體舉措方面,將從完善上市制度、擴大互聯互通、稅務寬減、增加創科用地、加大科技投資等多方面協同推進,為金融和創科產業的發展創造良好政策環境。為此,在政府現有的政策基礎上,可進一步通過“外引內聯”的市場化機制,從資金、企業、人才三方面入手,面向全球匯集高質量發展要素,從而形成兩個產業間緊密聯動、交相輝映的產業發展格局。
對創科產業的培育引導,政府應調整“小恩小惠,小修小補”的過時模式,不應該成為投資主體,而是通過理順營商環境,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作用。圖為中環金融及商業區夜景
第一,資金方面:搭建風投基金平台。搭建風險投資基金平台,完善產業長線風投機制。香港金融業發達,並不缺乏廣泛意義上的資金,而是缺少創科風險資本,金融和創科之間的鏈接並不盡如人意。2020年,特區政府成立的“創科創投基金”對中小創科企業投資額僅為3.8億美元,佔硅谷全年投資的百分之一。對創科產業的培育引導,應調整“小恩小惠,小修小補”的過時模式。政府不應該成為投資主體,而是通過理順營商環境,積極搭建多元主體的市場風投基金平台,讓風險投資基金去選擇投資對象進行投資,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方面的基礎作用。
特區政府須鼓勵並引導市場主體設立針對創科企業的風投基金平台。在整體社會層面樹立對於創科產業發展的共識,以市場化機構為主體,通過有針對性的稅收優惠吸引海內外各類基金來港注冊並展業,遵循市場化資源配置原則,推動社會資本踴躍地“投早”“投小”。其中,稅收方面,除繼續落實近年來推出的《基金免稅條例》以及“私募股權基金稅務寬減方案”之外,還可進一步加強優惠寬減力度以及擴大所適用的基金範圍。再者,在港中資企業可結合自身優勢,承擔風投基金平台主要參與者的角色,協同推進多元化多層次的風投平台建設。
此外,香港可進一步完善針對創科企業的投融資退出鏈。為更多具備潛力的國內外中小創科企業提供包括合併、收購、上市等方式在內的便捷退出機制,以完備的運作模式吸引多元的基金來港,打造覆蓋種子投資、天使投資、VC(風險投資)、PE(私募股權投資)等各成長階段的風投基金平台,實現對創科企業成長各階段的全覆蓋,進一步拓寬香港金融職能的維度,豐富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多元屬性。
第二,企業方面:形成總部經濟效應。吸引全球創科企業匯聚,形成國際化科研總部集群。緊密契合國家“十四五”規劃中“深港河套平台建設”以及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鏈接深圳南山、福田、羅湖等地“口岸經濟帶”發展。借鑒離岸公司運營模式,以離岸注冊方式吸引創科企業由海外回流,在北部都會區積聚眾多離岸創科公司,為吸引來的風險投資資本形成豐富的投資標的。
通過離岸注冊方式,可主要把握兩類創科企業:其一為已有紅籌架構且於海外上市的創科企業,其二則為初具規模的中小創科企業。前者面臨經濟實質法案等國際規則變化所帶來海外運營成本增加的壓力,從而把注冊地回遷香港;後者則著眼於未來海外融資需求,設立香港平台以提前出海布局。中資金融機構應主動利用跨境業務的優勢地位,積極為兩類創科企業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形成集聚經濟效應。由此,在創科企業注冊地回遷或設立香港平台的基礎上,進一步鼓勵其在港打造國際總部,充分利用港深既有的產業優勢,定位為資金、技術總部。
目前,跨國科技企業進駐意願不大,要引進國際化企業落戶,香港須主動為其解決問題、提供支持、推出定制優惠政策,形成港深跨境“產學研金”模式,真正實現香港和深圳工商服務業以及基礎科研設施都能為創科企業的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同時,在高校和業界、大企業和中小企業之間,充分利用國際化大都市的優勢,構建“旋轉門”,打造多元化的創科環境。一方面,使研究成果能夠進入市場,業界經驗能夠進入課堂;另一方面,既鼓勵大企業裡有想法的人才自主創業,也透過彈性雇傭機制保障創業未果的人士向大平台回流的機會。
第三,人才方面:構建引才留才體系。構建並完善“事業有前景、激勵有層次、生活有保障”的多層次人才政策體系,吸引全球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來港發展,緊密配合、協同發力,把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
結合施政報告中提出的北部都會區概念,香港可發揮好國際金融中心優勢,解決創科產業及區域建設過程中的投融資難題,助力破解香港社會現存的青年就業、土地房屋、貧富差距等困局。圖為位於新界北部的落馬洲管制站(圖:香港特區政府新聞處)
多樣激勵,築巢引鳳。一是政策激勵,政策傾斜主要集中在為創科人才提供包括工資、津貼、獎金等物質獎勵;二是精神激勵,主要是通過表彰、授予榮譽稱號等,增加創科人才在精神層面的滿足感。更好地發揮人才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關心人才的自我再生產,合理培養、有效激勵、持續使用,促成以人為本的人才激勵機制。
人才融合,助鳳高飛。科學家、企業家、投資家三者對構建香港“金融·創科”雙子星體系的重要作用不可偏廢,尤其是某些戰略性前沿產業的攻關,迫切需要三者攜手共進,激發人才聚合的協同效應,加快基礎研究和產業創新精準結合,不斷實現由點到面的突破,持續推動創科產業發展並實現質的飛躍。
全面保障,鳳翔無絆。營造人才歸心的良好生態,保障人才對於住房、教育、醫療等問題不存後顧之憂,增強人才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具體而言,可加大北部都會區的基礎教育學位供給,擴充並連通港深優質醫療資源,推動居住空間和產業空間的協同規劃,實現由產業園區到產業社區的升級,構建宜居宜業、美好幸福、持續發展的生活環境。
世界潮流浩浩蕩蕩,著眼百年變局,共創香港未來。作為國家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及以對外聯繫的重要窗口,香港應緊握國家“十四五”規劃發展機遇,發揮自身“外引內聯”的功能,打造“金融·創科”雙子星產業體系,鞏固國際金融中心地位,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深信東方之珠必將繼續保持繁榮穩定,堅定地維護“一國兩制”偉大實踐行穩致遠。
(作者係香港華泰金控CEO、香港特區第六屆選委會商界(第三)委員、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碩士研究生導師)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1年11月號
編輯:趙 欣
校對:魏小旋
監製:黎知明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