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趙欣
甫入姚公白古琴工作室,濃濃的傳統文化氣息撲面而來,幾面牆壁上掛著幾幅琴人的的書畫,當中有上世紀「今虞」老琴家黃漁仙女史的工筆牡丹,還有泛川派琴家沈草先生和蔡德允女史師徒的墨寶。一側牆上櫛比鱗次地懸掛著數十把古琴,以各色花紋圖案織錦的琴衣覆蓋其上,以作保護。工作室坐落於新界的一座工廈中,常出現搬運貨物的噪聲,但步入這間工作室,便如穿越般,迅速進入一方使人寧靜之所。
和姚公白初談幾句,便感知到他的幽默與直率,和對古琴及傳統文化的嚴謹與尊重。1948年生於浙江杭州的姚公白,得其父姚丙炎先生系統教授古琴,並曾受教於吳振平、張子謙先生,退休前一直是上海黃浦區一所職業學校的數學老師。他現任中國崑劇古琴研究會副會長、香港志蓮淨苑文化部研究員。
他既是浙派姚門的傳承人,也是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古琴藝術代表性傳承人。僅僅兩個多小時的交談後,便更願意稱他為一位風趣的古琴藝術家。
姚公白因受到其父耳濡目染的熏陶與影響,自幼潛心練習與鑽研,繼承了姚門的風格與韻味——節奏明快、細膩精當、清新淡雅、寓靜於動,並以右手輕靈、下指乾淨、揮灑自如的特點著稱。他以彈奏姚丙炎打譜之琴曲最有心得,代表作有「胡笳」系列、《廣陵散》、《烏夜啼》、《秋宵步月》等大小琴曲數十首。又有自己打譜的《高山》、《鶴鳴九皋》等,並先後創作琴曲《蒹葭吟》、《蓮頌》、《梵音頌》、《無諍頌》,以及移植《青青河畔草》等琴歌。
姚公白用「勤奮」來形容古琴的學習,這二字雖簡單,但實踐起來並不易,日復一日的堅持是必不可少的。他稱,學習古琴必須每天練習,去打磨自身過硬的技術,「二準一暢」( 音準、節奏準、旋律流暢)是最基本的,更重要的是多讀文史哲經典。他的古琴學習便是從童子時期開始,在他沒有讀書還未識字時,偶然機會他的父親開始教他識古琴減字譜。這一堅持,就成了他一生的愛好。
姚老展示了自己整理父親姚丙炎的曲譜《琴曲鉤沉》,並介紹減字譜是古琴曲譜特有的記譜法,屬於指法譜的一種。減字譜最早出現於唐代,是由更早的文字譜發展而來的。古琴減字譜不像西洋五線譜,會將音樂全「寫」出來,它僅標示指法和音高,不會標出音的長短、節拍,因此在演奏前,必須按樂曲所屬時代及曲意,揣摩推敲其節奏、樂句以至演奏風格,然後將曲譜「打」出來。所以,在古琴演奏中,我們常聽「打譜」一詞。
古琴有三千年以上的歷史,在時代更迭中傳承至今,器具在發展、音樂在發展、形式亦在發展。在談及古琴創新時,姚公白稱,任何事物都會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化,古琴也是。中國傳統文化是古琴的根基,只有對傳統文史哲的充分理解,才能夠更好地去創造新的音樂。 「古琴的創新一定是在傳承中進行的,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創新,要做有源之水,有根之木。」他補充說,「從斲琴的工藝、減字譜的發明、譜集的刊印等,無不體現了古琴藝術是在傳承、開拓中得到發展的。」
姚公白將古琴音樂的中國傳統文化性強調再三,古琴在他眼裡,不僅是一種音樂,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展現。他應邀來香港工作,在志蓮淨苑夜書院開設琴學及琴樂課程,至今已有十二年頭,同也整理出版了姚丙炎的遺著。希望能對香港古琴藝術的弘揚光大盡一分力。
疫情之前,每與弟子一同演出,希望琴樂在香港傳承有序,有更多的知音。 也願有更多古琴同道能靜下心來研究琴學、發掘古譜。
來源:《紫荊養生》2021年秋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