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正文

醫者手記 | 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

日期: 2021-12-08 來源:紫荊
字號:

| 郭歌 郭岳峰

 

中醫治療心律失常注重整體

心律失常是心血管系統的常見病、多發病,也是病因病機最為複雜的疾病之一。統計資料表明,心律失常真正由心臟本身的原因引起者只有15%左右,其餘85%都是由身體其他方面的異常所導致,所以治療時不應只針對心臟而忽略其他因素,因為人體各器官、組織、細胞都是通過神經、體液、免疫、內分泌等進行整體調節,分工合作,確保人體的形態結構功能、內環境處於穩定狀態。

标题图备选.jpg 

快速心律失常予疏肝解郁、化痰歜飲之法

心律失常分為快速心律失常和慢性心律失常。西醫有藥物及手術(安裝起搏器)等治療方法。針對性較強,但副作用亦多。而中醫治療則注重整體,除關注心臟本身之外,更注意從臟腑經絡之間的相互聯繫養眼,因而治療效果穩定而持久,副作用小,停藥后很少復發。

心律失常屬於中醫學「心悸」、「怔忡」、「暈厥」等病證範疇。心律失常的病位在心,但與其他臟器可互為影響,主要涉及肝、脾、腎,亦可因他臟疾病影響及心。本病常與體質虛弱、情志刺激、外邪入侵、飲食失節等因素有關。

标题图备选2或插图.jpg

快速性心律失常的發作期多以肝氣郁結、痰飲阻滯最為多見,故治療時,應予疏肝解郁,化痰歜飲之法。因肝郁氣滯引起的快速心律失常尚有肝火、血虛之不同,治療時應在疏肝解郁的同時,根據辯證適當加用清肝瀉火或養血柔肝之品,如黃連、夏枯草、苦參,或白芍、當歸、阿膠、熟地等。痰飲所致者,尚有痰熱、寒飲和在肺、脾、腎之不同,因此,治療時除化痰清熱、溫陽化飲外,還應注意在臟在腑的不同,由肺及心所致者,重在治肺,標本兼顧,使飲去痰消,肺氣復健,血脈通暢;氣血互根,由脾胃化生,當心陽氣不足時,可引起脾胃陽氣不足,使脾虛無以化生精微,氣血乏源,致宗氣不足,不能貫注心脈而血行不暢,凝澀不通,心脈失常,此時應健脾和胃,降逆化痰,心胃同治,使脾胃陽氣復振,宗氣正常貫注心脈,心律隨之複常;久病由心及腎,心腎陽虛,水聚成痰,則當溫陽利水化痰,使腎陽充足,心陽得以溫煦,而心脈復常。

快速性心律失常緩解期多為氣血不足,治療應以補虛為主,調整氣血陰陽平衡,恢復臟腑功能,使陰陽之氣得以順接,心律復常。快速心律失常尤見於氣陰兩虛、心血不足所致者,治當益氣養陰,養血復脈,常用生地、熟地、五味子、人參、黃芪、枸杞、制何首烏、麥冬、旱蓮草、女貞子等。

 

緩慢性心律失常注意顧護陽氣

緩慢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因病機是心、脾、腎陽氣虛衰,陰寒內盛,在陽虛的基礎上兼有痰濁、瘀血,從而使脈道不暢,脈來遲緩,其病位在心,其本在腎,而脾為次,主要病理改變為心陽虛、心腎陽虛或兼脾陽不足,日久陽損及陰,可致陰陽兩虛,故治療上應時時注意顧護陽氣,而以溫補方藥為主,慎用重鎮寒涼之品。一般在溫振心陽的同時,配合適量的溫壯腎陽或溫運脾陽之品,常用保元湯、麻黃附子細辛湯四逆湯、右歸飲、金匱腎氣丸等加減。陽虛必氣虛,在溫陽的同時應注意加用益氣養心之品,使心氣充足,血脈通暢。病情遷延日久而見陰陽兩虛而偏陽虛時,宜用溫而柔的方法,不宜用熱而燥藥物,以免劫傷陰津。注意在溫陽益氣中適當加用養陰藥,一則減溫陽藥之溫燥,二則陰中求陽。因緩慢性心律失常多見于冠心病,其緩遲結脈常有血瘀痰濁的病理基礎,故需注意加用活血化瘀、溫化痰濕藥,以暢通血脈。

心律失常患者多有心悸不寧、失眠等症,在辯證治療的同時,可酌加養心安神或重鎮安神之品。其中琥珀一味,既可養心安神,又能活血利水,抗心律失常,最為適用。此外,酸棗仁、柏子仁、遠志、茯神、珍珠母、龍骨、牡蠣等皆可適當選用。


來源:《紫荊養生》2021年秋季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醫者手記 | 中醫藥治療心律失常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