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中國海外發展港澳公司董事總經理 游偉光
日前,特區政府發表《長遠房屋策略2021年周年進度報告》,提出未來十年總房屋供應目標約43萬個單位,其中包括30萬個公營房屋單位。唯公營房屋第一個五年落成量僅有1/3,存在一定的“頭輕尾重”現象。同時,全港居於環境欠佳單位住戶量達到12.71萬戶,較去年增加5100戶,達到長策以來最高。香港基層市民上樓難、上樓慢,已成社會高度關註的民生難題,根源在於土地供應及住宅供應不足,以及項目發展周期長,亟待儘快加以改善和解決。在此,我結合自己30多年地產建築從業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強化行政主導,精簡程序,修訂相關條例。目前規劃制度下,土地開發或受不同條例限制。建議特區政府修訂相關條例,加快規劃程序,以更大的力度和更高的效率去推行各項土地開發工作,發展閑置土地,釋放土地潛力。
二,簡化建屋審批流程、驗收流程。建議特區政府劃一各部門審批標準,並在過程中與發展商多協商解決方案,提升審批速度及驗收流程,令住宅可以加快供應上市。
三,改劃綠化地帶為住宅,積極檢視改劃郊野公園邊陲地帶為住宅用地可行性。建議特區政府重新審視社會發展的土地需要及環保的平衡,加快改劃綠化地帶為住宅,並重新檢視郊野公園邊陲地帶改劃為住宅的可行性。這兩類土地既不涉及收地,亦可透過特區政府政策支持,相信是目前比較快可增加土地供應的方法。
四,大量增加公營房屋供應,支持私人參建居屋計劃,支持租者置其屋計劃。建議以出租公營房屋為主,並適當調節出售資助性房屋比例,協助有能力的公屋居民置業,有效完善“房屋階梯”,健全多層次的住房體系,實現“基層有保障、大眾有支持、高端有市場”的有序分層市場,讓更多市民早日安居樂業。
五,支持增加過渡性房屋供應,積極研究空置校舍改為興建過渡性房屋或興建公屋。現時公屋申請者的最新平均輪候時間為5.9年,創22年新高;超過20萬市民因經濟條件局限而被迫蝸居劏房、床位、板間房等居所,租金負擔重,居住環境差。過渡性房屋可以在相對短時間內,紓緩基層市民的住屋壓力,改善惡劣的居住環境。
六,優化“土地共享先導計劃”。“土地共享先導計劃”理念可取,但具體細節包括規劃申請及換地申請的時間、換地條件及補地價的細節安排需要優化,以增加計劃的吸引力。
七,推動組裝合成建築(MiC)普及化,加快建樓速度。組裝合成建築受天氣影響較小,在進度管理、品質控制及安全施工上也比較理想。因應現時建造業正面對工人老齡化及短缺問題,預製技術能有效減低對工地勞動力的需求,提升工地生產力,加快建樓速度。
八,新發展區基建先行,適度提高新發展區地積比。建議針對市政配套尚不完善的新發展區,特區政府應主動作為,配套先行,將生地變為熟地,令發展商購入地塊後的發展周期得以縮短,加快住宅新供應。同時,建議特區政府可考慮放寬新發展區住宅用地的地積比率,既有助加大短期住宅供應,亦可因應人口增幅配置合適的社區配套設施。
衷心希望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能夠精誠團結,以時不我待的責任感,為破解香港住房難題獻策出力,讓香港早日告別劏房籠屋,實現市民安居樂業。
游偉光是香港第七屆立法會功能界別商界(三)參選人,已報名參選同一界別的還有嚴剛。詳情請參閱選委會網站。
(選舉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