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將香港的文化地位寫進國家規劃,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藝術既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業,也可發展為有經濟活力的產業,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新的一年裡,以至未來更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將如何把握機遇,發揮薈萃中外文化的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建設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圍繞這一話題,將於2022年1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刊登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撰寫的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 劉明光
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悉力繼承和發揚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並面向國際,增強與世界各地交流。香港位處東亞地區的中心,四通八達,與世界互聯互通,盡得天時地利。回歸祖國之後,作為一個中西文化薈萃、多元文化共融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更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2021年初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出台,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作為香港文化藝術產業一大持份者,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舉辦不同活動,發揮香港東西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致力把香港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完善多元設施 推廣中華文化
提升和完善硬件的配套,是我們工作的一大重點。目前香港大部分的文化設施都是由康文署管理。我們轄下有16個表演場地、14所博物館、一所電影資料館和兩所視覺藝術中心。
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我們正在九龍牛頭角興建東九文化中心,預計2023年可以分階段啟用。這個重要的文化場地配備創新科技器材,專為促進培育藝術科技發展而設。設施包括一個多功能劇院(座位1,200個)、一個劇場(座位550個)、兩個適合不同藝術形式演出的小劇場、三個排練室,以及一個名為“創館”的藝術科技試驗場。場地內的藝術商店、餐廳、咖啡店、戶外公共空間亦會形成文藝氛圍,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於2023年分階段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配備創新科技器材,將成為香港培育藝術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
另一個規劃中的項目是粉嶺的新界東文化中心。主要設施除了有演藝廳(座位約1,400個)、劇場(座位約700個)和多用途小劇場(座位約180個)外,還有全港首設的兒童劇場,以及兩個配備專業舞台科技設備供排練使用的創藝室,方便進行各種實驗和孕育新作品。這項設施正配合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的北部都會區。
另一方面,康文署亦積極提升博物館的設施和發展,我們致力豐富館藏,舉辦饒具特色的展覽以推廣香港文化。香港藝術館擴建後已於2019年年底重開。獲得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家人和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所建立的私人收藏至樂樓的慷慨捐贈後,香港藝術館收藏的吳冠中畫作和明遺民書畫,數量冠絕全球。加上今年11月靜觀樓主人捐贈逾千組的珍貴藝術品,我們在中國文物和繪畫方面的藏品更為豐富,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方面的實力亦得以鞏固。今年5月及11月,香港藝術館分別向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及法國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借出吳冠中藏品和至樂樓藏品,海外觀眾對這些來自中國的文化瑰寶反應非常熱烈。我們不但要把中國藝術珍品“帶出去”,也要把海外知名博物館的珍藏“引進來”。過去數年,康文署曾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巴黎龐比度中心、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等享譽全球的文博機構,合力舉辦不同主題的大型展覽,增進香港與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交流。
同時,我們正籌劃擴建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進一步改善設施,重新配置和優化公共空間。為了集中保存和管理博物館藏品、加強推廣文物保護的工作,我們已着手在元朗天水圍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另外,為增進市民大眾從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對香港歷史的認識,我們將設立中國歷史文化推廣活動中心,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館藏舉辦活動。我們希望藉着提供更多文化設施,滿足市民對不同文化藝術範疇的需求,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
連繫海外同業 加強合作溝通
為了凸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形象,進一步推廣香港作為世界各地文化機構交流合作的平台,康文署每年都會邀請優秀的藝團和藝術家來港,上演精彩節目以展現多元文化。明年適逢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我們正在積極籌劃多個重點誌慶節目,期望能在疫情緩和的情況下安排外地藝團來港,讓觀眾可以欣賞各式各樣精彩絕倫的表演。一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則繼續積極與海外藝術節及製作伙伴合作,委約世界知名的海外和本地藝術家攜手創作視野廣闊並且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另外,明年藝術節亦準備就緒,期望透過豐富多元的精彩節目,以饗廣大觀眾。
康文署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培養人才及與業界和國際交流,為此我們成功爭取明年5月在香港主辦國際演藝協會年中會議,成為首個兩度成功申辦這個會議的亞洲城市。我們將會安排與會者參觀香港及深圳最新的文化設施,從文化藝術角度引領國際藝術行政人員深入認識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並進行交流,以及探討跨地域合作的各種機遇。第三屆博物館高峰論壇亦擬於明年年底在香港舉行,邀請各國博物館知名專家參與,分享文博人員不同領域的經驗和新思維。
共建人文灣區 推動雙向交流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出台,三地民眾的交往日益頻繁。早在2018年,康文署已經與大灣區主要表演場地的經營者建立合作網絡和溝通機制,商洽交換節目資訊,互相觀摩,進行項目對接。我們支持香港藝團及藝術家前往七個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交流,至今已上演40台逾110場不同藝術形式的演出。為了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2019年3月我們在香港高山劇場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演藝交流會”,來自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藝術家、藝團、藝術工作者、機構共超過370人聚首一堂,互通消息,分享大灣區的最新發展、硬件和軟件配套等資訊,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同業的雙向交流。
2018年10月,“新視野藝術節”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簽署合作備忘錄,互相推薦青年藝術家和藝團參加兩地年度藝術節的演出。2019年11月,康文署在上海舉辦首屆“香港周”。這是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香港首次在內地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香港周”向內地觀眾介紹香港的藝術文化團體,發揮平台的作用,推動文化和人才交流,為內地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精彩活動。第二屆“香港周”於今年4月至6月在廣州舉行。雖然遇上疫情,卻無阻兩地共同推動文化藝術的決心。活動以線上線下並行的形式進行,充分證明文化能跨越時空、跨越地域,並且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明年第三屆“香港周”將於武漢舉行,我們正在密鑼緊鼓地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
康文署與內地文博單位一直合作無間,把國寶級文物或藝術品的大型展覽帶到香港。過去與故宮博物院曾多次合作舉辦大型展覽,引領市民認識中國歷史文化,一直深受大眾歡迎。明年我們將分別與敦煌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合辦展覽。大灣區方面,我們與廣東省和澳門合辦的“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在2021年已開始在三地巡展。明年,我們也會與香港設計師協會一同籌劃“創><藝互聯”展覽系列,在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及肇慶舉行實體和線上展覽。
善用最新科技 培養科藝人才
如上文所述,興建中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會成為培育藝術科技發展的基地;除配備先進的創新科技設施外,還設有一個名為“創館”的試驗場,全力推展藝術與先進科技融合的工作。為了進一步推廣藝術科技,今年康文署舉辦了多場分享會和一系列針對舞台製作相關器材和技術的工作坊,在葵青劇院設置臨時模擬試驗場,提供參觀導賞。此外,更安排上演香港媒體藝術家梁基爵的作品《仍…息在零地》,率先提供嶄新的舞台體驗,讓業界從多角度了解藝術科技的應用。
此外,康文署亦分別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攜手先後在今年舉行藝術科技展和退修會,連繫創科企業與藝術團體,進一步推廣和深化藝術文化和科技界別的互動和溝通。同時,康文署擬推出“東九文化中心藝術科技學院”計劃,透過積極聯繫院校、藝術家和創意技術專才,直接培訓有志投身藝術科技行業的年輕人及大專生。學生可以通過學院直接進入行業,在專人指導下學習使用場地設施,一同分享、研究、學習和創作。學院搭建平台,讓創科人才與藝術家能長遠合作,製造就業機會。我們亦期盼這些年輕人能把取得的經驗帶到粵港澳大灣區,與同業分享,全面配合東九作為藝術科技孕育基地的定位。
香港藝術館於2021年5月與巴黎龐比度中心聯合策劃 “超現實之外——巴黎龐比度中心藏品展”
推出寓樂頻道 普及康體文藝
疫情期間,許多原定於演藝場地上演的節目需要取消或延期。為使市民能安坐家中隨時隨地欣賞文化藝術節目,康文署先開拓一站式網上資源中心,隨後再推出“康文署寓樂頻道”。寓樂頻道寓教於樂,集教學、娛樂於一身,頻道內容逢星期五更新,緊貼最新的藝文康體發展,讓市民全方位接收最新資訊。至今上載“康文署寓樂頻道”的影片已超過1,000條,人次瀏覽超過1,700萬。其中的“101入門教室”和“互動+01”系列,以生動有趣的手法講解文化、藝術、科學、體育及園藝等範疇的知識,引起普羅大眾的興趣,成功地把康樂文化體育進一步普及化。
結語
我深信,在國家堅實有力的支持下,文化藝術在香港定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藝術界的朋友也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期望我們繼續與文藝界同業攜手合作,戮力創新,充分發揮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優勢,為香港文化藝術帶來一番新氣象。讓我們一心一德,把香港打造成譽滿全球的文化之都、宜居之城,成為國際間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1月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關註
編者按: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首次將香港的文化地位寫進國家規劃,並提到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文化藝術既是豐富人民精神生活的事業,也可發展為有經濟活力的產業,更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新的一年裡,以至未來更長的一段時間內,香港將如何把握機遇,發揮薈萃中外文化的優勢,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進一步建設好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圍繞這一話題,將於2022年1月1日出版的《紫荊》雜誌刊登了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劉明光撰寫的署名文章。
文|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署長 劉明光
過去一個半世紀,香港悉力繼承和發揚中國豐富的傳統文化,建立自己的文化特色;並面向國際,增強與世界各地交流。香港位處東亞地區的中心,四通八達,與世界互聯互通,盡得天時地利。回歸祖國之後,作為一個中西文化薈萃、多元文化共融的國際大都會,香港更成為國家對外交流的一個重要窗口。
2021年初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出台,提出支持香港發展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簡稱“康文署”)作為香港文化藝術產業一大持份者,通過一系列的政策和舉辦不同活動,發揮香港東西文化薈萃的優勢,積極“引進來,帶出去”,致力把香港發展為國家和世界各地文化藝術組織和機構交流及合作的中心。
完善多元設施 推廣中華文化
提升和完善硬件的配套,是我們工作的一大重點。目前香港大部分的文化設施都是由康文署管理。我們轄下有16個表演場地、14所博物館、一所電影資料館和兩所視覺藝術中心。
隨着科技發展,藝術與創新科技的融合已成為藝術發展的新趨勢。我們正在九龍牛頭角興建東九文化中心,預計2023年可以分階段啟用。這個重要的文化場地配備創新科技器材,專為促進培育藝術科技發展而設。設施包括一個多功能劇院(座位1,200個)、一個劇場(座位550個)、兩個適合不同藝術形式演出的小劇場、三個排練室,以及一個名為“創館”的藝術科技試驗場。場地內的藝術商店、餐廳、咖啡店、戶外公共空間亦會形成文藝氛圍,拉近大眾與藝術之間的距離。
於2023年分階段啟用的東九文化中心配備創新科技器材,將成為香港培育藝術科技發展的重要基地
另一個規劃中的項目是粉嶺的新界東文化中心。主要設施除了有演藝廳(座位約1,400個)、劇場(座位約700個)和多用途小劇場(座位約180個)外,還有全港首設的兒童劇場,以及兩個配備專業舞台科技設備供排練使用的創藝室,方便進行各種實驗和孕育新作品。這項設施正配合特區政府致力發展的北部都會區。
另一方面,康文署亦積極提升博物館的設施和發展,我們致力豐富館藏,舉辦饒具特色的展覽以推廣香港文化。香港藝術館擴建後已於2019年年底重開。獲得中國畫壇大師吳冠中家人和已故慈善家及收藏家何耀光先生所建立的私人收藏至樂樓的慷慨捐贈後,香港藝術館收藏的吳冠中畫作和明遺民書畫,數量冠絕全球。加上今年11月靜觀樓主人捐贈逾千組的珍貴藝術品,我們在中國文物和繪畫方面的藏品更為豐富,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方面的實力亦得以鞏固。今年5月及11月,香港藝術館分別向英國牛津大學阿什莫林博物館及法國巴黎賽努奇亞洲藝術博物館借出吳冠中藏品和至樂樓藏品,海外觀眾對這些來自中國的文化瑰寶反應非常熱烈。我們不但要把中國藝術珍品“帶出去”,也要把海外知名博物館的珍藏“引進來”。過去數年,康文署曾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意大利烏菲茲美術館、巴黎龐比度中心、莫斯科克里姆林宮博物館等享譽全球的文博機構,合力舉辦不同主題的大型展覽,增進香港與世界文化名城之間的交流。
同時,我們正籌劃擴建香港科學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進一步改善設施,重新配置和優化公共空間。為了集中保存和管理博物館藏品、加強推廣文物保護的工作,我們已着手在元朗天水圍興建文物修復資源中心。另外,為增進市民大眾從中國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角度對香港歷史的認識,我們將設立中國歷史文化推廣活動中心,配合香港歷史博物館的館藏舉辦活動。我們希望藉着提供更多文化設施,滿足市民對不同文化藝術範疇的需求,促進香港文化藝術的發展。
連繫海外同業 加強合作溝通
為了凸顯香港這個國際大都會的形象,進一步推廣香港作為世界各地文化機構交流合作的平台,康文署每年都會邀請優秀的藝團和藝術家來港,上演精彩節目以展現多元文化。明年適逢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25周年,我們正在積極籌劃多個重點誌慶節目,期望能在疫情緩和的情況下安排外地藝團來港,讓觀眾可以欣賞各式各樣精彩絕倫的表演。一年一度的“新視野藝術節”則繼續積極與海外藝術節及製作伙伴合作,委約世界知名的海外和本地藝術家攜手創作視野廣闊並且具有前瞻性的作品。另外,明年藝術節亦準備就緒,期望透過豐富多元的精彩節目,以饗廣大觀眾。
康文署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培養人才及與業界和國際交流,為此我們成功爭取明年5月在香港主辦國際演藝協會年中會議,成為首個兩度成功申辦這個會議的亞洲城市。我們將會安排與會者參觀香港及深圳最新的文化設施,從文化藝術角度引領國際藝術行政人員深入認識香港乃至整個大灣區的發展並進行交流,以及探討跨地域合作的各種機遇。第三屆博物館高峰論壇亦擬於明年年底在香港舉行,邀請各國博物館知名專家參與,分享文博人員不同領域的經驗和新思維。
共建人文灣區 推動雙向交流
隨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出台,三地民眾的交往日益頻繁。早在2018年,康文署已經與大灣區主要表演場地的經營者建立合作網絡和溝通機制,商洽交換節目資訊,互相觀摩,進行項目對接。我們支持香港藝團及藝術家前往七個大灣區其他城市進行交流,至今已上演40台逾110場不同藝術形式的演出。為了進一步加強交流合作,2019年3月我們在香港高山劇場舉行“粵港澳大灣區演藝交流會”,來自香港和其他大灣區城市的藝術家、藝團、藝術工作者、機構共超過370人聚首一堂,互通消息,分享大灣區的最新發展、硬件和軟件配套等資訊,促進香港與大灣區其他城市同業的雙向交流。
2018年10月,“新視野藝術節”與“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簽署合作備忘錄,互相推薦青年藝術家和藝團參加兩地年度藝術節的演出。2019年11月,康文署在上海舉辦首屆“香港周”。這是繼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後,香港首次在內地舉行的大型文化活動。“香港周”向內地觀眾介紹香港的藝術文化團體,發揮平台的作用,推動文化和人才交流,為內地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精彩活動。第二屆“香港周”於今年4月至6月在廣州舉行。雖然遇上疫情,卻無阻兩地共同推動文化藝術的決心。活動以線上線下並行的形式進行,充分證明文化能跨越時空、跨越地域,並且成為民心相通的橋樑。明年第三屆“香港周”將於武漢舉行,我們正在密鑼緊鼓地進行相關的籌備工作。
康文署與內地文博單位一直合作無間,把國寶級文物或藝術品的大型展覽帶到香港。過去與故宮博物院曾多次合作舉辦大型展覽,引領市民認識中國歷史文化,一直深受大眾歡迎。明年我們將分別與敦煌研究院和南京博物院合辦展覽。大灣區方面,我們與廣東省和澳門合辦的“三城記——明清時期的粵港澳灣區與絲綢外銷”展覽在2021年已開始在三地巡展。明年,我們也會與香港設計師協會一同籌劃“創><藝互聯”展覽系列,在惠州、珠海、中山、江門及肇慶舉行實體和線上展覽。
善用最新科技 培養科藝人才
如上文所述,興建中的東九文化中心將會成為培育藝術科技發展的基地;除配備先進的創新科技設施外,還設有一個名為“創館”的試驗場,全力推展藝術與先進科技融合的工作。為了進一步推廣藝術科技,今年康文署舉辦了多場分享會和一系列針對舞台製作相關器材和技術的工作坊,在葵青劇院設置臨時模擬試驗場,提供參觀導賞。此外,更安排上演香港媒體藝術家梁基爵的作品《仍…息在零地》,率先提供嶄新的舞台體驗,讓業界從多角度了解藝術科技的應用。
此外,康文署亦分別與香港科技園公司及數碼港攜手先後在今年舉行藝術科技展和退修會,連繫創科企業與藝術團體,進一步推廣和深化藝術文化和科技界別的互動和溝通。同時,康文署擬推出“東九文化中心藝術科技學院”計劃,透過積極聯繫院校、藝術家和創意技術專才,直接培訓有志投身藝術科技行業的年輕人及大專生。學生可以通過學院直接進入行業,在專人指導下學習使用場地設施,一同分享、研究、學習和創作。學院搭建平台,讓創科人才與藝術家能長遠合作,製造就業機會。我們亦期盼這些年輕人能把取得的經驗帶到粵港澳大灣區,與同業分享,全面配合東九作為藝術科技孕育基地的定位。
香港藝術館於2021年5月與巴黎龐比度中心聯合策劃 “超現實之外——巴黎龐比度中心藏品展”
推出寓樂頻道 普及康體文藝
疫情期間,許多原定於演藝場地上演的節目需要取消或延期。為使市民能安坐家中隨時隨地欣賞文化藝術節目,康文署先開拓一站式網上資源中心,隨後再推出“康文署寓樂頻道”。寓樂頻道寓教於樂,集教學、娛樂於一身,頻道內容逢星期五更新,緊貼最新的藝文康體發展,讓市民全方位接收最新資訊。至今上載“康文署寓樂頻道”的影片已超過1,000條,人次瀏覽超過1,700萬。其中的“101入門教室”和“互動+01”系列,以生動有趣的手法講解文化、藝術、科學、體育及園藝等範疇的知識,引起普羅大眾的興趣,成功地把康樂文化體育進一步普及化。
結語
我深信,在國家堅實有力的支持下,文化藝術在香港定會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文化藝術界的朋友也會有更多的發展機會。期望我們繼續與文藝界同業攜手合作,戮力創新,充分發揮香港中西合璧的文化優勢,為香港文化藝術帶來一番新氣象。讓我們一心一德,把香港打造成譽滿全球的文化之都、宜居之城,成為國際間重要的文化藝術交流中心。
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