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潘飛鵬
冬天氣候寒冷,自然界的草木蜇蟲紛紛進入伏藏狀態,很多動物也以冬眠的形式,讓自身的新陳代謝處於相對緩慢的狀態。我們人類也不例外——陽氣收斂,與之對應的冬季養生,講究以「藏」為本。
藏,藏的是能量。《月令七十二候集》提到:「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莊稼都收割完畢了,要藏入庫房。人雖然沒有冬眠的習慣,但是新陳代謝減慢了,民間就有「補冬」的對應方法。此時進補,有利於藏精納氣,將能量儲存在體內,以抵禦寒冬。
但由於現在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好了,絕大多數人無需務農,所以並不適宜過分強調進補,而應學會「藏」。
藏的原則是要祛寒保暖,護衛陽氣,具體講究以下三藏法則:
一藏:保護頸項,學會「畏首畏尾」
脖子和後項要藏好——我們的脖子和後項是最容易受寒的地方。
因為頸部有血管、氣管經過,而且處於解剖深度較淺的位置,易受寒邪侵襲,導致血管、氣管收縮,影響呼吸通暢和供血,從而誘發頭痛和呼吸道症狀。
後項有一個穴位叫「大椎穴」,大椎穴位於後項上背部脊柱凸起的椎骨下緣凹陷處,亦即是第七頸椎棘突下。
大椎穴是諸陽之會,人體十二條陽經與督脈交匯於此,督脈總督全身的陽氣,所以這個位置至關重要,必須保護好。而第七棘突恰恰是頸椎最突出的一棘,容易暴露在外面、受風寒的侵襲。所以在戶外活動時,建議披上一條圍巾防寒。
建議大家冬天出門前,用手搓熱一下大椎穴,這樣可以振奮陽氣,起到預防風寒邪氣的作用。如果不慎受涼,可以用艾條輕微灸一下這個位置。家中沒有艾條的朋友,可以用吹風筒代之,對著這個穴位吹熱風。不過須注意在穴位上放一塊毛巾隔擋主風,預防燙傷。平日若遇風寒感冒、鼻塞流涕,用這個方法,也可以快速緩解症狀。
二藏:保暖雙足,防止寒從腳起
人體的雙足,屬於地部,是離心臟最遠的地方,屬於人體陰氣最重的位置。而雙腳又接觸地氣,很容易受到寒濕的侵襲。所以要把這個位置藏好,最好穿過膝蓋的襪子,不要赤腳走路。
每天起床後,適當活動一下腳腕,可以預防抽筋,促進血液循環。通過局部的刺激,還可以將氣血抽調到足部,把夜晚遺留在軀幹的寒氣趕走。
晚上睡覺前,可以用熱水泡腳。有條件的朋友,可以加入紅花10g、艾葉30g、生薑30g一起泡,能祛風散寒,手腳暖和後睡得安穩,因為入夜後身體的氣血可以滋養到心肝,無需抽調去溫通冰涼的四肢。
有糖尿病的朋友,泡腳的時候要注意水溫,必須在家人的幫助下感知水溫是適宜的方可以泡腳。水溫以37℃為佳,不能過燙。泡腳前要注意自己的腿腳有沒有傷口,有傷口則不能泡。
三藏:避免亢奮,不做「出頭鳥」
神志要收斂,不宜亢奮。
《莊子·刻意》說:「夫有千越之劍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寶之至也。」人的神氣就像寶劍,要藏在劍匣子裏,不要外露。中醫看一個人是否活著,不是看其軀體,而是看其精神,正所謂人之將死,其神先散。因此,有些人把神用在不應該費心的人和事情上,其實是不值得的。
要把神志收藏起來,多進行一些陶冶情操的文娛活動,比如書法、繪畫、下棋。
冬季是心腦血管病高發的時節,血管容易收縮,血流阻力加大,心臟負荷也加大,容易誘發冠狀動脈痙攣,甚至心肌梗死。所以不要讓自己的情緒波動太大,但是肢體也要適當地活動。
冬季宜吃低鹽、低脂、低糖以及豆類、蔬菜等富含膳食纖維的食物,這些食物有助減少情緒的波動,又可以預防便秘。日常可多吃根莖類的食物,如山藥、紫薯、馬鈴薯、蘿蔔、蓮藕等有助藏精納氣的食物。至於牛羊等肉,需因人而異,不可貪食。
現推薦一款時令湯譜,供讀者朋友參考。
【推薦湯譜】
功效:益氣健脾,養心安神。
食材:蓮藕500g、瘦肉300g、蓮子30g、板栗15個、生薑3片、芹菜1把、芝麻油若干。
做法:瘦肉飛水,與洗乾淨的蓮藕蓮子一起煲約半小時,再放板栗進去煲20-30分鐘,起鍋時滴2滴芝麻油,撒入芹菜段拌一拌,即可喝湯吃渣。
注意:血糖偏高者不適宜照搬這款湯譜,須將蓮藕換成白蘿蔔後再加30g芡實一起煲,並且不要吃板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