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公,乃當代知名愛國人士、實業家、慈善家邵逸夫先生(1907-2014)也。他的107個人間春秋是神話般的傳奇。邵公作為超級富豪的“奢”,世人或許不足為奇,但一定鮮聞邵公在生活方面的“儉”。去年春節時,得閑到鄉親Jojo和京哥夫婦家做客。Jojo曾在邵公身邊擔任工作助理20餘年,對邵公的為人處事耳濡目染,生活起居察覺入微。我說,想聽她講講邵公的“奢”與儉的故事。Jojo說,這兩個字抓得特別準,足以傳遞邵公的人格氣質與生活品味。話閘子就此打開了……
文|香港 陳恆
邵公的“奢”
邵公的“奢”,並不盡是與世上大多超級富豪相似。雖然當年他於事業正隆的時代,出行必乘勞斯萊斯,那是代表公司的象征;遠遊若與多人同行,會包乘普通客機 ……
但還得說,只要是他認為對的、值得做的,他定會不惜地爭取或付出。多年前邵公初到香港創辦影業,全憑他獨到的眼光與勤奮的精神。與大明星簽約,他會衡量市場競爭,出手不菲,因為他要追求 “邵氏出品,必屬佳片”, 把要做的作品,做到“頂好” 才行。1985年,邵公捐款給浙江大學建科學館,1,000萬港元支票直接給了浙江大學的負責人,不用合同,無需協議……
上世紀80年代,邵公深切感到內地教育落後、教學條件及設施較差、民眾文化程度不高,特別是高等教育入學率偏低。而若要國家富強,必由教育做起。於是他下定決心捐款興教育,許諾每3年至少要資助1,000所學校。他就這樣一步步持續地做,有統計數據顯示,邵公光為內地教育事業捐贈就達48億港元,各級各類學校捐建項目6,000餘個,遍布31省市區。
2014年1月7日,邵公逝世時,有網友發悼詞:“你或許不認識邵逸夫,但你的生命中或許會有一座‘逸夫樓’”。王石先生在西藏乘滑翔機時,在空中一眼就看到了邵公捐建的小學,這讓他非常震驚。他說,“你會發現無論是大慶還是西藏,都有邵逸夫先生捐的學校,要麼是圖書館,要麼是教學樓,你會發現真正的上一代的成功企業家他們在做什麼”。我每次在全國各地訪問大中學校時,不經意中看見一座座“逸夫樓”,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邵公築起的是樓與夢,沉澱的是愛與善。他對國家教育、醫療等事業傾注的心血和作出的貢獻難以估量。
邵公與太太邵方逸華女士在內地連續30年捐助慈善事業,每一個工程進展都親自過問,一絲不苟。2008年汶川地震中,災區中的“逸夫樓”無一垮塌,令人驚歎與敬佩。他還總是第一時間對全國各地的突發災難事故捐贈巨款。2000年雲南楚雄地震,2001年新疆、內蒙古暴風雪,2002年陝西、湖南暴雨水災,2008年汶川地震……每次均捐數千萬至上億港元。
2002年,邵公在太太鼎力支持下,還創立了有東方諾貝爾獎之美譽的“邵逸夫獎”,包括天文學獎、生命科學與醫學獎、數學科學獎,每個獎項獎金100萬美元,後來增至120萬美元。我有幸觀摩邵獎的頒獎禮,場景美侖美奐,讓人難忘。比如,晚宴的每一枱桌子都精心布置,並根據離中央舞台的遠近距離依次抬高,令每一位嘉賓擁有與舞台無遮擋的視線。邵太方逸華女士不時串場問候每一位嘉賓,禮儀之細膩,令賓至如歸。
2018年11月1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人民大會堂會見香港澳門各界慶祝國家改革開放40周年訪問團時講話指出,“大家無償捐助內地的教科文衛體和扶貧濟困等公益事業,不只是為了行善積德,而且是基於與內地人民的同胞之情。比如,邵逸夫先生對內地公益捐款超過100億港元”。
邵公的儉
邵公的“奢”,指的是他對慈善事業極盡慷慨。而他對個人生活要求卻是出奇的節儉。
Jojo說,邵公著裝筆挺,但衣服幾十年沒有變,衣櫃裡疊滿了舊衣服也舍不得扔。有人回憶邵公在內地出差察看慈善項目,因天氣涼,早晚都穿夾克,並不是什麼大品牌,兩件夾克洗了很多回,舊但很乾淨。
邵公居家用餐只是三菜一湯,青菜、紅燒肉、蒸魚、雞湯,從來不喝酒、不抽煙、不賭博。接待朋友多半是在清水灣影城的公寓裡。他上酒樓接待賓客時,從來都是光盤離開餐桌,連三個小籠包也會打包帶走,但埋單時都會在服務費之外另加10%或以上的小費。1988年,時任浙江省教育廳副廳長的阮忠訓第一次在香港見到邵公。邵公在半島酒店宴請阮一行。阮親眼看到邵公可以厚酬給服務生小費,但是剩下的飯菜除了湯以外全部打包帶走,讓在座的賓客觸動良多。阮還記得一次省長交代他兩件事:一是在杭州西湖邊送給邵公一套別墅,希望他能經常回老家住住; 二是讓他入住著名的西湖國賓館一號樓。他見到邵公後說了這兩件事,邵公直接了當地拒絕了,覺得自己都一把年紀了,在內地捐款,從來沒有要什麼東西。邵公早年到訪內地,當地安排他住高檔酒店,他去看了後說,房間很好,感謝好意,但太貴了,還是住別的地方吧!
邵公家住在西貢井欄樹的舊式大廈,住了幾十年,只有樓梯,起初只有一層,後來才買進第二層。他每天早上五時起床,晚上九時就寢。後來,邵公發現接近70歲的身體開始走下坡路了,他認為生命不可以這樣下去,聽取朋友的建議後,他喜愛上了練習氣功。他到台灣拜了一位氣功大師,每周去一次台灣練習氣功,還練到了阿里山上。氣功練習陪同到他生命的最後。邵公喜愛電影,他拍攝的影片達千餘部,他更愛看電影,一生看過電影上萬部。有時一天看電影多達八、九部,到了90多歲依然堅持。可能是由於練習氣功,每次看完電影,座位上和手上都是熱乎的。作為一代娛樂大亨,邵公身邊明星花團錦簇,邵公卻是從中無欲無求,從未有過緋聞。
邵公的勤儉據說源於篤信佛教的母親。邵母逢初一、十五都吃齋,邵公小時候經常隨母親去寺裡吃齋飯,從小養成節儉的習慣。邵公青年時在新加坡與陳嘉庚先生交往甚密。陳先生是新加坡華人領袖,每周六都有一個家宴,邵公當時只是一個年輕人,經常是陳家座上賓,他很感動。他在香港每每講起陳嘉庚,總是滔滔不絕。邵公最早的捐款思想就是受到陳嘉庚先生的影響,很早就設立獎學金計劃,資助亞洲的學生攻讀世界著名的大學。
邵公的理性
宋代司馬光在《訓儉示康》中說道:“顧人之常情,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然而,邵公在“奢”與“儉”之間遊刃而有餘。
有朋友說,邵公的內心世界有一個強大的理性支撐,他有一個整體非常穩定的操作系統,大到人類災難事件,小到作息時間、關注點,他的取態都是一貫如一的。邵公捐款與別人的捐款有本質的不同,他是很理性、很持續地做,他要把事情做到“頂好”。他由太太幫助管錢,理財的是少年時的夥伴。邵公說,每分錢都要用的對。他認為,“太多的人不知道怎麼花錢”。他的意大利富豪朋友常在家中等待陽光,然後把錢整箱整箱搬到海邊曬。有些人因為錢導致家庭不和睦,因為分財產鬧上糾紛。邵公家從未出現過這種狀況。
教育部原常務副部長張保慶說,“邵公冰心,早有守奪: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取之於民,回報各界;兼濟天下,財富之托;雪中送炭,只做不說;一心慈善,別無他索。”“一生勤儉,最惡侈奢。”已故的新華社香港分社原副社長張浚生曾說,“我只知他深居簡出,縱然家產萬貫,依舊甘居公寓;我只知他性格隨和,縱然功名赫赫,仍然平易近人。”
習近平總書記在邵公辭世時給予崇高讚譽:“邵逸夫先生一生熱愛國家,關心民祉,慷慨捐贈,惠及多方。其愛國之情,其為國之志,人們將銘記在心。”
作者係中央政府機構研究員,本文發表於《紫荊》雜誌2022年1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