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彭波
秋季,是四季之一,傳統上是以 「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過了立秋,就是我們常說的入秋了。入秋之後,天氣逐漸涼爽,所以有氣高氣爽之說;秋季也是經過春夏的陽氣的成長,萬物正走向成熟,成熟之後就蕭索,故而又有秋風秋雨秋煞人等秋風蕭瑟的秋愁之感。然而秋天來了,老百姓有一句話稱為「多事之秋」,面對這多事之秋,我們應該如何進補進行防治呢?
多事之秋的緣起
1. 秋涼
秋季是收穫的季節,很多植物在秋季成熟。秋天季節,在自然界中,陰陽之氣開始轉變,陽氣漸退,陰氣漸生,氣候由熱轉寒,萬物隨寒氣增長,逐漸蕭落,這是熱與冷交替的季節。雖然秋季氣候多變,其本質在一個「涼」字,俗稱「秋涼」。
2.秋燥
由於秋季雨水變少,可氣溫的回降還需要些時日,天氣還有溫熱遺留,氣候乾燥,空氣缺乏水分,導致了「秋燥」。
3.秋老虎
入秋之後,儘管晝夜溫差變大,但是白天有時仍然很熱,特別是秋後久晴無雨時,暑氣更加逼人。晴有秋陽肆虐,溫度較高,時有陰雨綿綿,濕氣加重,天氣以濕熱並重為主,故有「秋老虎」之說。有時秋老虎來了去,去了又回頭,時有反復。
4.秋乏
夏去秋來,氣候由炎熱變得涼爽宜人,人體進入到了一個週期性的休整階段,補償夏天的消耗。人體通過自我調整,將夏天浮越於體表的陽氣逐漸收斂於體內,這一過程就容易產生疲憊、倦怠的感覺,稱爲「秋乏」。這是人體的自然生理反應。經過一段時間的調整,秋乏現象會自然消除。
5.秋愁
秋天本應是收穫的季節,但秋季風氣勁急,陰雨頻繁,地面景象清肅,影響收成。對農業社會來說來說是一件痛苦的事。所以稱爲「秋愁」。
秋天萬物凋零,經過盛夏的一場狂歡,一切又慢慢陷入沉寂,就像是一個曾經青春洋溢如今卻風燭殘年的老人,人們因此觸景生情,感到憂愁。所以傳統文人常有悲秋的心理,「愁」字的寫法,就是心上一個秋。
有一種科學上的解釋,秋天以後,天氣陰涼,人們體內松果腺體分泌褪黑激素增多,褪黑激素抑制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的分泌,甲狀腺素和腎上腺素是喚起細胞工作的激素,減少以後,人們就會情緒低落,多愁善感。
6.多事之秋
正是由於以上原因,秋天氣候寒熱多變,晝熱夜涼,初秋氣候乾燥,深秋陰雨霏霏,稍有不慎,就很容易傷風感冒,導致舊病復發,新疾又生。所以被稱為「多事之秋」。
中醫學對秋季的認識
中醫學認爲秋季,在五行屬金,與肺相應。在中醫臟腑學說中,秋氣與肺系相通,和大腸、皮膚,毛髮、鼻與肺相關。秋氣通過肺系,表現於人體。
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在竅為鼻,在志為悲(憂),在液為涕,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所以在秋季,容易鼻水鼻塞,鼻乾咽燥、聲啞乾咳稱爲在竅為鼻,在液為涕,喉為肺之門戶,鼻為肺之外竅;容易咳嗽感冒,呼吸系統疾病容易發生和復發,就是秋氣與肺相通;容易皮膚乾燥皸裂、多生瘡瘍、毛發乾枯、容易脫髮,是爲肺在體合皮,其華在毛;容易有腹痛腹瀉、噯氣泛酸,腹脹便祕,實是肺與大腸相表裡;容易多生哀愁憂傷之心,乃是在志為悲(憂)等等。
秋季進補藥膳食療
《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用辛瀉之。酸味收斂補肺,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飲膳正要》說:秋氣燥,潤其燥。中醫學認爲,秋季進補的主要方法是養陰潤燥,補肺生津。
1.生津茶
【配方】青果5個(研),金石斛6克,甘菊6克,竹茹6克,麥冬9克、桑葉9克,鮮藕10片,黃梨(去皮)2個,荸薺(去皮)5個,鮮蘆根2支(切碎)。
【製法與用法】上10味,水煎取汁,加入適量涼開水,代茶飲,1周1劑。
【功效】生津潤燥。
2.川貝秋梨膏
【配方】百合、麥冬、川貝各30克,秋梨100克,冰糖50克,蜂蜜100克。
【製法與用法】將百合、麥冬、川貝入煲加水煎成濃汁,去渣留汁,再將去皮去核切成塊狀的秋梨和冰糖一同放入藥汁內,文火慢煎成膏。冷卻取出裝瓶備用。每次服膏15克,日服1次,溫開水沖服。
【功效】潤肺養陰,止咳化痰。
3.杏仁餅
【配方】南杏仁(去皮尖)40粒,柿餅10個。
【製法與用法】將南杏仁炒黃研爲泥狀,放入掰開的柿餅中攤開,放在烤盤上,烘乾即可食用。每日1個。
【功效】潤肺化痰。
4.百合粥
【配方】百合30克(或幹百合粉20克),糯米50克,冰糖適量。
【製法與用法】將百合剝皮、去須、切碎(或幹百合粉20克),與洗淨的糯米同入砂鍋中,煮至米爛粥稠,加入冰糖即成。溫熱服用。
【功效】潤肺止咳,寧心安神。
(本文刊登自《紫荊養生》2021年秋季刊)